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机器权利意识的反思
——浅谈作品《造物》中的艺术语言表达

2019-03-15李学智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造物单车机器

李学智

一、当下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智能的时代,大数据、物联网、无人驾驶交通工具、3D(三维)打印、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能源储存、量子计算等以及即将到来的5G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新零售改变了人们消费方式等,这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蒸汽机,蒸汽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电机,电机代替了蒸汽机,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各地快速地联系起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为主要标志,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形式上多元派别共存,在今天可以画传统的古典油画,也可以画抽象绘画,也还可以脱离架上绘画,去寻找新的材料媒介。如果说每个时代的创作背景是横截面式的,那么在艺术史中的定位就是纵向的,它有深度,它的起源就是绘画的起源,从洞窟岩画到现在,它是经过了不同意识流的演变才达到今天的样子。而我们今天的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就是站在艺术发展的最前沿,艺术和科学、技术、媒介不断地结合创新。媒介形式永远在变化,影响它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跨专业,跨领域,使得我们感官触觉不断地延展,不断地去体验。当下的媒体艺术、机器人艺术、生物艺术不断发展,我们很难想象未来什么样,未来人类将如何面对新的物种的出现,这种新的人工智能的产生,在未来如果有了人的意识,是不是要赋予它人的权利。例如要不要给机器人上户口,要不要区分它们的性别,我们与机器人的关系是雇佣关系还是平等关系。所以我们当下在享受技术的同时,更多给我的是一种思考,并对科技加以批判。[1]未来终极的发展趋势是,机器人一方面可能会成为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如科幻影片《人工智能》(AI)、《Eva》表达的态度和观念,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如科幻影片《我,机器人》(I, Robot)中导演所传达的态度和思想。这两个终极可能性一是取决于人类技术研发的结果给机器人输入多少有利或有害的程序,虽然普遍的人类输入的必然是服务或利于人类生存的程序,但也可能有些人会利用机器人的特殊能力伤害人类,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另一种可能是机器人自我学习和进化的能力不可估量,如机器人自私、贪婪的权力欲望、种族意识。

二、时代产物——机器的产生对人的影响

机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2]机器是指由零部件组装成的装置,可以运转,用来代替人的劳动、作能量变换或产生有用功。机器一般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执行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从能量角度定义,机器为利用或转换机械能的装置,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的称原动机,如内燃机、蒸汽机,电动机等,利用机械能来完成有用功的称工作机,如各种机床、起重机、压缩机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机器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产生,它的产生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带来了新的劳作方式、雇佣关系的变化等一系列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复制时代也随着机器的到来而到来,并发展到今天自动化机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3]灵魂与独一无二相关。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复制技术使复制品脱离了传统的领域。通过制造出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它以一种摹本的众多性取代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研究了艺术作品的复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人的熔铸和压模,到木刻、铜版画、石版画,这些复制技术的进步为人类传播视觉形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机械复制技术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觉体验,快速、大规模的复制也有利于艺术作品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大量一模一样的机械复制艺术作品使原来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的“元真性”消失了。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就是传统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灵韵”(aura)消失了。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最近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沉默的邂逅——布鲁诺•瓦尔波特作品展”,在后现代机械复制品的今天,他强调脱离机器复制感,以手艺来雕刻,他那种雕刻排刀充满着方向感,他的作品流露出艺术家深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机器创作所不具备的。

(一)机器如果有了意识

上面所说是机器复制的一方面,这一方面是人为控制它的,机器是人类的工具,但是如果机器脱离了人为的控制,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后果将会怎样?我们首先谈意识。什么是意识?对于人来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它有一种能动性,对于机器来说,意识如果是接受和存储检索信息的话,未来机器将有终极意识的能力,[4]另一个关于意识的观点来自量子理论,它是最深奥的物理理论。根据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意识和物质世界是同一现实的互补性表现。人类和机器的唯一区别在于意识、情感、动机,幻想一下未来如科幻电影里所预言,机器有了意识,这就涉及了伦理道德问题,以及我们有人权,机器是否要赋予机器的权。

(二)作品《造物》的创作思路

我的作品《造物》(图1)就是基于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的到来,以及我对这种未来机器人是否具有意识感到惶恐。例如我前文所说机器有了意识是否对人类进行危害,或者出现一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作品《造物》通过混搭、合成、跨界的媒介、符号、语言方式,探究机械自动化运作和破坏力,以及对未来机械发展是否具有意识权利进行反思。机械4分钟左右(一首歌的时长)运转一次并对唱片产生破坏留下痕迹,布面上的音频是引用哲学家杰拉尔德•李的一句话,“机器是世界上具有潜意识的大脑”,影像通过指向性的物来暗喻机械破坏力以及权力与意识。选择布料和音频的原因在于布料是和缝纫机产生呼应,音频和留声机产生呼应。在颜色方面整体的银灰色和机器形成统一,在硬度上布和金属形成对比。在语音媒介颜色上进行具体分析;我通过将留声机、缝纫机、放映机、钢琴板面混搭结合制造了一种四不像的物,这种物失去了组成它的部分的功能属性,但是共同组成了新的物,这个物又有了它新的含义。缝纫机敲击唱片留下对唱片破坏的痕迹,放映机中播放机器自毁爆炸等场景。整体的颜色呈银灰色哑光,体现机器的冰冷,无情绪化,机械传动制造出一种拟自动化的机器,自我运转并播放视频。做出这种自相矛盾的物初衷是在探讨机器是否具有意识。

