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操作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元素

2019-03-15戴玉娟

新课程·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制作学具方法

戴玉娟

摘 要: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操作活动的需要,在教学中使用学具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学具,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除了教师有效组织和用心指导,试图凭借平时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研读谈谈小学低段学具有效使用的策略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有效;学具;制作;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画面:一些学生埋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小手,小手不停摆弄着小棒、直尺、花片或是计数器,不一会就能听到直尺落地,花片散落的声音,等到操作活动开始,学具已经损坏、不见,操作活动无法展开或是进展不顺利又或是浪费很多时间……整节课,学生都无心听课,很难静心,思维不活跃,甚至教学完成不了,知识掌握不深入。这些现象表明,学具没有成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工具。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弱,使用数学学具(小棒、花片、几何模型、钉子板、方向板、钟表模型、测量工具等)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主探究。基于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如果学具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择合适的学具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具的选择要体现数学的本质。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要让学生经历数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捆成一捆,并体会“十个一是一个十”的数学活动。有的老师会让小朋友带吸管、牙签等让小朋友数数,在这里,笔者不是特别提倡,首先,牙签不够安全,尖尖的部分容易戳伤孩子,而吸管有长有短,有些吸管还带有各种颜色,特别容易转移小朋友的注意力。如果用统一的小棒代替则更好,小棒具有齐性、直观结构性的特点,选择小棒进行操作活动更容易操作也更能体现数的本质,能十根捆成一捆,一捆是10根,再添2根是12根。摆小棒就能快速而清楚地表示出12。操作学具作为一种手段,最终达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思维的目的。操作学具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二、灵活使用学具

当然,学具有时候也不需要整齐划一,相反,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可能,学生才能从更多的样本中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而相同的操作,难点的突破就显得很平淡,学生理解未必深刻。

如“认识线段”教学时,“毛线”的准备也应该要注意长短不一,粗细不一,颜色不尽相同,甚至在教学展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变换毛线的呈现方式,横的、竖的、斜的等不同方向都要有。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线段是直的。即从不同角度变换线段的非本质特征,在各种表现形式中突出线段的本质特征。

三、参与学具制作

在平常教学中,很多的数学老师更注重学校配备或下发的一些学具的运用,拿来主义十分常见,忽略了学生动手制作学具这方面的培养。我们不仅要重视学具的运用,更要重视学具的制作。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材料,通过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组合、剪切,粘贴等,制作精美而实用的学具。

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后,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钟表,既复习巩固了钟表的相关知识,又能产生对钟表的兴趣,激发后续的学习。学生可以用螺母制作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用瓶瓶罐罐制作圆柱,用纸板制作长方体等。学生参与热情高,动手能力强,既能展现自我个性,又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具的使用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操作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实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深化理解,激活创新思维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提前准备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和了解学具的有趣之处,把“玩”的时机提前,以免学生课中对学具爱不释手。并且课前要商量好把学具放在固定的位置,需要的时候立即拿出来,使用完之后立即放回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操作学具习惯将在一点一滴中慢慢养成,和老师形成良好的配合,操作时有条不紊。

其次,操作学具前要明确要求,让学生明白操作的目的、如何操作以及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带着问题和思考去操作交流。动手操作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没有思维的参与,动手操作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五、注重方法指导

首先,操作时,根据需要,教师可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講解、恰当指导等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如“捆小棒”的操作,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看似简单的活动,实际却会出现很多问题,他们缺少操作的经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投影演示或微课视频教学数出10根小棒抓在左手中,再用右手将橡皮筋缠绕在小棒上,边演示边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解说:“套、转,再套、再转、再套”,示范演示后再让学生动手。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其次,低段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

如 “认识钟表”一课,要学生拿出钟表学具,按要求拨时间。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操作,教师可以请学生到讲台前示范操作一次,说说是怎么拨的。然后再分组操作,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时适当的参与小组中和他们讨论交流,这样,孩子们不仅利用学具认识了时间,而且快速有效地完成了任务。

总之,在低段数学课堂中有效地使用学具,既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养成动手操作,勤动脑思考的好习惯,更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用直观感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猜你喜欢

制作学具方法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可能是方法不对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