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体育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框架
2019-03-15吕鹏
吕鹏
摘 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学生来说身体是学生好好学习的基础,只有拥有强健的身体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框架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体育教育最重要的阶段。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加强学校对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科学锻炼的好习惯。
一、培养快乐终身体育意识的实际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发现课堂教学的兴趣点,从而更高效、更快乐地进行体育学习。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都集中在自由活动环节,通过“教”与“玩”结合的方式,学生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都会感兴趣,从而让小学生深入了解终身体育价值所在。
(二)增强学生的课堂的实践性
体育课程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教”与“玩”结合的教学方式,让现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包括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途径会更加多样化。
(三)激发活力,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提出:“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
二、小学体育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体育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学校虽然有体育课程,但是在对于体育课程的实施上却无法发挥体育课的作用,很多老师基本上都是遵循上课集合、下课解散的基本上课模式,使得学生无法在体育课堂中得到真正的锻炼,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没有教给学生相应的体育知识,而且使学生失去了体育锻炼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要先从教师抓起,加强教师的体育意识,让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合理地监督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学生体育学习的参与度
1.培养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才愿意和其他人(教师或是同学)交流,才能为实现互动性教学提供可能,因此学生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尝试和别人一起合作完成体育活动;其次,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保障互动性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学生也要有意识地养成观察和模仿的习惯,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2.嘗试回应教师的互动
一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即使喜欢运动,面对教师的互动也不敢回应。这类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自闭心理,不敢也不愿与他人交流。为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实现互动式教学,这类学生要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尝试去回应教师的互动,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还是对自己学习的负责。
3.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
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意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只是把体育课当成了休闲课,有些学生甚至打着学习文化课的旗号,把体育课当成了自习课,对教师的互动置之不理,导致课堂互动效果很差。为实现互动式教学,这类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三)增加体育项目,使学生爱上体育
体育项目少基本上成为影响现阶段小学生学习体育激情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根据学生的喜好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相关的体育活动,加以锻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体育运动,既能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爱上体育,也能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带着兴趣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教师要多为学生设置一些体育项目,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找出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使得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爱上体育,在体育锻炼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活是学习的基本来源,要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就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讲一些关于体育人物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体育锻炼是保证身体强健的有效方式。教师要联系生活,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和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由身边的事情引起学生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五)情景化教学模式展示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情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摆脱了“无场景式”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也大大提升。例如在学习太极拳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场景——一位老者在云雾缭绕的山巅打太极拳,让学生感受活到老学到老的那种激情。此教学场景可以通过视频软件将其剪辑到现成的太极拳教学视频中。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此教学视频,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刘明.论小学体育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青春岁月,2012(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