图1 李学智 造物 装置 2019 年

(三)作品《造物》中我对物的看法

我在创作《造物》的同时不断地钻研,改变设计,都是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并结合当时对现场物体的感受进行改造,我认为创作是在不断创作中发展,所以我对物的延展也是不断发展的,物也是有生命的,是不断地再生。我对物的理解是,客观的物有其自身独特的材料属性,例如铁丝和棉花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还有一种物是我们看不见的不可见物,这种物赋予它强大并深刻的含义。例如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无形无状,但胜似有形,他在每个穆斯林信徒的内心中。这种精神上的物的强大之处胜似客观存在的眼见物,因为可见物是对肉体上的摧残或者辅助,而不可见的物可能会导致心灵的崩塌或者重建。所以说我的作品《造物》不仅有客观的形式的物,还有主观上的物。并且我更侧重它所传达出来的形而上层次上的物,这种形而上层次上的物是对当下时代未来机器和人类关系的一种思考。

(四)在作品《造物》中我对场域问题的思考

装置作品做完后是否只能在美术馆中呈现?我认为它的呈现方式是多元的。如行为艺术,我们可以在户外做也可以在一个空间里做,场域不应该成为限制作品表达的束缚。因地制宜或寻求变化,因为我做作品的目的是影响观众。作品完成就不再属于我自己,观众有对它重新塑造的权利。所以说我的作品中影像部分的作用在于介入社会,把作品搬到户外,并且在户外进行我的表演。我把它放到马路上,把它放到路边花池中,这种精致的物与周围的破旧形成对比,无论在颜色还是在形式上给人以视觉的荒诞(图2)。这时它的社会意义就体现了,在社会观众的惊异性中阐述作品,我的阐述并不是硬灌输给他们我的思想,而是对作品的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原来作品还可以这样玩,还可以这样方式呈现。

图2 《造物》中的影像 2019年

三、在未来我应该如何创作

(一)结合自己其他作品分析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各种文化杂糅,但是正如我在前文中所说,受全球化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借鉴西方的方论和原理紧追现代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国情和社会环境,我们的作品和西方的作品是不一样的。我所处的国内的经历和国外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我从我的其他作品进行分析。在2017年我做了一个单车计划(图3):当时共享经济刚起步,存在各种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但是这种经济的背后挑战我们的是资源的浪费以及道德等问题。在这个大的前提背景下我开始进行我的创作。我利用互联网发起一个单车计划的项目,大家自愿参加,我寻找了一块空地,将废弃的单车摆成坟墓的造型(一个圆圈),因为单车的锁都是远程控制,知道车号,多远的距离都能把它扫开。我把车号发到群里(群:本人在互联网上召集的人组成的群),这样远在不同地域的人,在同一时间段开启这些废弃的单车,发出开锁的滴滴声,这种声音我感觉是对资源浪费的一种呼吁。

图3 李学智 单车计划 行为艺术 2017年

还有我在2018年做的《天津之窗》(图4),在拆迁过后留下的窗户里播放富有地域性的文化的短片,暗示时代的变迁中时间的流逝,以及新旧媒介的对比。作品是我对我的生活周边感兴趣的点进行思考的结果。

图4 李学智 天津之窗影像装置 2018年

(二)《造物》未来如何延续

《造物》是本人大三时期的一个课堂作业(图5)的延展,我对轴动传输感兴趣,由此利用废弃的车轮(这车轮也是本人之前单车计划的素材来源)动传输并发出碰撞。《造物》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本人平时习作积累,我打算在未来将《造物》做成一个系列,毕业设计中的《造物》只是本人作品的一个开端,未来本人还要将其他形式的物合成、混搭,合成之后去掉原有的功能化,造就一个新的物,重塑它的新生命。这就是之前本人对物的理解。

图5 李学智 习作 装置 2018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机器的时代对机器的反思有利与有弊。本文讲述了作品《造物》的创作主旨和本人对物的理解,在传统语言中强调中国性,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创新与突破,在态度上永远保持怀疑。在作品传播上不断突破,让艺术走近生活,生活成为艺术。在此引用海德格尔的一句话结束本文:艺术是人的存在,如泉涌的过程。

猜你喜欢

造物单车机器
机器狗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机器狗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飞吧,单车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未来机器城
以木造物
对恶意破坏共享单车行为要“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