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馆配发展策略研究

2019-03-14朱珍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朱珍

摘 要:文章以“互联网+”的内涵为契入点,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馆配研究现状,分析了“互联网+”对图书馆馆配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从尊重人性、用户思维、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馆配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1-0129-03

关键词:图书馆馆配;馆配市场;“互联网+”

1 背景

馆配,即给图书馆配书[1]。图书馆馆配主要是指馆配市场的运作,其运作主体主要包括图书馆、馆配商和出版社,三者既相互合作,又各自从不同角度看待另外两方,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结合体。目前,我国有580余家出版社,每年发行几十万种图书,图书馆与馆配商如何选择合适的出版社与文献资料是馆配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互联网+”的角度去研究图书馆馆配,将对馆配工作大有裨益,可以为图书馆馆配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基于此,笔者以“互联网+”的内涵为切入点,研究图书馆馆配创新策略,为今后馆配市场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互联网+”引发图书馆馆配的转型

2.1 “互联网+”

“互联网+”是Web2.0背景下的互联网应用的结果,迎合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要求[2]。“互联网+”不是方法论,而是一种能力,表现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具有尊重人性、用户思维、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等特性。“互聯网+”的“+”是超越时间和空间无障碍链接,是一种新兴互联网移动模式,其核心是以“全连接和零距离”来重构人们的思维模式。

2.2 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之间矛盾突出

图书馆、馆配商和出版社三方构成了馆配市场供应链的主体,在市场不断发展过程中,三方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牵制,逐渐呈现出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当前,馆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繁荣的表象下还潜藏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将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三方共赢局面的形成和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第一,出版社图书品种的不断增长与图书馆图书经费有限之间的矛盾。出版品种越来越多,但图书馆经费有限。第二,出版社最低首印册数增多与图书馆副本量下降之间的矛盾。图书馆所需副本量的不断下降,使不少图书逼近可盈利的最低首印量。第三,学术图书与图书馆流通借阅率之间的矛盾。有价值的学术图书的读者使用率并不高,这让不少采访人员感到困惑。第四,图书出版成本增加与经销商中标折扣低之间的矛盾。在折扣战之中,如何更多地盈利是多年来馆配商的一大困扰。第五,高昂的馆配关系维护成本与图书行业微利之间的矛盾。第六,稳定的销售图书品种与畅销书之间的矛盾。馆配图书的销售呈平稳态势,难有大众市场畅销书出现。第七,学术图书(高端图书)与馆配采购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之间的矛盾。不少采访人员并非专业学术馆员,对于采访图书缺少足够了解。第八,图书定价增长与图书馆品种册数考核之间的矛盾。目前,不少图书馆的考核仍以品种数为指标之一,由于图书定价的普遍上涨,采访中不得不降低复本或采访其他图书以补足数量。第九,出版商核心渠道规模化与普通渠道零售化之间的矛盾。馆配商的合纵连横使单体地方馆配商在出版商销售折扣乃至评级中,不再占有优势[3]。因此,图书馆馆配三方彼此之间如果选择好合作伙伴、处理好利益关系则能共赢,相反则同亏。

2.3 图书馆馆配的转型

“互联网+馆配”本质是馆配市场中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三者的跨界融合、在线化、数据化、数据无障碍流动、分享和使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人造资源[4],这种资源将成为图书馆馆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目前,“互联网+馆配”研究成果主要有:林曦认为,“互联网+馆配商”的馆配模式不仅能提供更全面详尽的图书信息,还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使图书采购更加便捷、高效和贴近读者[5]。席璇方通过分析馆配市场存在的非理性竞争及馆配商诚信缺失的问题,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馆配商应从注重品牌服务、实行专业化服务以及互联网思维下营造立体馆配框架三个层面应对挑战[6]。李晓霞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新兴的读者决策采购(PDA)使高校纸本图书馆藏建设更接近于公共性选择,“互联网+”和馆配商云平台技术上的搭建,使PDA推行具有可行性。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应对并进行科学决策,积极推进PDA服务模式[7]。崔雁黎等借鉴“互联网+”时代书业一站式平台,提出高校图书馆与馆配商互动有信息传递、业务互动、深层合作三个层次,高校图书馆与馆配商互动模块的技术实现主要采用ASP.NET Javascript和Android平台应用开发工具[8]。闫静怡等通过对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配采访工作及高校图书馆APP服务现状的分析,制定了将高校图书馆移动APP应用到馆配采访工作中的技术路线并进行可行性分析[9]。

