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与实践基础
2019-03-17王文华胡宇慧
王文华 胡宇慧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都作出了准确论断,并以此为依据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砥砺前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建设成就。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历史判断是中国社会前进步伐加速、中华民族复兴势气强劲、中国领导人理论创新水平空前提高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央五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具体国情和世界形势准确把握的历史传承,这完全符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飞跃的历史逻辑,也完全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日益创新、法治化趋向成熟过程中夯实的实践基础相吻合。
一、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当今中国的国际定位没有改变,这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前提
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研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判断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时代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1]P10削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骄人业绩,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意味着我们绝大部分人已经踏入小康的门槛,我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已经踏进新的发展时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目前要解决的是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但如果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各项指标总体来看,这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仍然很严重。当代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科技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等各项指标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判断当代中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物质前提。
中国的国际定位没有改变,仍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所处国际地位的一个重大判断,也是对当代中国国情的重要判断。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P8判断我国发展“历史方位”主要有三个维度:历史维度、国际维度和发展水平。其中国际维度指的是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地位。我国仍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十九大对当代中国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的英明判断和明确表达。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不懈努力,我国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位列世界第二,而且总体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我国对外投资总额、对外贸易总额和外汇储备总额一直保持世界前列,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不断提升,从一侧面反映出中国软实力正在不断提升。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在不断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空前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的能力和水平也大幅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P9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既是十几亿中国人民几十年团结奋进、勠力同心、埋头苦干的伟大成果,也与几十年来中国面对的世界形势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影响着世界,世界总体政治经济形势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新时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要求未来的中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发展增强自身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做出贡献,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这是中国对世界贡献出的又一能实现各国互利共赢的公共产品。新时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要求未来的中国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立足本国国情加快自身发展,在不断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同时,还要顺应全球化大趋势,回应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的密切关注。
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经验教训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任务与挑战的准确判断,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随着社会发展向前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究、理解和表述还不断会有创新并给予更为科学的定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不断踟蹰前行、砥砺奋进,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首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中国共产党迈出了创造历史的第一步。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那一天起,就成为最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并从建立之初就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P33“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1]P23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思想。这些重大思想一脉相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各个发展阶段指引着中国的前进方向,指引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P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的理论贡献。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世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P9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继承、发展和伟大创新。
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关系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主要体现在“旧”社会矛盾与“新”社会矛盾的相互紧密衔接,而不是“物理性”地断开然后再“机械性”地对接。回顾历史,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曾进行过多次理论阐述和调整,在很长时期内表述虽有变化,但其“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没有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曾四次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内涵做出基本判断和集中表述,这集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正确把握和阶段性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继承性和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探索与实践的历史继承性。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提炼,提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事实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当前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巨大差距仍然存在。缩小差距、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大规模经济建设,走创新发展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认识。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党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件中,明确提出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正是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我们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的道路,也为我们拓宽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我们已经确定了今后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P44
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共产党面对新任务、新挑战勇于担当的历史传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基础
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建设成绩斐然,发展理念不断更新,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不断改进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4]我国经济结构重大变革趋势凸显,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主力,已占据半壁江山,高技术制造业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度增长,创新发展成果丰硕惠及广大民众。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持续多年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总体趋于稳定。可以说,当今中国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深层次的发展、富有开创性的发展,这些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果夯实了中国未来更快速、更安全、更绿色和更美好发展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涉及的都是深层次的问题。”[5]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深化各领域改革,明确强调要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深化和不断推进改革。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分别对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研究并做出战略部署。党中央多次召开中央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几百个重要改革文件,集中出台上千项改革举措,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等。经过四十年的改革探索,我国所有关键领域改革的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蓄势待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已经成为党的鲜明旗帜和当今中国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为突出的贡献。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等问题以及某些方面、领域发展不充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能够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等问题严重存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民生领域还存在着大量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很大,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P401正是这些新情况、新挑战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推进我国新时代向前迈进的驱动力,也正是这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尽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仍很艰巨而繁重,但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1]P44勇于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是中国共产党一贯战斗精神,善于解决新问题和新挑战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破浪前行,取得更大胜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共筑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国家层面的总体目标,是对我国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状态的描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总体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积极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防范重大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能力的重要目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是中国目前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党和国家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6]“一个国家要发展,明确目标和路径很重要。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7]
结 语
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在理论层面上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认识和判断,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信仰的一脉相承,又体现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在现实层面上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放在高于一切的历史地位之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4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来指导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客观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现实国情,客观深刻地把握住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重大判断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