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农村学校校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9-03-15武刚王红艳周存林
武刚 王红艳 周存林
摘 要:校史是对学校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的总结,对学生具有育人功能。近年来,虽然我国中小学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农村地区学校对校史这一重要资源不重视,并未充分发挥校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由此本次研究对陇南市农村学校校史研究展开调查,以陇南农村学生对学校校史的了解现状,分析校史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我国类似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更为陇南市农村学校下一阶段展开校史研究提供实践指导意义,从而强化校史研究对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产生的隐性教育功能。
关键词:陇南市;农村学校;校史研究
一、陇南市农村学校校史研究现状
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氐人、羌人活动的核心地,有着丰富独特的文化,虽然陇南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但依然能挖掘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校史文化。通过走访陇南市农村地区学校,采访了上百名教师和学生,以搜集的有关报纸、杂志、书籍类书面资料为参考依据,了解近些年来陇南市农村学校的研究工作现状如下:
陇南市处于比较偏远的西部山区,交通条件较差,且办学条件艰苦,而每一所学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轨迹及历史背景,因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性校史文化。如宕昌县旧城中学就建立在古宕昌国氐人羌人遗址上;哈达铺中学发端于哈达铺女子学校,且与红军长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县三中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的碧口镇,具有独特的地域特性;1938年时任徽县北街小学校长吴治国创建了徽县地下党,成立了陇南地下党的第一个党小组——北街小学党小组;徽县三中曾是中共陇南地下党的活动基地;虞关中学前身是光绪年间所建的虞关回龙寺私立小学,民国初年改为第四区第四初等小学校,民国三十年改为大河乡第五保国民学校等等。通过传承此类校史文化,对学校教育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具体表现在学校习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但是现如今的教育现状,仍然以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针对校史研究这一方面为例,存在两方面为主的错误倾向:其一为学校地处偏僻,教育水平也较为落后,学校并不起眼,在诸多方面都无足称道;其二则是重视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忽略了校史研究,认为校史研究可有可无。假若学生对学校的校史没有全面了解,自然会缺失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学生及学校之间也会过于陌生,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距离感和疏远感。对学生缺乏亲切感的学校,在发挥学校本身的教育功能上必然存在缺陷,致使无法真正发挥校史对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二、校史作为开展思政教育载体的必然性
在现如今的国内外形势下,社会思想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较为尖锐复杂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多方面严峻挑战,提出对传统教育方式不断变革的要求。现如今陇南市农村地区中学的校史研究尚未受到重视,而校史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作为一个“活教材”,是農村中学不断发展的真实记载。通过借助校史,尤其是从该校走出去的革命者、学者的励志榜样能够进一步引领文化风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有所感染、熏陶。如我国著名楚辞学家、文献学家、先秦文化研究专家赵逵夫先生早年就读于西和县汉源镇的西和中学(现已迁新址,发展成为陇南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之一);1932年习仲勋领导“两当兵变”后,苏河由北平民国大学肄业回乡,担任两当东街小学校长,在师生中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主任赵举贤的启蒙之地就是礼县永兴乡学;还有成县的邓品珊、王明中等等,这些先贤能够激励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发展理想信念,在学习生活中不断锻造高尚的操行品德。
再者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精神两大层面,在校园内发生的一切事、物,都隶属校园文化的范畴。而校史作为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作为记载农村学校成立、发展和社会变迁这一过程的资料,更是对学校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无论是已经形成、正在形成、将要形成的多种校园文化,最终都必将成为校史,那么展开对校史的研究就尤为必要。
对于陇南地区偏远农村学校来讲,同样存在极为丰富的校史研究资源及悠久的历史。譬如在众多农村学校中的陇南市徽县实验小学,该校始建于1536年的“徽山书院”,后改为“凤山书院”,1905年改为“徽县县立高等小学堂”,1915年改为“徽县县立高级小学校”,后又改为“徽县北街小学”,1950年吴山女校并入该校并改名为“徽县城关小学”,1958年学校改名为“徽县城关镇人民公社北街小学”,1959年迁新址,改名为“徽县西街小学”;2010年更名为“徽县实验小学”,分南北两个校区。至今,已发展为陇南地区的名校,获“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因此通过潜下心来展开校史研究,我们势必可以看到陇南农村学校的发展变迁及励志故事,对其加以整理物化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校史。
三、校史作为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可行性
通过上文分析目前陇南农村学校校史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利用陇南市农村学校的校史育人,具备生动性、真实性、潜移默化等多种特点,极容易得到现如今学生的认可重视,通过借助校史,能够在学生教育中发挥更加独特的教育职能,促进农村地区学生的良好发展。
