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以公共艺术的形式介入乡村建设

2019-03-15张鹏媛孙奎利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艺术活动建设

李 迅 张鹏媛 孙奎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以及黄炎培等学者领导了乡村建设运动,欲以乡村为出发点创造新文化,以改变乡村风貌。[1]面对现如今我国发展现状,为避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断裂、城乡断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此后全国农村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建设与发展活动。“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又提出了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内容。2019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乡村文化振兴,文化繁荣也成为其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以及建设发展的层面和深度又得以进一步拓展。

在另一方面,长时间以城市为主要创作表现场所和灵感来源的公共艺术逐渐突破自身的发展限制,将乡村纳入自身的创作场域。我国的公共艺术乡村实践开始于2010年前后。公共艺术依托于本身的公共性、灵活性以及途径的多样性,拓展了乡村建设的途径。根据介入项目的不同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类别划分为以下两种:

1.采风散点式。此类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多与高校教学相关联,以每年的教学需求为出发点,选择适合的实践场所。这种类型的实践方式相对灵活多变,能够一定程度上突破空间距离和场所的限制,能够更有针对性。此外,此种介入形式有持续性不足的弊端,但可实施性较高。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2015年在贵州兴义雨补鲁寨进行实践(图1),主要探讨以下问题:“艺术问题是不是乡村的首要问题?农民对于所谓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是陌生的,艺术需要介入乡村吗?艺术介入的目的是什么?”[2]2016年,这个工作室又来到湖南常德,讨论随着棚户区的拆除和旧城的消失,城市的历史和记忆如何延续。工作室可以随主题不同寻找适宜的实践场域,也可以随着场域的变化调整问题的导向。

图1 贵州兴义雨补鲁寨实践作品《天坑地漏》 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公共艺术工作室

2.连续定点式。连续定点式是长时间进驻的介入的一种形式,可以是高校或设计平台与乡村联合共建,也可以是艺术家以工作坊形式入驻。这一形式往往需要策划创作者深入体验和了解当地人文背景,体验当地生活经营方式。此类方式需要组织者有着较长的投入周期,并保持一定的频率。艺术创作和活动策划需要紧贴乡村居民的生活和需求,并创建一种共赢模式,才能很好地发挥公共艺术的介入效果,从而促进其构建独有的乡村文化生态。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采用连续定点的方式,以甘肃省秦安县石节子村为基地,每年在村落里展开公共艺术创作活动,这种周期性使艺术活动与当地生活建立了长期联系。

根据介入的层面不同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

1.结合基础建设完善、居住环境改善开展的介入。接近于传统依托于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改善策略,通过公共艺术在这些层面的融入,达到直观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目的。这一途径一般可以较短时间内较为显著地改变乡村风貌,但对于乡村文化重构的作用较为微弱。

2.进行艺术创作及活动策划的介入。主要由艺术创作者发起,能够通过多种载体进行艺术创作,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在创作中重现、重构当地的乡村文化生态。但由于大量作品和活动具有临时性、短期性的特征,以及限于乡村环境下对于这类艺术活动的接受度不同,这一类型的介入通常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影响,相对难以控制效果和影响范围。2012年,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焦兴涛教授和几位学生来到了贵州省桐梓县羊蹬镇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羊蹬镇位处山区,土地贫瘠,2001年被列为贵州省的省级贫困乡镇。师生们秉承“有方向,无目标”的原则,并未寄希望于艺术为村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希望在和村民的互动中让艺术自然地发生。进行一定了解后,创作团队顺应羊蹬百姓们的生活,不留痕迹地将对艺术的理解融入创作理念,建立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他们在羊蹬正式挂牌成立了“羊蹬艺术合作社”,以此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此系列活动延续多年,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羊蹬项目成为鼓励当地民众参与,体现艺术创作在地性的优秀案例(图2)。艺术家信王军在山东寿光田柳镇东头村创办的艺术乡建项目,针对乡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的公益文化机构“先生书院”开始介入乡村振兴,邀约大量的青年艺术家来此进行创意墙绘(图片3)等艺术活动,寿光村也因此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图2 羊蹬镇在地艺术家谢小春的文化馆 图片来源:https://www.puxiang.com/galleries/6c17e7014f6 03e41ab52a0e0dd6152d5

