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镜技术联合显微技术治疗囊实质脑肿瘤的临床效果▲

2019-03-14

广西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切除率囊性瘤体

梁 斗

(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暨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梧州市 543001,电子信箱:ligspb@163.com)

颅内囊性脑肿瘤发病率较低,主要包括囊性脑膜瘤、脑转移瘤、表皮样囊肿、囊性胶质瘤、血管细胞瘤等,其影像学特异性较低,临床诊断难度较高,以往多采用常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和技术不断发展,神经内镜作为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病变的主要微创技术,以其独特的优点逐渐被应用于颅内囊性脑肿瘤的临床治疗。本研究采用神经内镜技术联合显微技术治疗囊实质脑肿瘤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00例囊实质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30~70岁;(2)均经头部增强CT或核磁共振明确诊断为囊实性脑肿瘤。排除标准:(1)患脑血管疾病者;(2)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者;(3)凝血功能障碍者;(4)高龄(大于70岁)及肿瘤合并脑疝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30~69(45.62±3.71)岁;病程1.5~8.0(3.97±0.63)年;囊实性脑胶质瘤18例,囊实性室管膜瘤9例,囊实性脑膜瘤23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1~60(44.82±3.59)岁;病程1.0~7.5(3.85±0.71)年;囊实性脑胶质瘤21例,囊实性室管膜瘤8例,囊实性脑膜瘤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脑瘤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完善增强CT及核磁共振检查,根据影像学资料确定瘤体位置。(1)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常规开颅后在显微镜下分离肿瘤与周边脑组织神经、血管,分块切除肿瘤。术后行核磁共振增强扫描判断瘤体切除程度。(2)观察组患者采用Fdim excelim-04手术导航系统(上海复旦数字医疗有限公司)联合IM130-101型神经内镜(德国Rudolf公司)手术治疗:行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术后,应用铣刀铣开骨瓣,借助造通器穿刺创造神经内镜入路通道,在内镜入路通道内应用电凝、吸引器及神经内镜切除颅内深部瘤体,随着颅内瘤体的切除和操作空间的扩大,借助神经内镜的多个视野角度完全切除颅内深部瘤体。术后行核磁共振增强扫描判断瘤体的切除程度。

1.3 观察指标 (1)肿瘤切除率及临床症状好转率:术后1周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患者颅内瘤体切除情况,如完全切除无残留则为全部切除,如有残留则为部分切除;术后1个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评价好转情况[1],如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则为好转,如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则为未好转。临床症状好转率=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包括肢体瘫痪、三叉神经损害、外展神经损害、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住院时间;(3)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2]评价术后伤残程度。GOS评分标准[2]:恢复良好,正常生活但有轻度神经障碍为5分;中度病残,生活能自理为4分;重度病残,意识清楚但生活不能自理为3分;植物生存为2分;死亡为1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及临床症状好转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肿瘤全部切除率及临床症状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及临床症状好转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GOS评分5分30例、4分16例、3分 3例、2分1例,对照组术后GOS评分5分19例、4分18例、3分8例、2分3例、1分2例;观察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优于对照组(Z=2.611,P=0.009)。

3 讨 论

囊实质脑肿瘤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好发于成年人,发生部位多在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3]。囊性脑肿瘤病变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肿瘤退行性改变或肿瘤囊性形成是囊性脑肿瘤病变发生的重要原因,肿瘤内微血管病变、坏死或退变等均可引起瘤内小动脉破裂出血及组织急性坏死,坏死的组织融合成囊并液化,最终导致囊性肿瘤的发生[4]。脑胶质细胞瘤是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生囊性改变是由于能分泌促进肿瘤囊性改变的细胞因子,同时胶质细胞瘤血管源性瘤周水肿形成瘤体周围微管,多个微管聚合形成一个肿瘤囊腔,进而导致脑胶质细胞瘤的囊性改变[5]。此外白质水肿、脑组织局部灌注损伤等也会引起脱髓鞘和血管内皮细胞间隙的液体漏出,继而造成脑肿瘤囊性改变[6]。国外学者还发现囊性形成可能与肿瘤分型有关,其中NautaⅠ、Ⅱ型与肿瘤细胞分泌、缺血和出血等因素有关,而Nauta Ⅲ、Ⅳ、Ⅴ型与肿瘤引起周围局部蛛网膜囊肿形成有关[7]。

研究显示颅内囊实质脑肿瘤临床特征与病变部位、大小、性质及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以颅内占位及颅内压改变为主,诊断仍以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为主,但其影像学资料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囊液或囊内容物在CT增强扫描时多呈不增强,但当囊内容物为肿瘤坏死组织时则可呈现一定程度的不规则增强,而当囊内容物不同时期核磁共振平扫信号强度也有所不同,多为T1长T2均一的信号特征[8]。总体来说虽然影像学资料较难明确诊断和鉴别颅内囊实质肿瘤病变,但还是能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外科手术切除是囊实质脑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的原则是在避免损伤脑部功能区的情况下尽可能切除病变组织。传统的手术方式创伤大、并发症多,尤其是处理颅内深部或主要功能区的肿瘤时,操作难度较大,容易引起周边重要功能区受损而影响预后。显微镜下切除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微创技术,但镜下光束以直线方式到达手术区,光线容易被颅骨、脑组织或硬脑膜等阻挡形成阴影而造成术区光线相对昏暗,造成病变部位切除不全[9]。神经内镜能提供更大强度的照明并能多角度观察病变部位,能更清晰地显示瘤体各个方向、结构及其与毗邻组织的关系。近年来神经内镜作为辅助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肿瘤常规显微外科手术中。张亮、王宇峰等[10-11]研究结果显示,利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囊性脑肿瘤患者肿瘤全部切除率明显高于单纯接受显微镜手术的患者,且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损害、肿瘤复发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肿瘤全部切除率、临床症状好转率及术后3个月GO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且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提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实质脑肿瘤的肿瘤切除率较单纯显微手术明显提高,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手术并发症并未增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实质脑肿瘤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切除率囊性瘤体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高速切削条件下提高单位功率材料切除率的切削用量选择研究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