1.真实性
针对偏远农村地区的陇南市农村中学,让校史文化发展成为新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机能性,使之形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校史作为记录历史事件的真实记载,应将确保校史的真实性作为第一属性。校史馆建立作为目前国家乃至省市地区的馆藏类实物文献记录,通过学校的历史发展主线,记录校史,真正显示学校的发展历程,将学校的历史变迁、教学发展、服务功能等多方面具备一定价值的工作档案,借助图表、文字、实物、声像等不同方式开放展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史原始性及真实性有效呈现。对学校发展历史加以记录的实物,能够更加真实地将陇南市农村中学所取得的成就及进程加以反映。“以史鉴今,咨政育人”相较于单纯的课堂教育而言,更加具备生动的宣传教育作用,同时也具备了更强的感染力及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对学校和家乡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2.生动性
校史不仅包括了精神成果以及精神现象等形态存在,也有诸多的物质形态存在。譬如在校园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丰碑、长廊、老式建筑物、纪念物、校史馆、档案馆、资料室”等多种文化载体。譬如将学校发展历史借助图片、图表、实物等多种形式,以文字、音频等方式加以生动展现。将学校的办学历史以及人文风貌加以还原。无论照片、图标或者获奖证书、奖杯,此类实物的展示都行之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中的单调感受。譬如农村学校的教学楼、塑像、纪念雕塑等,无不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迁史,同时也向学生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学校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不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染及教育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及爱校情怀。针对提升陇南市农村地区学生对校史的重视度,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开展有关校史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历史变迁的事、物,或者举办与校史有关的知识竞赛,不断借助多种方式转变学生对了解校史的认知,不仅能达到对本校校史的有效传播,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对校史的了解以及对学校的热爱。
3.潜移默化性
校史作为一所学校发展的轨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迁,更是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缩影。陇南市农村中学的校史以学生能够感受到亲切可信的真实人和事为主,无形之间有效消除了距离感,更容易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熏陶。通过对农村地区真实校史的研究,还能够让学生产生较强的阅读兴趣,充分展开校史研究对学生的操行能产生良性影响。此种润物无声的校史研究可以形成较为持久的教育意义,并能使学生的思想品行得以良性发展。相较开设校史教育课程,笔者认为针对陇南市农村中学来讲,应当重视编写校史教育读本,在本校教师对校史研究基础之上加以整理编写,在不断考察回忆过程中完成。除了对校本教育类读本编写之外,还可以通过借助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及校史学习,引导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譬如利用校庆机会让师生群体对校史研究及了解学习,营造更加良好的浓厚学习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的底蕴,更是形成学校品牌的关键成因,只有存在厚实的学校底蕴,学校师生才能够更有底气,才能形成自豪感及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學习成效,提高陇南市农村地区中学的教学质量。也只有存在校史,才能够更好地对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加以明确,不断地立足历史,创造历史,提升校园文化的高度。
本次研究针对陇南市农村中学校史研究现状,并对校史研究必要性可行性展开分析,发现校史作为抽象的隐性教科书,其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应当充分发挥校史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因此提出陇南农村学校应当加大校史研究力度,通过开设校史文化课,培养学生形成爱国、爱校、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进一步凸显校史教育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欧七斤.教育叙事与大学校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73-76.
[2]Jin K Y. On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Jespersens Language Function Thoughts[J].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2010.
[3]华玉,杜宇,郭树清.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校史研究的意义与起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9(1):147-149.
[4]符红川.论高职院校建设校史馆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2):71-73.
[5]何義麟.校史研究与教学的重要性:以北师校史之运用情况为例[J].国民教育,2016,53(2):20-25.
[6]龚佳,杨晓敏.论高校校史编研与校园文化的传承:以云南大学为例[J].云南档案,2011(9):53-54.
[7]谷慧茹,孙冰清,彭雪妹.校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以河南大学为例[J].长江丛刊,2018(10).
[8]付春梅,梁敬芝,万静.浅谈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发展趋势:以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3):86-87.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陇南市农村学校校史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8]GHB298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