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权威油然而生
2019-03-15刘茜
新型教师权威的建构,不应该是由外向内的施压,而是由内向外的油然而生。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我们只有真正地走近他们,他们才会打心眼里靠近老师、喜欢老师、信从老师。
所谓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使学生信从的力量和影响力。孔子《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笔者认为教师权威的种子只有种在学生心田,方可生根发芽,影响学生。
一、善于发现—学生信从的动力
作为老师,大多数人习惯于“鸡蛋里挑骨头”,害怕成绩好的骄傲自满、成绩中等的原地踏步、成绩差的破罐子破摔。久而久之,就爱上了唠叨。虽然出发点再好,用心再良苦,也难受学生欢迎,学生心里自然也不大平衡,也就不太喜欢这样的老师。一个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何谈权威?儿童获得承认或认可的需要是一种普遍的需要。承认有三种形式,情感承认形成爱的关系,权利承认形成相互尊重和自尊,社会承认形成相互协作。要想让儿童这种被他人“承认”的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必须要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觉得他们就是老师最喜欢的那个学生。
我们班的Z同学天生好动,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简直是一个孙猴子,就算你有唐僧的紧箍咒,也未必能降服他。所有老师也都是“谈Z色变”,对于这样的熊孩子,真的很难找到他的闪光点,班里也常常被闹得“鸡犬不宁”。对于这样一个“混世魔王”,怎样才能“降服”他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帮班里的一名小个子同学扛矿泉水。没想到Z同学除了成绩不好、爱搞小破坏之外,偶尔还会帮助同学。回到班里,我便大肆渲染,把自己的“神秘发现”告诉同学们,天天捣乱的熊孩子竟然做了件好事,同学们纷纷地为Z同学鼓掌。没想到这次的表扬竟让Z同学大有改观,后来还经常做好事。随着表扬次数的增多,他居然开始主动学习了。班里也因此少了一个淘气包而多了一份正能量。
对待学生不应该是“鸡蛋里挑骨头”,而应该用理解、赞美的心态去对待。当学生“被承认”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自然也会更加信从老师。尤其是,改变一位别人都认为不可能改变的学生,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之心才会油然而生!有了这种敬畏之心,影响力自然便有了。
二、同甘共苦—身教大于言传
很多时候,学生对老师都是表面上屈从,心理根本不愿靠近,总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如果我们学会与学生同甘共苦,他们自然愿意走近。
开学之初,学校给每个班级分了打扫校园卫生的任务。为了锻炼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我主动向学校申请了打扫厕所卫生的任务。
领完任务,回到班里,我撒了个善意的谎言:“同学们,学校认为我们班的同学能力棒,把最难搞的卫生交给了我们。”孩子们听我一说,都叽叽喳喳地问到底是哪里?“厕——所”我故意拖长了声音。底下一片唏嘘,有的现在就开始捏起了鼻子。我便装作没看见,故作高兴地扛着扫帚,领着他们向厕所进发。来到目的地,我号召同学们拿着工具开工,可他们有踮着脚尖的,有用手捂鼻子的,有挽起裤管的,有鼻孔塞纸的,有故作恶心的……看到他们这样,我什么也没说,拎桶水,拿着扫帚直接进去了。
我先把水洒在地砖和壁砖上,再把洗衣粉均匀地洒在上面,然后用刷子开始刷墙壁,一位用手捂鼻子的同学看见了,不好意思地放下手,夺过我手里的刷子干了起来,我微笑着向她竖起了大拇指。接着,我又用塑料扫帚刷地板,几位一直站在门口观望的同学见状,都二话不说地拿起扫帚干了起来。拎水的,洒水的,刷墙砖的,刷地砖的,刷隔板的,二次清洗的……大家争着、抢着做,竟然还有人哼起了歌。一遍刷不净,我们刷两遍,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我们“同甘共苦”,战胜了困难。
在育人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肯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有同甘共苦的“家人”精神,真正地融入学生中去,“身教”的力量一定大于“言传”。
三、学高为师—正向影响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教师的知识视野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位老师接手一个新班,由于她年轻漂亮,深受学生们喜欢,她在学生们的拥护下,班级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可过了一段时间,班里渐渐乱了起来。经过调查得知:这位年轻的漂亮老师总是被学生“考倒”,经常回答不上来学生的问题,还不虚心学习,诚实坦白,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值越来越低。久而久之,这位年轻的漂亮老师的权威就会大打折扣,还因此被学生起了个“花瓶”的绰号。
其实,面对学生的提问,尽量“学高为师”“游刃有余”,如果做不到,也没关系,要勇敢承认并努力学习。这样,即使不会,学生也会理解的。
保尔·朗格朗在其名著《终身教育引论》中曾质疑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能力的作用:“所有儿童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受到了教育,而且学校教育的年限有增无已……到底有多少人在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继续自学、继续吸收新知识?”要想教师权威一直在学生那里發挥作用,我们不仅要储存好我们已有的知识,还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熏陶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使得他们毕业之后仍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新型教师权威的建构,不应该是由外向内的施压,而是由内向外的油然而生。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我们只有真正地走近他们,他们才会打心眼里靠近老师、喜欢老师、信从老师。当然,老师也会用自身的“光”和“能”去影响并触动学生的成长。这样,教师权威,方可浸润学生心田。
【刘茜,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乌龙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