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寓言教学策略研究

2019-03-15杨应荣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黄雀螳螂古文

杨应荣

一、打造趣味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寓言故事往往充满趣味性。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来打造趣味课堂,如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片、音频、表演再现故事情节,还可以发挥教师自身特长,如编演、简笔画等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把一节课上得有趣,导入很关键。在《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中,依据学生平时的积累,引导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由四字寓言故事的成语到八字寓言故事的成语,不仅巧妙地引出了课题,更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此外,寓言也是智慧的结晶。感悟寓意需要在课堂情境中进行内化与反馈,这是课堂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课就有很好的演绎情境,既可以演绎人物,又可以演绎情节。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蝉、螳螂、黄雀的头饰,通过形象的语言、神情、动作等表演,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寓言的乐趣,也利于学生从中感受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伏祸患的危险,进一步内化本课的寓意。

二、感悟语言文字,感知角色形象

寓言以其简洁性和概括性的语言特点而独具魅力,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寓言文本的作者总是用比喻、夸张、讽刺等手法,塑造生动的角色形象,如《叶公好龙》中的叶公、《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等,以达到讽刺的目的。但作者对于这些角色往往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活灵活现的人物或动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来表现。如果想要学生真正理解寓意,就必须深入感知人物或动物的形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過对蝉的“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螳螂的“拱着身子、举起前爪”等关键性词句,感受它们的形象,知道它们只想着眼前的利益,所以才会陷入险境。当然,在本课中还有一个人物形象需要关注,那就是巧谏吴王的少年。引导学生抓住“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来进行探究。从少年一开始就拿弹弓来分析,他早就在心里想好了这个故事,弹弓与王宫花园、早晨的时间,都是刻意为之,都只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度而已。也可以想象为这是少年亲身经历的一幕,当吴王做出不成熟的决定后,面对固执、不听劝告的吴王,少年苦思冥想如何劝谏,忽然想起这一幕,于是用来劝谏。还可以想象为少年只是在早晨,然后做一件打鸟的事情,恰巧看到了“螳螂捕蝉”这一幕,于是灵机一动,借题发挥,向吴王提出劝谏。这样,一个聪明机智的少年形象,通过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挖掘而跃然纸上。

其实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见微知著,从多方面来感知人物形象,并以文本为载体,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从而引导学生感知角色形象。

三、激发学生情感,明白故事寓意

1. 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学习寓言,目的就是要把寓言蕴含的道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寓言故事短小精悍,都包含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通过充满趣味的小故事深刻地反映某种道理。由于小学生的感性经验不足,理解力也不够强,往往不能准确地理解寓意。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准确提炼故事的寓意。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找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片段,感受蝉的悠闲自在,螳螂对眼前蝉的专注,黄雀对螳螂的全神贯注,让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如果你是它们,面对眼前的美味,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通过角色互换,激发学生情感,将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去,体会寓言所要表达的寓意。

2. 从分析关键性的句子中揭示寓意。教学寓言时,要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细致的分析,因为这些关键性的词句也会间接地揭示寓意。《螳螂捕蝉》这课中,少年认识到直谏不行,又不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于是他才故意“手里拿着弹弓”“在花园转悠、不顾露水沾湿衣裳、一天又一天”……就是想引起国王的注意。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从而得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文中少年所说的“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当然,我们学习寓言应不止于对寓言本身的理解,还要在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把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四、适时拓展古文,增加文学底蕴

本课出自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的《说苑·正谏》,是一篇小古文。小古文在整个文言文学习阶段处于启蒙阶段,对其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培养高雅的审美观,为积累更丰富的文学知识做好铺垫。《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寓言教学恰好为中学的古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螳螂捕蝉》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史书上用古文的形式记载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读吗?

生:想。

(出示古文,师配乐朗诵)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师:这段古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的《说苑·正谏》。请你们读一读,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生自由练读后,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延颈”就是伸长脖子的意思。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吗?(生说略)

师:说得真好。理解词语就要联系上下文,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谁知道“务欲”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师,我只知道“欲”是将要的意思。

师:是的,“务”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那你想自己解决这个难题吗?

生:想。

师: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务欲”就是一心想要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我是对照课文的内容,就知道它的意思了。

师:真会学习。我们要想读懂古文,可以把它和相应的现代文对照起来读,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学习古文就是要多读,不仅要读懂它的意思,还要能读出小古文特别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读出它的味儿。(学生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

(生读)

师: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读好这个故事的?

生:我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着这个故事中的画面。

师:让我们像他这样,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一起把这篇小古文读好。

学习这样的小古文,学生的兴趣很浓。教学中老师稍加点拨,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可见,寓言也可以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个载体,不仅可以再现寓言故事,更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底蕴。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黄雀螳螂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螳螂
不听劝告的黄雀
不听劝告的黄雀
称象
螳螂
螳螂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小黄雀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