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学视野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新探
2019-03-15汪家燕
汪家燕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要凸显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内容?笔者尝试在语境学视野下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在特有的语境中深入解读古诗词。
一、依据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语言
北京大学索振羽教授提出的“上下文语境”,包括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两个方面。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时,只有在诗句的语境中才能准确理解,“闹”不是热闹、喧闹的表面意思,而是表现杏花开满枝头春意盎然。再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无赖”本是贬义,但通过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无赖”一词中饱含了作者对小儿子的喜爱之情。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想真正读懂作品,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个字或词表面意思的翻译,而要依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推测诗人的真实用意。笔者在执教李商隐《嫦娥》一诗时,依据上下文,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夜夜心”的意思。
师:“碧海青天夜夜心”中的“夜夜心”,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每一夜的心情。
生:夜里的心思。
师:同学们是逐字理解,代入诗句中解释不通啊。请你们联系上句“嫦娥应悔偷灵药”,想一想嫦娥为什么后悔偷了仙丹呢?
生:因为偷了仙丹她就成仙了。
生:嫦娥成仙了,但是她不能回到人间和家人团聚,所以她后悔。
师:是啊,嫦娥只能独自一人留在月宫里,她会感到——
生:她会感到孤独、寂寞。
师:现在你再读读“夜夜心”这个词,你读到了什么?
生:嫦娥的孤独。
生:嫦娥对家人的思念。
生:嫦娥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对“夜夜心”一词的理解,一开始用直观的拆字解词法猜测词语的意思,将词语从句子中抽离出来,因而误读了词义。笔者引导学生先理解上句“嫦娥应悔偷灵药”,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词语所在的上下文语境,先体会嫦娥的处境,进而理解“夜夜心”。在古诗词教学中,结合上下文语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字词的意思,还能启发学生体会诗人的表达方式。又如,在教学杜甫《登高》一诗时,依据下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语境,学生理解了“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哀”,不只是表达猿声的“哀”,还体现了诗人的“哀”,从而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二、联系情景语境,深度解读作品
“情景语境,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古诗词题材丰富,有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送别诗、闺怨诗等,但其创作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甚远,他们必然缺乏生活体验。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联系情景语境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只有通过真实地再现古诗词创作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处境,才能促进学生深度解读作品,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主旨。例如,在执教李绅的《悯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时,学生提出质疑,田地都用来种粮食了,为什么农夫还会饿死呢?教师就要联系诗人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朝廷苛捐杂税,地主收租,使农民们苦不堪言,即便收获了粮食,也不能全归自己所有,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诗题“悯农”。在执教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新桃换旧符”是过年辞旧迎新,还要联系诗人王安石写《元日》这首诗时的处境,他当时正在推行新法,希望通过革除旧政、施行新政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瞳瞳日”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法带给百姓一片光明。
联系情景语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把握诗词主旨,还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度解读文本。笔者在执教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通过再现情景语境,促进学生深刻体会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师: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将领史思明先后发动了政治叛变,“安史之乱”从河北一直打到首都长安,连皇帝唐玄宗都仓皇出逃,这一仗一打竟然打了七年零三个月。曾经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盛唐,在这场战争的浩劫中变成了什么样?
生:(齐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国破家亡,就连无情的花和鸟都能为之落泪、惊心。城春草木深,我们不禁要问,城里的人呢?
生:人们逃亡去了。
生:人们被拉去打仗了。
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映示)754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大唐人口是52,880,488,到764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结束后的一年,大唐人口只剩下16,920,386。在这场战乱中死亡人数将近3600万。
上述片段中,笔者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安史之乱”这段历史,再以杜甫的诗和死亡人数直观地表现战乱的残酷,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了铺垫。在这样残酷的社会背景下,当“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就不难体会了。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不能脱离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人生境遇,只解释诗词的表面意思,而要紧密联系情景语境,以讲故事、补充资料等方式再现当时情景,才能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把握文化语境,全面分析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可忽视对作品中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而在语境学理论中,将“民族文化传统”单独列为一类语境,“这是因为言语交际的涉及面非常广,既论今谈古,又沟通中外,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关注中外差异与古今差异”。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对文化语境中古今差异的理解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对古代习俗、典故和意象的理解。例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提到的“登高”“插茱萸”,就是古代过重阳节的习俗,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这些民族传统文化。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最为常见的,诗人往往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如“松”代表坚韧的品质、“月亮”寄托相思、“落叶”表达悲伤等。在古诗词教学中,紧扣意象这一民族文化语境,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某一事物所表达的不同意思或几个事物所表达的相同意思。教学片段如下——
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写到人们听着《折柳曲》就会怎么样?
生:人们听到《折柳曲》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
师:为什么听到《折柳曲》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呢?
生:因为曲子是描写自己的家乡的。
生:也可能这首曲子比较悲伤。
师:其实这和我国古代的风俗有关。古时候人们在离别时,会折下柳枝送别,“柳”字和“留”字谐音,折下柳枝,希望对方能留下来。当人们在异地听到《折柳曲》,就会想起离开家乡依依惜别的场景,所以“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除了用《折柳曲》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还有哪些事物也寄托了诗人这样的情感呢?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
生:大雁。在李清照的词里有一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生:月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啊,诗人常常用月亮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比如李煜的这一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诗人就是借月表达对故国的思念。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将古代折柳送别这一风俗告诉了学生,学生便能轻松理解诗人听《折柳曲》为何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可见民族文化语境在古诗词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片段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归纳还有哪些事物也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这样回顾古诗词,学生对意象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今后学习古诗词遇到相同的意象,就可以独立鉴赏古诗词,对诗词进行多元而深刻的解读。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