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9-03-15冯丰收
冯丰收,陈 卓,邹 裟,董 弯
(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有力手段,校园文化活动在思想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政史系、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①该院系名称沿革如下:1985年建系称“政教系”;1990年主辅修制称“政史系”;2008年6月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并入政史系,称“政治与历史系”;2015年12月11日设立二级学院,称“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2019年4月12日,改称“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方便表述,以下统一称“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以弘扬扶贫济困、关爱他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着力点,探索出了以“诚信互助银行”为载体的育人模式。经过22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活动形成了以全员性、常态化、引领性、辐射性为特点的发展格局,培育了大学生的诚信风尚,提升了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精神,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一、安康学院开展“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活动的缘起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其所在地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居秦巴之间,汉水之滨,属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安康市地形地貌复杂,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辖区内部分中小学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匮乏,一些儿童因贫困而失学。基于此,自1997年3月13日起,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院师生中倡议开展“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半年节约两元钱,救助失学儿童返校园”,学生每学期捐资2元钱,教师每学期捐资6元钱。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实行,各高校都出现了一大批需要救助的贫困大学生。安康学院的生源地主要是西北地区,有45%的学生来自贫困农村。为了进一步加大助贫帮困的力度,从2004年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每人每学年捐资20~100元,学生每人每学年捐资4元,所捐款项主要用于资助本学院的贫困大学生。2004年3月18日,学院将本活动初始阶段的资助中小学生的“希望工程”项目活动,升级为院内师生建立“诚信互助银行”,开展“诚信互助”育人活动。
二、安康学院“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模式的探索
“诚信互助银行”是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师生爱心陶冶”和“学生诚信培育”有机结合,秉承“组织倡导、师生参与、力所能及、感化学生”的理念所构建的育人模式。通过师生的爱心互助活动,常年救济失学儿童和本学院贫困大学生,营造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模式的组织实施
“诚信互助银行”捐资助学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组织教师,团总支组织学生,倡导全院师生参与,以学期为时间单位,每学期组织捐资一次。在实施过程中,实行差异化的捐资标准,即: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的校领导每人每学期捐资50元,学院正职领导及教授每人每学期捐资40元,学院副职领导及副教授每人每学期捐资30元,讲师每人每学期捐资20元,助教每人每学期捐资10元;学生党员每人每学期捐资5元,班团干部每人每学期捐资4元,普通学生每人每学期捐资2元(自愿),困难学生不捐资。
同时,制定了《“诚信互助银行”资助办法》,其中规定发放程序和资助标准为:经本人申请,班委会推荐,辅导员确定,学院审核,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参照《安康学院学生困难补助办法》条件),每学期按四个月计算,按月发放资助款。一等每月50元,二等每月40元,三等每月30元。《资助办法》还规定,凡符合救助条件的学生将来有条件的可以返还,没有条件的则无须返还;对于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学生因紧急需要而借款的,毕业前则要按期原额返还。
“诚信互助银行”通过还款弹性约定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先后有107人次借出资金17900元并全额返还。目前,“诚信互助银行”已形成了“实际捐助+爱心回馈”的助人育人模式,成为了学生经济应急的“爱心蓄水池”。
(二)“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模式的特点
经过22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学院“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活动形成了以全员性、常态化、引领性、辐射性为特点的发展格局。“全员性”,即党总支组织教师,团总支组织学生,倡导全体师生参与。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全部参加了该项活动,参与人数达5000余人次,共捐款11.9万元。“常态化”,即每学期组织一次捐资;根据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资助。截至目前,共资助失学儿童8名、本学院贫困大学生230名。“引领性”,即一方面,校院领导和党员干部带头参加此项活动,在倡导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带动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该活动;另一方面,以“诚信互助银行”为载体的捐资助学育人模式在陕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开创意义,社会认可度较高。“辐射性”,即“诚信互助银行”在运行过程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通过常年救济失学儿童和本学院贫困大学生的爱心互助活动,辐射带动全院师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教师的师德自我教育意识和水平。
三、安康学院“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模式的成效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活动持续开展22年以来,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助推了学风、教风建设,打造了全员育人新模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培育了爱心互助风尚
通过“诚信互助银行”爱心捐资助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培育了爱心互助风尚,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0级学生郑君将拾到的内装有数千元现金和存折的钱夹送还了失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1级舒少义、罗雯等同学将路遇的中风老人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历史教育专业2002级王斌等同学照顾并护送迷路小孩回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2级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发现汉滨区张滩镇八庙沟村小学校舍的危房,便积极发起捐款800余元予以资助;小学教育文科专业2004级程康等5名同学在参加人才招聘会期间,放弃竞聘机会,倾囊救治有生命危险的同班同学。
爱心捐资助学,捐助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同学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通过“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活动,爱心互助风尚已在大学生中推开,推动了整个学院师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二)强化了诚信品德养成