由“互联网+”引发的图书馆馆配的转型,不仅仅在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馆配市场,更多的是强调理念、思维的转变,强调创新驱动,以创新为核心,推动图书馆馆配观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强调开放共享、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和各种新颖体验[10];突出多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与进步,进而促进图书馆馆配的全面转型升级。

3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馆配的发展策略

3.1 尊重人性

“互联网+”强调“尊重人性,以人为本”,从服务理念革新、服务中心转移、服务方式改变[11]等方面引发图书馆资源建设结构性变革。“互联网+”环境下“尊重人性,用户第一”已成为图书馆馆配工作的基本原则,因此,图书馆应关注不同层次用户的信息需求,不断挖掘用户的潜在需要,制定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发展战略,开展用户个性化服务[12]。同样,出版社、馆配商的图书馆资源建设理念也应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2 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即用户体验、用户极致服务,围绕用户开展活动。“互联网+”环境下,以用户思维为核心思想的图书馆馆配模式更能为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三方所接受。出版社与馆配商出于各自利益考虑,馆配商以商业利益最大化衡量用户的需求,而出版社始终坚守“原创立社,内容为王”的出版原则,传播优秀的科技文化,向人们普及文化知识,这一点与馆配商不同,馆配商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图书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急用户所急,想用户所想,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因此,在馆配工作中,三方的用户思维不尽相同。出版社按需出版,需求来自用户体验。出版社敢于打破常规,开展用户参与出版创意设计、选题策划、编辑、排版、制作、学术交流、图书信息咨询活动等。馆配商可以借助国家利好政策,综合考虑出版社、图书馆等相关利益者,了解用户需求,鼓励不同层次用户到馆配现场参观,还可以组织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馆配会,或直接到图书馆举办现采活动等。图书馆积极引导用户通过各种荐购形式,如荐购系统、表单荐购、e-mail荐购、面对面推荐等,向用户充分开放资源采购权,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思想,注重用户体验,将服务做到极致,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3.3 连接一切

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最终目标。传统图书馆馆配各自为政,信息不畅通,缺乏协作性,在资源、技术、平台和人员等方面缺乏合作与连接[13]。“互联网+”时代,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给图书馆馆配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图书馆馆配在馆藏资源、基础设施、平台技术、人员等方面转向机构间、主体间协作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图书馆馆配可借助“互联网+”的连接一切理念与相关政策,以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在数据、信息和知识服务等项目上加强与各主体间的互联与协作,例如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的协作,出版社到图书馆举办书展等。毋庸置疑,连接一切不但是“互联网+”的理念,而且也是图书馆馆配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搭建的馆配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例如,田田网电子书平台分别针对出版社和图书馆开发大量APP,使数据上传和图书采购更加移动化、便捷化[14]。

田田阅读APP可实现随借随读,读者体验更佳,使图书馆馆配实现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同时协调出版社、馆配商与图书馆三方的无缝对接与有机融介,支持协调运行与实施供应链协同采购战略[15]。另外,图书馆馆配也需要图书馆开展自我评价,包括对业务流程、馆配商的遴选、图书质量、后期供货情况等进行自我评价,确保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现实工作中,图书馆馆配各个主体间缺乏沟通,互相隐瞒各自核心隐性知识,担心其在馆配市场中失去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互联网+图书馆馆配”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出版社应有所作为。出版社必须适应数字阅读、手机阅读、移动阅读等阅读特征,开展网络营销,传播学术成果,分享学术思想[16]。因此,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能够为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三方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三方立体互联互通,实现应用集成、信息共享、资源互通转换、知识深度融合的服务与管理新形态,构建良好的图书馆馆配生态链。

