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功能视阈下公共话语的生态话语分析

2019-03-15王赢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王赢

摘要:作为生态现象与认知观念集合的一种语言表征范畴,公共生态话语能够凸显特定社会中主导的生态意识形态,为公众理解生態提供了思维工具与概念化手段,其对建构、维持及改变生态现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功能视阈下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进行生态定位,分析其话语传递的生态意义,阐释语言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探讨中国政府促使民众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并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的话语策略。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公共话语;生态话语分析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是国内读者认识生态变化和趋势的重要信息来源,其对环境变化这一生态现象的意义建构影响着读者对这一科学事件的认知和感受。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虽然有很多学者尝试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域下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但是相关研究文本涉及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并不多见,而从评价理论视角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就更为鲜见了。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系统功能视阈下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进行生态定位,分析其话语传递的生态意义,旨在阐释语言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理论介绍

(一)生态话语分析

以往学界对于公共话语的研究往往基于批评话语分析框架,近几年出现了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转向。生态话语分析在“联合领域”中展开,有着显著的跨学科特点,其对语言现象研究的“兴趣点”比较宽泛,并不局限于对话语的诊释,更多地则是针对语篇中关乎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观念进行挖掘与研究,不仅着眼于人类社会的系统构成与关联结构,同时也对人类物质社会历史演进方式以及人类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进行审视和研究。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规划现代与未来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路径,并对人类的某些错误生态意识或形态进行修正,通过这种修正,生态话语分析意在构建一种视野更加广阔的生态价值观一一一种着眼于自然、人类以及包含了自然和人类相互作用的整体的价值观,进而将生态话语分析对语篇的研究拓展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全过程。

(二)评价理论

Martin本人将评价理论定义为:“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评价理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于纯语言的研究范围,创新性地将功能和符号学研究所关注的语篇、修辞与交际进行整合性研究。可以说,评价理论系统是一个语义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每个子系统又可进一步细化成几个次系统。在三个子系统中,态度系统是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研究的语言资源包括语言使用者在语篇中的情感反应、行为及价值判断。本文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作为基本框架,从显性评价手段与隐形评价手段两个方面对评价资源进行分析,以明确在公报中所体现的态度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政府促使民众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理念并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的话语策略。

二、公共话语的生态话语分析

本研究选用的语料为2017年颁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该文本共计24570个字符,665个小句。从文本主体内容的区分度来看,《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一)公报综述;(二)自然环境及资源利用;(三)自然灾害及基础建设。

公报综述共涉及六方面的汇报内容,包括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强化环境督察执法;深化和落实生态环保改革措施;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强化环保支撑保障措施。仅在以上几个小句中就出现了语义密度很强的评价词汇,从“持续开展”,到“着力推进”,再到“深化落实”和最后的“强化”,可以明显感受到词汇负载的语力一步步加强,使得读者对国家环保举措形成从无到有的认同感。如:

1.妥善应对环境风险,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302起

2.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

统计结果显示,在公报综述4106字中,负载评价语义的词汇共有316字,占全文7.696%,其中显性评价资源占比为4.311%,隐性评价资源占比为3.385%。正面直接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催生读者从心理和思想层面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唤起公共受众的积极情感,使得读者通过此部分的描写产生一种切实的同化认知,从而对国家政府改善生态环境产生十足的信心,因此此部分话语所产生的语言效应主要聚焦于公共受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认知上。

自然环境及资源利用部分介绍了2017年我国大气、淡水、海洋等的变化趋势。该部分的语言内容不再鼓舞人心、积极向上,而是以大量的数据事实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客观化地描述。如:

3. 2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0.7%

4. 5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低于50%

据统计结果显示,在该部分中评价资源共占比3.818%,其中显性评价资源占比1.192%,隐性评价资源占比2.626%。仅“下降”一词就出现了133次,占比高达1.009%。如果说第一部分的综述在于激起公众读者对国家出台的环保政策以及取得的成效保有支持感,那么第二部分的自然环境及资源利用无疑引起了公众读者的危机感,能够从内而外地引导读者更加深刻地审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反思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从话语策略上来看,第二部分的语言效应更加侧重于鼓励读者实现从生态保护意识到付诸行为的转化。

相比于前两部分,在第三部分对自然灾害与基础设施的介绍中,文本中负面的情感评价词汇在数量上明显增加,如:

5.年内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偏重

6.全国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5515万人,因灾死亡316人、失踪39人,倒塌房屋1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122万亩

统计结果显示,在该部分中评价资源所占比重要高于前两个部分,占比7.983%,其中显性评价资源占比5.235%,隐性评价资源占比2.748%。这种分配能够使公共读者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不正确的行为将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后果,从而产生付诸行动的迫切感。因此可以说,这一部分的语言效应加强了前两个阶段话语策略所产生的效果,能够使公共读者身体力行地投身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行动中。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報》对于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话语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构建:1.“从无到有”,即通过陈述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成效使得公共受众从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参与者的角色。2.“间接强化”,即通过客观的事实数据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量化描写,将公共受众已有的环保意识在程度上加深加强,以达到到认知上的内化与认同,产生积极主动环保观念。3.“主观能动”,即在前两个阶段公共受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与深化的基础上,对自然灾害与生态危机进行直观阐述,使读者产生付诸实践的迫切感,从而具有以身作则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通过使用评价资源来构建话语策略,引导公共读者生态意识的产生与行为意识的强化,将公共语言与保护环境的实践联结起来,使读者在认知生态变化趋势的同时,内化吸收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笔者通过生态话语分析,实现了对公共话语的阐释与解读。公共话语基于其对读者生态保护意识的创生、强化和内化,形成了积极引导公众的语言传播策略。作为一种话语建构下的产物,该策略不仅仅能够通过语言词汇之间的搭配来传达生态意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借助话语体系去创制一种保护自然环境的实践纲领。

参考文献:

[1]Alexander,R.&Stibbe,A.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J].Language Sciences,2014.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3]Martin,J.R.&D.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3.

[4]程建山.英语广告中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5]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语言学中元语言功能分析电影《美人计》的字幕翻译
语域理论指导下的药品说明书翻译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汉乐府诗《将进酒》英译文之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研究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