在“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活动的影响下,诚信品德及互助精神已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中生根发芽,许多被资助过的学生在毕业后表示要返还资助款。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届秦丽美同学在毕业后返还资助款60元;历史教育专业2005届周艳红同学在“诚信互助银行资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现在新疆哈密市第六中学任教。她给院领导的来信中这样写道:“在接受了三年的困难资助后,我一直有一个愿望,等我工作了,也要履行捐助责任,把帮助送给那些像当年的‘我’一样想学习而经济有困难的同学。”她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寄出的第一笔钱就是给“诚信互助银行”的100元;历史教育专业2008届李成钢同学在给院领导的来信中写道:“人生的道路何其漫长,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毕业了,走向社会,也将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社会,让我们的诚信互助精神传播到我去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届张思奇同学因父亲车祸住院生活出现困难,他向“诚信互助银行”申请借款2000元,渡过了难关,于毕业前归还了2000元借款,同时也考取了陕西省委党校研究生,他非常感谢学院对他的教导和帮助。另外还有王莎、张德民等许多在广东就业的同学来信或来电话表示,将向“诚信互助银行”捐助更多资金,使诚信之风、爱之雨露沐浴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们的心田,也感动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每个人。
尽管每人每次捐资和资助的金额不多,但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22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下,“诚信互助银行”的资金积少成多,资助了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大学生,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三)促进了良好学风形成
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发扬的师生、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精神,推动着“诚信互助银行”的良性运行,使本学院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得到了及时救助。这些受助的大学生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和社会。“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日益浓厚。从学校考研数据统计结果来看,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13年连续七年考研录取率居全校前三名,七次被学校评为“考研工作先进集体”。
(四)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
“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模式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了学校和共青团安康市委、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的肯定与表彰。1997年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评为“创佳评差最佳单位”;1998年被共青团安康市委授予“希望工程建设奖”;2000年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评为“陕西省高校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被学校党委评为“2001—2002年度先进党总支”;2003年被学校评为“2001—2003学年度先进系级教学单位”;2005年被学校评为“创佳评差校级最佳单位”;2006年和2016年两次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评为“陕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2012年和2018年三次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评为“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2007年10月31日,时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的杨希文来学校视察工作,他在了解了“诚信互助银行”捐资助学育人活动后说:“政史系资助贫困大学生工程坚持十年不容易,一个人做一件事容易,但将一件事坚持下来不容易,历届班子能传递地坚持下去真不容易,挺让人感动的”。
四、安康学院“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模式发展展望
(一)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德育的精神激励作用
在“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活动实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不断强化德育的精神激励作用,努力帮助受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奋发有为的远大志向。同时,充分发挥生活补助、国家助学金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挖掘优秀受助学生典型,并通过报告会、宣传栏、新媒体等形式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做好学生的励志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强大的正能量滋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转变资助方式,建立精准资助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国家脱贫攻坚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家庭摆脱了贫困,同时国家资助体系的日益完善和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在此情形下,“诚信互助银行”的实际资助作用逐渐被弱化。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资助方式,建立精准资助机制,以推动“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模式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应摸清本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底数,并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合理的资助方案,不搞“平均分配”,力求“预算分配”更加精准。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规范认定程序,避免“轮流资助”,力求“资助对象”更加精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分档发放资助金,特别要加大对建档立卡、城乡低保等特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力求“资助力度”更加精准。
(三)加强与其他育人活动的联系,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活动的作用,彰显育人功效,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并利用新媒体技术,把线上线下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资助育人研究,丰富资助育人内涵。以“诚信互助银行”为依托,将资助工作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打通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育人活动与“诚信互助银行”育人活动之间的联系,努力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培养一批懂感恩、讲诚信、有爱心、乐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