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研究

2019-03-14丁新征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数据挖掘

丁新征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新环境,并从资源和服务理念、社会服务意识、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用户潜在需求等方面指出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1-0062-03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数据挖掘

1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互联网+”新环境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理念,改变传统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将“互联网+”新环境带来的全新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改善资源建设的效率并提升资源建设的效果[1]。

1.1 多元化的出版模式提升了信息资源的传递效率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新兴的开放存取式的信息资源出版模式对传统数字出版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在新兴出版模式下,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开放性都得到了顯著提升,用户对资源的获取也更加便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开放存取模式降低了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性,而且用户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需求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同时,多元化的出版模式加大了资源获取和整理的难度。

1.2 新兴技术促进了传统资源服务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是包含多种新技术和新设施的融合概念,能够促进资源、信息的丰富和建设[3]。现有的“互联网+”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移动图书馆服务、虚拟图书馆服务、RFID智能定位服务、网络社区服务以及信息挖掘和知识发现等服务,这些新兴的服务方式为图书馆的资源服务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互联网+”技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手段,与此同时,这些新兴技术还对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与整合、人才培养以及知识储备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实际上,现阶段数据分析和挖掘的硬件设备还无法全面处理各种格式和形式的数据,因此,面对新兴技术带来的变革,图书馆只有构建自身的基础架构,才能促进服务效率的提升。

1.3 “互联网+”环境改变了图书馆的资源服务理念

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服务理念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知识咨询服务、个性化资源服务和资源决策支撑服务等都逐渐成为主流的图书馆资源服务[4]。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需要重新重视数据关系的分析和利用,要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的需求与资源建设、服务需求联系起来,形成更高效的资源服务。

1.4 图书馆服务方式和资源整合的新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只有改变资源服务的方式,在新兴技术的引导下朝着更主动和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提升资源服务的价值,保障资源服务的效果[5]。此外,“互联网+”带来的全新技术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揭示,保障服务创新和社区创新的有效进行,并能够覆盖更为广泛的用户群体,形成进一步优化的服务环节。图书馆只有将服务理念与服务环节的优化相结合,才能促进服务方式和资源的有效整合。

2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不足之处

虽然高校图书馆多年来积累了较多的服务经验,但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1 资源建设与服务理念存在不足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理念还比较传统,尤其是在主动服务和服务力度上还较为欠缺,这将会影响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资源的数量和质量[6]。进入“互联网+”时代,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中的资源服务质量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评判标准。在资源建设上,高校图书馆应该开展资源推送服务以及资源个性化服务。然而,由于服务理念单一、延续性服务理念不足,高校图书馆在面向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资源数据服务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在资源与服务理念上进行改进和变革。

2.2 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意识不清晰

高校图书馆有其特殊性,资源和资金的获取渠道和方式都限制了其服务范围的扩展,因此,一些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意识还不够清晰。实际上,在我国大力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和推动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作为社会信息服务提供者,只有少量的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提供了基本服务,并且在提供服务的内容、范围以及项目的执行程度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这是由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意识不清晰造成的。综上可以看出,有众多原因导致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因此,高校图书馆只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才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以及信息资源。

2.3 资源建设和整合的能力需要加强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整合主要依靠图书馆购置的资源以及自己构建的资源。重点院校图书馆开展服务的资金较为充足,因此可以构建出更为丰富的资源,这类院校的资源建设和整合面对的压力较小,资源建设和整合的能力适中[7]。然而,我国绝大部分普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整合仍然依靠传统的资源续订方式,增加资源形式和构建多样化的资源对于这些院校而言都较为困难。因此,这类普通院校还应该依靠海量的网络资源,提高线下资源和线上资源的整合能力,提升资源建设的效果。

2.4 难以获取用户潜在的个性化资源需求

高校图书馆通常在资源建设和供给上都有一定的思维定式,如针对某个年龄段的学生提供某些方面的资源服务。一般来说,这些思维定式是高校图书馆在长期为学生提供资源服务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效率。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不同个体在信息需求的表达和内容获取的渠道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高校图书馆不能再继续采用思维定式服务于该群体。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挖掘,获取不同个体用户潜在的资源信息需求,提升图书馆对资源信息需求的应对效率。