3.4 跨界融合

跨界是指图书馆馆配工作通过互联网跨界到其他领域,融合是图书馆馆配工作把馆配内容、方式等经过跨界后与多个领域交融、碰撞,形成合力,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造活动。传统图书馆馆配本身蕴含着跨界问题,而仅仅是经营性质相近的跨界。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共同经营的产品为资源(纸质图书、电子书等),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三方资源、信息、技术、人员交融,彼此互通,各取所需,实现三方共赢。例如,2018年全国馆配商联盟与中国出版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加强合作,打造更加开放共享、专业权威的馆配交易平台。“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馆配工作跨界融合了用户思维、开放协作思维、知识整合思维、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等[17],图书馆馆配工作已突破了这种合作模式,将馆配内容、方式等延伸到不同的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出版社迎来网络营销,营销方式更加多元化,图书内容价值的营销传播更加便捷,实现跨界整合已成为新常态。图书馆馆配工作根据图书内容与相关行业营销的匹配度,开展馆配增值活动,如旅游图书与旅游产业、生活类图书与相关制造业等[18];全国性馆配商或地区性馆配商开展与其他行业的跨界活动,例如,郑州日成图书有限公司开发的“图书馆智能采访管理系统”根据图书馆传统的采访工作流程,运用“互联网+技术”,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结合图书馆采访工作经验,分析、处理由系统生成的各种数据,自动向采访人员或用户推荐相关数据,其目的是改变图书馆传统的采访方式,大大提高了采访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馆藏质量。笔者认为,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的馆配商可以根据图书馆业务流程研发实用性管理软件,既能加强与图书馆的深度合作,又能提高馆配商的研发水平,避免同质化竞争,与其他馆配商拉开距离。

4 结语

图书馆馆配应围绕馆配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终端用户图书馆的发展潜力,開展服务泛在化、环境网络化、资源数据化、功能智慧化、阅读移动化、空间创意化、用户自主化、工作规范化、馆藏仓储化、事业社会化等工作,跨界合作,融合创新,开展多渠道、多样化、多领域的跨组织合作,促进图书馆馆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慧玲.图书馆电子书馆配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5):57-61.

[2] 庄琦玲.“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创新实践[J].新世纪图书馆,2016(2):52-56.

[3] 施红.馆配市场如何构建生态圈[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07-29(25).

[4] 杨善林,周开乐,张强,等.互联网的资源观[J].管理科学学报,2016(1):1-11.

[5] 林曦.“互联网+”时代高校馆配新模式探析[J].出版科学,2017(5):83-87.

[6] 席璇方.互联网视域下馆配市场与高校图书馆的协调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7(7):90-93.

[7] 李晓霞.“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纸本图书馆藏建设PDA模式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4):58-62.

[8] 崔雁黎,张洪艳.“互联网+”时代书业一站式平台高校图书馆与馆配商互动模块的框架和功能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6(6):28-31.

[9] 闫静怡,刘杨,夏岩石.高校图书馆馆配采访工作应用APP的构想[J].出版发行研究,2016(5):97-99.

[10] 郝建军,刘勇.“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转型路径与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2):5-8.

[11] 袁红军.“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运行模式[J].新世纪图书馆,2018(1):26-29.

[12] 邓己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6(7):28-30.

[13] 黄鑫,邓仲华.“互联网+”视角下的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3):75-80.

[14] 宋旅黄,赵冉.“互联网+”背景下中文纸质图书采购模式的变革:以三新书业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6(2):54-59.

[15] 王洁慧,张洪艳.“互联网+”时代图书采购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3):30-34.

[16] 郜书锴.互联网+小微出版的成功之道: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社的启示与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7(5):87-89.

[17] 介凤.基于用户学习环境的大学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模式[J].现代情报,2017(1):119-123.

[18] 杨宁巍,胡娟.“互联网+”时代,出版社图书营销升级探究[J].出版科学,2015(4):66-68.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