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2019-03-15
(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铜陵244061)
2007年,教育部批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首次招生;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正式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专业(专业代号050262)。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323所高校开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招生人数达到数万人[1];540多所高校设立了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在校本科生达到20多万人[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发展严重同质化、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产教融合难以深入、师资发展遭遇困境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下面将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践经验,探讨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产教融合”概念的内涵
对于“产教融合”的内涵,不少学者[3][4]倾向于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其一,“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两种行业的融合。关于“产业”的定义,张昆仑在考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定义的基础上,把“产业”定义为“由于人类分工而形成的能够生产或提供同一性质产品或服务的经济、社会各行业”,而“产业的微观基础是各行业内的生产经营服务单位”[5]。此定义与国家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①保持一致,但强调在将教育置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同时,要区分“产业化”和“商业化”两个概念。“产业化是指经济社会的行业、部门为社会生产或提供使用价值产品或者效用产品”,而“商业化”就是以盈利为目的按照商品经济的运作原则向社会提供使用价值或效用[5]。高等教育的功能除了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外,还承担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因此,教育属于公益事业,注重社会的整体效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不易产业化,更不能商业化。
其二,“产教融合”还可以指生产与教育两种活动的融合。“产教融合”要求产业与教育两个系统相互融合,在生产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实现生产,生产活动和教学活动能够水乳交融[6]。但“融合”不是抹去两种产业的界限,而是要寻找其利益的契合点,顺利地完成对接,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在理解“产教融合”概念的时候,应明确以下几对关系。一是“产教融合”是理念,校企合作是形式与途径。“产教融合”的目的是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个各方利益共享的机制,以真正实现共赢。二是要理解“产教融合”的层次。“产教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宏观层次指理念的融合,即产业与教育、生产与教育不是简单的连接、融入,而是深度的交融。只有在理念上真正重视融合,才能在执行上真正做到融合。中观层次指机制的融合,产教融合机制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存在业态实现融合的障碍。微观层次指活动的融合,即企业生产与教育教学具体活动的融合。三是要尊重不同行业的特性,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企业有它的经营方式、文化理念、存在形态、流通环节和发展模式,教育也有它的目的、功能、教学规律与管理文化。对合作各方而言,“产教融合”只是其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特别是对高等教育而言,在主动适应、引领社会发展的同时,应该恪守其基本规律,保持自治的传统[7]。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困境
1.“产教融合”目标不清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发展已经达到一定规模,高校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达成一定的共识,即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应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8]。然而,受客观条件限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本校商务英语专业方向缺乏精准定位,对“产教融合”的理解停留于校内实训或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模拟的校内实训操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操作技能,但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有效需求。
2.“产教融合”机制不深入
当前,对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大多停留在职业教育层次,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研究。尽管在国家启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转型的背景下,一些地方高校已经注意到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到行政管理体制、区域经济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遇到诸多的困惑和难题。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更多地停留在形式层面。具体表现为校企合作模式单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政府协调功能发挥不到位和高校与社会资源不能实现有效整合等,这些都是“产教融合”机制未能深入发展的体现。
3.“产教融合”实效不显著
由于产教融合机制的不深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突出表现为实践教学目标比较模糊、实践教学内容规定随意性较大、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缺乏科学性评价等。以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谈判理论与实训”课程为例,课程总学时为40,理论教学学时数为20,实践教学学时数为20。但对于该门课程的哪些内容应安排实践教学、安排多少学时的实践教学、以何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分析,不同授课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效果往往大相径庭。调查结果证明:我校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都是教师在第一课堂和校内商务英语实训室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完成,没有涉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对商务谈判的认知和实际谈判能力的提升都受到一定影响。
三、“产教融合”的内容与形式:企业冠名班
为顺应我校建设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夯实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我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积极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改革,探索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理论依据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环境工场化、实训基地生产化。基于这一思路,我校选择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国际企业管理”作为先期试点,把课堂开设在车间,通过“导师+”和短期托管形式,熔铸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
2.组织与建立
纵观近十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发展沿革,政府角色已经从过去的“引领”“主导”转变为“协调”“推动”。铜陵市中小企业局在此次合作中扮演着统筹与协调者、规划与引导者、支持与推动者、评估与监督者、宣传与促进者的角色,深度参与了此次“产教融合”的试点改革。企业冠名班被命名为“铜陵泰富特材管理流程班”,旨在为铜陵市中小企业培养和输送初级管理人才。参与冠名与合作的企业都是来自本地区的知名企业,有的甚至是行业龙头企业或领军企业:铜陵泰富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超彩钛白科技(安徽)有限公司、铜陵耐科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安徽赛福电子有限公司。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参与合作的导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他们走进课堂,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不仅拓宽了学员们的知识视野,还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
