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人生第一课
2019-03-15辛世俊罗锦虹谢东晴张有林
辛世俊?罗锦虹?谢东晴?张有林
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了分析,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贯彻大会精神,是当前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大会精神,探讨实践应对,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助力。
“家文化”熏陶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辛世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是中国文化符号的显著标志之一,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文化熏陶对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那么,在“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里”,究竟应该对孩子进行怎样的文化熏陶呢?
第一,孝道文化的熏陶。教育的“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文”,意为教育以孝敬父母为基础。《孝经》指出:“夫孝,德之始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把孝定义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就把孝作为通达天地,顺乎人伦的根本之道。孝道是天地之本、人伦之本、道德之本、为政之本、秩序之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与魂。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百行善为首。”从某种意义上说,孝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与西方人的“无家可归”相比(基督教追求“上帝的国”,以进入“上帝之家”为目标),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定海神针和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城墙,构筑中国人的精神长城必须弘扬孝道文化。家庭的孝道教育,说到底是感恩教育,由感恩父母可以扩展到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和事,这就奠定了一个孩子良好德性的基础。
第二,家训文化的熏陶。家规、家教、家道、家训是中国“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家规家训是有形的,家道和家风则是无形的。正是家训文化凝聚家庭力量、传承家庭精神,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中国,很多家庭都把“晴耕雨读”“耕读传家”“勤俭节约”“与人为善”等作为家训,代代相传,融化到家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家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从这种意义上说,正是家训文化影响下的养成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修身文化的熏陶。《大学》里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文化在家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修身是第一要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修身是做人的必修课,修身为做人,做人必修身。所谓修身,就是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激活善根、提升素质,核心是涵养德性。“富润屋,德润身。”中国的家文化,特别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曾子杀猪”就是为了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修身不仅是孩子们的事,首先是父母的事,父母要严于律己,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孩子。媒体报道的“霸座男”“霸座女”连起码的规矩都不讲,其家教是失败的;蛮不讲理的“霸座妪”又怎么能教育好下一代?
第四,礼仪文化的熏陶。“不學礼,无以立。”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了个体遵循礼仪的极端重要性。家庭礼仪是社会礼仪的基础,上好人生第一课,先从教育孩子懂礼貌开始。一个人在待人接物、交往做事中能做到谦虚有礼、谈吐文雅、举止有度、得理让人,这对个人事业和前途大为有益。“孔融让梨”传递手足情深,“让他三尺又何妨”折射邻里宽容。在交通出行方面,车让人,让出一份文明;人让车,让出一份平安;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人,让出一份温情。多一点礼让,人心温暖;多一点礼让,家庭幸福;多一点礼让,邻里和谐;多一点礼让,社会安宁。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这里所说的“人成之以礼乐”,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礼乐,就无法表达人的生存价值。可见,礼关系到人的本质和生存的根本道理。
综上所述,中国“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宝库。人的难题不是如何进入存在,而是如何进入意义。懂得家文化的意义,就为上好人生第一课找到了意义根据。
【辛世俊,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