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2019-03-15杨玉花
杨玉花
摘 要:近年来,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改革,首次提出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概念,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全国范围内开始尝试合作学习教育模式,主要是针对于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意在突显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的核心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当前教学活力不足等问题进行优化。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早在1972年,西方国家学术界就出现了一股合作学习的研究热潮。随着学生的学习环境逐渐发生变化,我国教育部多次对新课程进行改革。与之同时,初中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取决于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有效地丰富了我国初中生教学的模式,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此外,其还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一种突破。其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还能够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学习成绩存在一定差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进行学习。通常情况下,小组的人数不会超过六人,小组学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相互依赖、共同进步。小组学习的目的是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进行合作的学习,促使学生能够在团结、和谐、愉快的环境下共同进步。
近年来,各教育工作者都已经开始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效。而笔者经过深入调研了解到,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新颖,而初中生尚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他们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抱有较高的好奇心,这种新颖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初中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现在社会中,分成小组一起组合学习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性的学习模式,比较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需求,对营造有效的历史学习氛围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在教学中以小组的模式展开,班主任把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学习,解决课堂上或是课堂下不理解和不懂的知识,容易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氛围,也可以更好地触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劲。
其次,小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虚心求学的精神。小组学习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这种想法恰恰激励了学生谈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对小组组合学习历史课堂这一模式进行研究,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并且提升中学历史课堂的效率性和学生自主学习和交谈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问题分析
相对于其他学习科目而言,历史科目更能够凸显出思想性、人文性,而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假若仅仅依赖教师单一性的讲解可能会降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无法深刻地感受到历史思想。加之,在以往时期历史学科一直都是被视为“副科”,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的重视度明显低于“语数英”科目,进而导致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
匮乏。
虽然现阶段我国开始尝试小组合作学习,但是由于教师群体对于合作学习的概念理解度不够深刻,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未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仍然比较低,也未能够有效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显然这种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国初中生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主要是表现出以下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不顺畅、教师的指导不够明确、无法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自主参与的热情、小组合作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机制等。
三、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笔者以华师大部编版(2016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作为研究对象,对初中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分析,意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初中生能够全面发展。
(一)确定小组划分办法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在实际分配组员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此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以及性别来进行分配。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将学习优异的学生与学习一般的学生混合组成小组,这样一来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帮助。将班级内的学生分组,每组成员设置为四人,其详细的分配结构应该如下图1中信息所示:
结合下图2中信息来看,教师应该将全班48个学生划分为12个小组,将班级内的前12名优等生中的任意一个划分为小组中的1号成员,将13名至24名划分为小组的2号成员,将35名至36名学生划分为小组的3号成员,将剩余的12名学生划分為小组的4号成员。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均衡各个小组之间的综合学习能力,这一个个小组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整个班级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
(二)小组成员的分工及管理
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来选举组长,组长应该组织成员学习、督促成员学习,明确每一个成员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而各成员也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例如,记录、收集资料、负责发言等。此外,对于成员的职责也是可以进行轮换的,包括小组的组长也可以轮换,这样能够有效的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担任干部,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积极性,且还能够有效地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锻炼。
(三)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研究以华师大部编版(2016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为教学案例。此课程主要有五个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的唯物史观、历史的时空观念、历史资料的实证、历史的解释、历史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张骞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克服重重困难的顽强意志力;保证学生能够详细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并明白其对于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发展的促进意义,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评价;详细了解张骞两次西域之行,并了解丝绸之路的发展、西汉的管理等基本信息。
2.新课导入和问题提出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学应该严格参照新课程所制定的要求,在课前做好导学案,准备好各种教学所需的材料。例如,短视频、图片。在课中,先为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与目标,并对丝绸之路的发展进行详细的介绍,在学生详细掌握丝绸之路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小组成员相互进行讨论。
问题一:西域的地理位置包括哪些范围,能否在地图上框出来,为什么这样界定?
【通过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对西域地理范围进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问题二: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结果。
【通过教学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汉通西域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问题三: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路线、作用。
【通过教学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丝绸之路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问题四:能否收集到和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故事?
【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合作讨论,能够拓宽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五:丝绸之路对于我国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影响?这和现在的一带一路有什么关联?
【结合社会热点,让学生关联古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全局观的形成。】
3.学生参与小组交流
针对老师抛出的第一、二、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深度学习。以4人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所有学生通过仔细学习教材内容,均能够从中直接找到问题一、二、三的答案。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通过信息叠加,结合政策热点,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讨论分析出第四和第五的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还需要自行收集资料并加工,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补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資源,培养孩子从多方位思考学习方法。
4.强化巩固
在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只充当旁观者,因为初中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并不全面,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能会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当面临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从旁加以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组织评比或测试等评价机制,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来有针对性地施教,这样能够显著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还能够高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小组学习,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同时还有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昕娟.“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2).
[2]杜强.初中历史结合小组教学中的问题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8(1).
[3]成晓丽.学习型组织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