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03-16王文迪万宇
王文迪 万宇
摘 要:为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分层抽样选取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某大学728名在校本科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样本,进行健康素养水平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为4.67%,基本知识和理念具备率为17.03%,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具备率为7.42%,基本技能素养具备率为31.04%。不同性别、民族、年级、专业、户籍、父母亲文化程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户籍、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及是否选修过健康课程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全国同等学历人群水平,健康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具备率较低,各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健康素养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110-03
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健康决策,以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2]。健康素养对提高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善人口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4]。2017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国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相比发达国家康素养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5]。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是健康知识传播、健康行为践行的主力军,其健康素养水平高低备受关[6]。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某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此深入了解该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提供参考意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针对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某大学大一至大四在校本科少数民族学生,采用分层简单抽样,随机抽取13个学院每个年级15名少数民族学生,共计78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参照国家卫生部制定《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7],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在人口学特征部分进行适当修改,并增加大学生健康知识需求和获取途径两方面的内容,形成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健康知识需求和获取途径5个部分的《某大学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单选题,选择正确答案即判定该题回答正确,计1分;多道单选题,所有单选题均回答正确,则判定该题回答正确,计1分(但健康观念与艾滋病傳播途径两题按多选题判断标准处理;多选题,所有选项正确回答率≥60%,则判定该题回答正确,计1分,选错或不知道为0分。整套问卷满分56分。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据此,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3个维度的调查内容者,视为具备这3个维度的健康素养),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健康素养知识的差异,健康素养影响因素采用虚拟线性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为0.05。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780份,回收728份,回收率93.33%,有效问卷728份,有效率100%。男生267人,女生461人(男∶女 =1∶1.73)。大一至大四年级人数分别为194、192、183、159人。年龄最小17岁,最大28岁,平均年龄21.7岁。云南籍学生居多。农村户籍人数高于城镇户籍。民族状况以彝族、哈尼族、白族、壮族、傣族、苗族、回族学生为主。父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居多。449名学生选修过健康课程。
2.2 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4.67%,在健康素养的3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的具备率分别是17.03%、7.42%和31.04%。
2.3 不同特征少数民族大学生总健康素养和三方面健康素养水平
χ2检验结果显示,男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女生;健康基本技能方面,大一年级具备比例最高(38.66%),大二年级最低(26.04%),大三年级(28.42%)和大四年级(30.82%)居中;来自乡镇和城市的学生基本知识与理念的具备比例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以上的学生总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比例高于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总健康素养和基本技能素养具备比例越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不同省份学生在总体健康素养及三方面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
以总素养得分作为因变量,性别、民族、年级、专业、月生活费、省份、户籍、父亲文化、母亲文化、选课情况作为自变量,进行虚拟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
-1.864,P<0.05)、户籍(B=1.96,1.986,P<0.05)、父亲文化程度(B=0.98,P<0.05)、母亲文化程度(B=0.71,P<0.05)及是否选修过健康课程(B=0.406,P<0.05)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3 研究讨论
3.1 健康素养总体状况研究
从总健康素养水平来看,本次调查的728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仅有34人具备总健康素养,占总人数的4.67%,远低于2017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4.18%)[5]。与2017年全国同年龄阶段、同文化程度人群相比,本次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也远低于全国15~24岁年龄组水平(15.58%)和全国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组水平(35.59%)[5],提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高。3个方面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具备健康技能素养的比例最高(31.04%),其次为健康知识与理念素养(17.03%),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的具备比例最低(7.42%)。推测可能原因是,本次调查对象80%来自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地区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信息资源相对匮乏,这使他们接触健康管理的机会不多,虽然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知识理念和基本技能,但长期受传统习惯中错误观念的影响,不免会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并且这些习惯在短期内未能在健康知识和理念的指导下转变,因此,出现目前这种知识理念和行为之间存在差距的现象,這提示在提升大学生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2 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χ2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级、户籍、父母文化程度、选课情况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有差异,且虚拟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户籍、父母文化程度、是否选修过健康课程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男生总健康素养具备比例(6.74%)高于女生(3.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男生对广播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的关注度更高有关。但从整套问卷平均得分来看,男生不如女生理想,说明女生普遍知晓健康素养的各项内容,但掌握程度不如男生,推测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性别之间的爱好习惯和社会状态不同有关。农村户口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知识与理念低于城镇户口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城乡文化背景、生活模式差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服务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教育工作、农村少数民族学生保健意识相对落后有关,提示学校应注重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教育。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有上升趋势,此趋势在总健康素养、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这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父母文化程度对孩子健康素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上,父母文化程度在子女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选修过健康课程的学生健康素养总得分高于没有选修过的学生,虽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虚拟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选修过健康课程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因素之一,并且在后续研究中发现,选修过健康课程的少数民族学生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素养高于没选修过的学生(P<0.05)。可以推测,健康课程促进学生健康知识积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两方面,这也提示,学校开设的健康课程应在其他方面健康知识上加强内容设置和讲授。
4 建议
4.1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积极与学校开设的《体育健康教育俱乐部》《营养与健康》《饮食与健康》《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等健康教育课程对接,在学期初对学生健康素养进行摸底调查,针对重点健康问题,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探索灵活、大学生乐于教授的教育形式,使知识传授真正有的放矢,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2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校园宣传栏、校园微信公众号专题板块、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传播健康知识,营造健康管理氛围;二是由学校团委牵头,组织各学院开展健康知识竞赛、征文活动、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升全校学生的健康素养;三是充分发挥同伴教育的优势,同龄伙伴是青少年社会交往中的重要社会关系,因背景、年龄、经历相同而具有共同语言、容易沟通,相互间的影响甚至能改变学习与接受知识的行为模式,因此,可在以上第二课堂活动中评选出“健康之星”,成立健康志愿者协会,到广大学生中间去,通过宣讲、亲身感染等方式践行健康促进计划;四是学校可定期举办医疗急救技能培训或比赛、地震/火灾逃生演习等实操性活动,使学生对健康基本技能实现从“懂”到“会”的转变。
4.3 引进校外资源,提供专业指导
一是学校应加强与政府卫生部门合作,聘请专家到校开设健康教育讲座、培训;二是可以聘请专业医生作为校园多媒体平台上健康板块的顾问,定期解答学生的健康疑问,根据当地和本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发布健康知识和医学常识,例如请相关专家制作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充分发挥高校网络的健康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1] Division of health promotion.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s,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Unit.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Z].Ge-neva:WHO,1998.
[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R].北京: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
[3] 胡晓云,覃世龙.国内外居民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学,2009,20(4):44-47.
[4] 胡俊峰,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R].北京: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
[6] 安维维,余小鸣,张芯.高校在校学生健康素养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781-785.
[7]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R].北京: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