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教学思想谈初中数学提问教学策略
2019-03-15郭剑利
郭剑利
摘 要: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在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因此,基于分层教学思想的视角,以提问教学为例,对初中数学教学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分层教学;提问教学;夯实基础;发展能力;开掘潜能
提问是师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教师展开针对性教学的必要路径,师生的直接对话可以承载教师的关注和引导,也可以反馈学生的需求和现状,因此选取提问教学作为研究样本,是以学定教的前提。基于分层教学的思想,首先笔者将学生召按照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以及潜力等要素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从夯实基础、发展能力以及开掘潜能三个目标出发制定了教学策略。
一、重视夯实低层次学生基础
低层次学生往往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对于数学学习来说,他们对概念掌握不牢固,理解不清楚,之前学過的知识还没有消化好就开始了后续的学习,因此,提问过程中需要教师重视夯实低层次学生的基础。
比如在“圆周角”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先提问了一些低层次的同学,让他们回忆什么叫圆心角,回顾圆心角、弧、弦三个量之间关系的结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定位在数学概念的回忆和数学定理的阐述、再理解几个目标之上,同时可以从圆心角向新授课内容的圆周角迁移,从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向圆周角、弧、圆心角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渡和升华。有个别同学答不上来圆心角的概念,对圆心角和弧、弦的关系有些遗忘,因此其余同学回答出来的答案可以引起他们对这些内容的重视和再理解。此外,先鼓励学生回忆这些问题内容,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强调对数学概念的重视和理解,进而循序渐进,以旧知识为基础展开新知识的教学。由此,这样的提问方式达到了强调基础、引领学生复习以及导入新知识的三重作用。
二、强调发展中层次学生能力
中层次学生往往学习基础较为扎实,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只是可能在答题技巧或者学习技能方面欠缺一些火候,匮乏好的学习方法和捷径,对此,提问过程中需要教师强调发展中层次学生的能力。
比如完成“中位数和众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之后,笔者鼓励学生先回忆之前学过的平均数,然后提问几名中层次的学生:“现在你能说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什么了吗?”在大家轻易地描述了三种概念之后,笔者继续追问:“那么请你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做一个对比总结吧!”于是几位同学相互补充,对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回答,首先定义不同,因此计算方法也不同;其次,在一组数据中它们的个数也不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唯一性;再次,众数是数据中存在的,而平均数和中位数则有可能不是原始数据;此外,它们的作用不同,分别反映了平均水平、中等水平和多数水平;最后,它们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比较可靠、稳定,同时也都用途广泛,有时候在一定范围内数据如果比较集中,那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交融等。这样的提问形式,可以让学生思考更多内容,整合知识的体系,同时强调对比总结的优秀学习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努力开掘高层次学生潜能
高层次学生往往基础扎实,学习方法优秀,但是难在保持。如果能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将目标提升,开发潜能,扩展涉猎,学习将会一路领先。因此,提问过程中需要教师努力开掘高层次学生的潜能。
比如完成“中心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笔者提问了一些高层次学生,让他们思考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有的同学想到电扇、风车和飞机的螺旋桨,还有的同学想到车轮、齿轮和玩具“悠悠球”等,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将知识向生活实践迁移,发现生活中的知识,建立学习、生活间的联系。于是笔者接着问他们:“那么这些事物设计成中心对称的形态,目的是什么呢?依靠了中心对称的哪些特点呢?”这些学生继续思考,认为无论是电风扇还是螺旋桨,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力设备,同时达到受力比较均匀的目的,保证电风扇的风力惠及周围大面积人群,保证螺旋桨平稳飞行。与此同时,学生也发现,如悠悠球、风车,设计为中心对称的形状,还给人美观、生动的感受。这样通过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不断挖掘课堂知识的内涵,从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性质以及用途等内在要点出发,分析了实际案例。由此,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让高层次学生的潜能被成功开掘,达到了将知识活学活用的目标。
教学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情况为前提,因此分层教学的思想更能够发挥教学的针对性,同时,提问教学是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必经之路,更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组织方式。基于此,以分层教学的思想为前提,优化提问教学的策略,值得教师尝试运用,也希望在教师紧密结合先进教学思想的过程中,在积极优化教学路径的探索中,初中数学教学成果能够不断开出繁茂之花。
参考文献:
[1]姚翠连.试论初中数学中的“差别教学”与“分层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S1).
[2]刘志勇.初中数学提问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与相关途径[J].新课程(中学),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