图3 山东寿光田柳镇东头村墙绘作品图片来源:http://www.sohu.com/a/316461289_670395

3.综合多层面的活动介入。综合多层面的活动介入为多学科结合,从经济、文化、建设诸多方面入手,全面调研和分析该项目发展的弊病和契机。在宏观统筹后进行进一步的有主题、有偏重的艺术活动策划和作品创作。此类接入方式更加全面,能够更好地定位乡村建设与发展中公共艺术介入的价值与作用。公共艺术的介入不但参与优化生活空间,更尝试探索新的乡村生活方式,重新构建乡村文化环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但这种形式的介入需要乡村本身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并有赖于政府支持,多个层面的专业人士合作,以及艺术机构或艺术家的持续创作。如2018年底,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学生由雕塑、规划、景观、建筑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带队前往山西晋中市平遥县遐角村开展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活动实践(图4、图5)。遐角村临近平遥县城,有着独特的建筑风貌和传统民俗保留,但地处山区,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分布与县城的对比悬殊,村内人口连年减少,村落劳动力流失严重。团队全面了解遐角村的区位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桎梏,一、二、三产业的分布,以及村落风貌现状,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和评定。发展才是此类乡村建设的根本出路。基于现状,实践团队为村落发展提出了适应性的综合发展策略。其中,为凸显遐角独特的风貌资源而进行公共艺术创作,以吸引并鼓励公众参与而策划的活动,均旨在为村落带来发展活力。在基础建设逐渐完善的基础上,以公共艺术介入为核心的发展方针,旨在保护并传承村落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助力村落初具规模的第三产业发展。多学科综合分析,多层面结合公共艺术开拓实践途径,成为此次实践探讨的核心问题。

图4 访谈遐角村村民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5 李迅教授带队考察现场 图片来源:考察队成员拍摄

多年以来,以不同角度和方式进行的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活动纷纷涌现。横向对比不同案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现存问题:

1.我国乡村的问题复杂多样,公共艺术介入的这一策略并不具有普适性。世界乡村都面临相似的问题,即青年人口流失、留守儿童未来教育问题以及留守乡村的老年人生活问题。[3]但我国不同地区文化背景差别明显,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因此乡村发展现状更加多样。以公共艺术介入作为建设发展的策略,需要乡村有着一定的建设基础,较好的群众接纳基础,以及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两者的供需与条件吻合才可能有较好的介入效果,因此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方法不具有普适性。

2.公共艺术介入的周期性和长效性难以得以保障。作为较新的实践形式,这一概念如何被广泛地接受,如何使作品和活动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受到时间、空间以及资金的大量制约。而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成果上,社会的评价往往趋于功利。是否能够短期创造直观的经济效益,是否明显地改善了乡村环境,成为主要评判因素。政府机构对此类项目的认可度,以及在其中的经济投入,往往也远低于新农村建设项目。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周期性的公共艺术介入模式是现存的重要课题。

3.艺术家的个人意识表达强烈,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乡村文化产生冲击。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发展必然会对其文化构建产生影响。艺术家和活动策划者作为主导者,往往是有着很强个人表达意愿,但大多数也是乡村文化的外来者。乡村原生文化传承者首先是相对处于被动地位的村民。很多艺术家无法掌控“介入”的度,或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村民,造成村民的逆反与冷漠,或把自己设置成局外人,只是去乡下采风创作。[4]作为主导者如何适当干预,如何定位自身,如何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文化传承和更新的过程中,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艺术活动建设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纸的艺术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