3.运作与管理
冠名班每期3个月,人数为30名,全部来源于2013级商务英语专业。学员选拔原则上要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有爱国情操、品学兼优。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辅导员和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审核把关。冠名班设立了“冠名班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和专项合作基金,校企双方各派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委员,全权负责教学、班级管理和学员就业等工作。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委员会组织双方专家各一名(校方为工商管理专业教授,企方为高层管理人员),共同确定授课内容与授课计划。授课内容涉及国家和地方有关企业管理的政策、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管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及实践教学等。其中,“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企业管理的政策”和“企业内部管理”模块由企业指派高层管理人员讲授;“企业文化”和“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模块有企业总经理讲授;“顶岗实习”由企业安排学员到相关管理岗位进行,企业部门领导负责指导实习工作。
在实践教学方面,冠名班把实践学习分成四个阶段:观摩阶段,即认知实习,简单了解公司的生产和业务流程;拜师阶段,根据学生意向部门,分别安排学生跟随质量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学习;顶岗实习阶段,企业空出部分岗位由学生实际操作;短期托管阶段,委员会购买了肯德基连锁餐饮企业铜陵店一天的经营权,让学员们实际管理从进料、加工、销售到服务的各个环节,将授课由书本过渡到实践,真正体验外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在考核管理方面,学员们在冠名班学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学分管理由学院负责,日常教学和实习管理由企业和学院共同负责。学生完成3个月、32学时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纳入学生毕业总学分。课程理论考核占比30%,以英文试卷进行;形成性考核占比70%。形成性考核包括学生考勤(10%)、团队合作表现(30%)和企业管理实践报告(30%)三项。团队合作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中的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企业管理实践报告要求学员通过顶岗实习和短期托管实践,调研和总结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共同完成一份英文调研实践报告。
在学员就业方面,冠名班实行“毕业与就业同步”政策。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后,接受企业和院校双方的综合评价,根据“双向选择”原则与合作企业签订就业意向书,成为企业管理储备人才。
四、企业“冠名班”人才培养评价:结果分析与不足之处
经过近3个月的学习和实践,冠名班学员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亟待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改进与完善。
1.结果分析
冠名班是我校在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形势下,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此次冠名班目标定位清晰,即旨在快速培养管理流程系统的人才以满足铜陵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冠名班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产教融合的机制障碍。为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政府、学校和企业联合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管理细则,明确产教融合参与各方的职责与权限、合作期限、基金缴纳与运营费用分摊比例、教学内容与授课计划、学员成绩考核标准、学员就业推荐、参与人员绩效考核与薪酬给付等一系列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
产教融合中,双方参与合作的人员接受了委员会的绩效考评,企业方两位表现优秀的人员被推荐进入“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校方参与人员被授予“双师双能型”教师称号,在职称晋升上予以优先考虑。冠名班模块化、项目化、案例化、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有收获,企业获得发展的人才储备,参与人员获得个人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也真正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2.不足之处
首先,此次冠名班虽然建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但在委员会的细则里缺乏针对合作培养师资的规定。师资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的缺乏也一直是制约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合格的商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应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了解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运用、教案编写教学资源使用和学生评价等[9],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企业合作导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不一定必然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而高校商务英语教师虽然教学能力较强,但学科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当前,校企合作开展商务英语师资培养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因此,高校有必要与企业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商务英语教师发展规划,定期开展商务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使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次,在冠名班教学中,学员们使用美国出版的全英文教材《管理学概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以双语形式进行。经过学生反馈,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注重语言交流技能发展、缺乏管理理论背景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虽然是双语教学,但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感觉吃力。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10],也是产教融合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商务谈判”“国际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把这些专业课程开设成其他院部所属课程,由其他院部教师中文授课;另一种是把这些专业课程开设成本院课程,由本院商务英语教师双语授课。采用双语授课时,教材的适用性至关重要。教材编写要遵循“广”“浅”“新”“用”原则[11],吸引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参与。
再次,此次产教融合仍然存在单向性问题,缺乏对企业参与动力的深度关注。产教融合中,政府通过统筹协调者、支持引导等功能影响社会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企业通过生产和交易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包括企业参与人、学校参与人、学生等)也会通过机会成本比较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此次合作由政府牵头搭建平台,高校积极参与,但由于缺乏对参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深度调查,导致最后愿意参与签约的企业数量有限,而学生基于对未来就业市场的预判和自身职业发展愿景的考量,愿意签约的人数也不多,使产教融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加强对产教融合各方的利益分析是产教融合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理顺产教融合机制的关键所在。
结 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作为跨越国际商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的商务英语专业,在“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快产教融合的步伐,让企业家走进课堂,将课堂延伸到企业,通过“导师+”“线上线下”“创新创业特色班”等渠道,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性人才,同时注意加强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应用型师资的合作培养、适用性双语教材的合作撰写以及参与方的利益分析等问题。
注 释:
① 参见: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