3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新策略

为了解决“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构建了行之有效的新策略。

3.1 挖掘用户行为数据,指导馆藏建设与资源采购

在高校图书馆的运营过程中,所有用户在图书馆的行为数据都被记录在数据库中,图书馆针对每个用户个体进行行为数据挖掘,可以获取以用户为中心的数据资源,这对馆藏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数据挖掘能够使资源建设更契合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用户群体的黏性。在资源采购前,高校图书馆可以将上一年的图书借阅、预约情况导出,并采用数据挖掘算法从导出的用户行为数据中挖掘出新书上架的学科分布、出版社活跃程度、书籍的使用覆盖率和使用行为等,用以指导高校图书馆后续书籍的购置。此外,在基础数据分析积累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还要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如分析书籍数量、读者推荐数据以及重点学科的书籍涵盖率等,使数据挖掘分析的结果更科学和全面。同时,为了进行可持续性的资源建设指导,高校图书馆对每一年上架新书的借阅情况也要保持持续关注,并分析每年的借阅变化,总结出不同学科书籍的共性,通过这些共性分析结果调整具体学科的采购政策。高校图书馆通过分析图书馆的书籍借阅分布情况,还能够及时掌握读者的需求以及采购时的问题,从而及时修订书籍的品种和复本数量,提升资源建设的效率。

3.2 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保障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完整性

“互联网+”环境下,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快速传播和获取,移动阅读逐渐成为各类用户群体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在移动阅读不断兴起的今天,高校图书馆也应及时改变资源服务策略,以适应用户群体的学习和阅读习惯。为此,高校图书馆应依托超星等云平台,构建集PC终端、移动终端和资源服务为一体的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该平台既能提供无所不在的泛在学习方式,又能助力多媒体资源的建设,为不同群体提供各种交互式服务。此外,为了激发用户群体的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高校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平台也应按照用户群体的兴趣进行设计,这样做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阅读需求,还能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得到良好的推广和充分的利用。图书馆应将本馆馆藏与其他高校图书馆进行分析和对比,及时查漏补缺,避免在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遗漏。高校图书馆定期对图书馆馆藏进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某些学科在馆藏中的资源缺失情况,从而可以快速补全缺失的资源,避免出现长时间缺少某些关键资源的情况。

3.3 建设馆藏分析平台,丰富特色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应及时建设馆藏分析平台,在对现有馆藏资源分布、学科涵盖以及用户使用频率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为了保证特色馆藏构建的完整性,高校图书馆应收集并且整理出相应特色学科的中图分类号,按照中图分类号导出每年的年度特色馆藏报告,在对年度特色馆藏报告进行分析后,即可搜集和整理出缺失的特色館藏项目,重点对缺失的馆藏项目进行查漏补缺。在经过几年的积累后,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将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技术从现有的特色馆藏中挖掘出有决策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特色馆藏资源库的学科、阅读率以及其他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特色馆藏资源库。

3.4 善于使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互联网资源服务营销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获得大数据的可能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大数据不仅包括用户的行为数据,还包括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数据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周边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这些现有的数据,可以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参考方案。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对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流进行收集、分析和关联,挖掘出的知识和信息能够使高校图书馆准确掌握用户群体需求变化的规律。此外,“互联网+”环境对高校图书馆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开展资源服务营销,通过微博、微信以及移动图书馆等途径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为用户群体提供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荔雯.“互联网+”思维背景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2):40-42.

[2] 蔡迎春,段晓林,蔡颖.数字出版趋势下图书馆资源建设思考与实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98.

[3] 童旭,曲岩岩,陆萍.“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探索: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2):46-49.

[4] 杨华,肖鼎新,燕辉.传统电台“互联网+”转型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9):19-22.

[5] 吴长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究: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8):封2.

[6] 佘晓黎,张敏.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建设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2):72-79.

[7] 黄少琴.“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建设现状及思路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2):58-61.

猜你喜欢

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综述
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异常数据挖掘算法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公共图书馆科技创新服务探析
农业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研究
保定旅游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
基于R的医学大数据挖掘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