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创业组织的当代境遇冲突及未来伦理出路
——以上海市M机构为例

2019-03-14拓娇娇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益机构

拓娇娇

(长安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社会创业组织是介于公益和营利之间的一种新兴组织形态,既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企业,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在秉持公平正义思想的同时具有追求创新、效率、盈利的现代组织运行特征。“与纯粹的非营利组织相比,经济性的经营行为是社会创业组织的突出特征,而与商业企业相比,经营目标的社会性又成为社会创业组织的特别之处”[1]。英国社会企业联盟为社会创业组织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社会创业组织以公益使命和创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社会福利的提供,变革了非营利组织的传统思维,淡化了社会与企业的固有边界,纠偏了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策略,在社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然而,现实中,社会创业组织在兼顾经济使命与社会使命的双重目标过程中,存在使命模糊、行为偏差、过度追求经济价值、假借慈善之名而行牟利之实等现象。为此,本文通过探讨社会创业组织在当下的困境,分析其面临价值选择难题的可能归因,以上海市M机构为例[4],探讨化解社会创业组织伦理困境、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社会创业组织的当代境遇冲突

(一)盈利与公益:社会创业组织“另类的尴尬”

从理论上来看,社会创业组织结合了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有效地运用商业模式实现社会目标,同时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但是社会创业组织在日常运营中往往会衍生出各种矛盾。一方面,社会创业组织具有公益性,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商业运作模式只是为了实现“自我造血”,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但社会创业是一种经济行为,“市场导向”与效率也是其重要价值追求,这就往往会涉及收益合理分配、盈利与公益协调等问题。特别是在创业初期资金运作方面捉襟见肘时,社会创业组织可能因无法协调公益与利益之间的平衡而倾向于创造商业价值,“过分追求利益、忽略其社会使命,甚至唯利是图,通过提价、产品多样化来增加收入,而不是真正地帮助受益人或者改变贫富差距”[3]。另一方面,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文化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剧烈碰撞,社会中原有的公益观念变得模糊,这使得社会创业组织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和社会公信力严重不足[4]。

(二)生存还是使命:社会创业组织的伦理之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动态演进,社会事务日趋复杂,社会利益主体和社会需求趋向多元化,而政府和市场无法有效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相比于第一、第二产业,社会创业组织的灵活性、创新性等特征使其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服务,有效弥补政府与市场对穷困和边缘群体社会服务的供给不足,超越了企业对市场的功利追求,又能以商业运作盈利实现自身造血,创造出一种更为主动的社会福利供给机制。社会使命是社会创业组织的价值导向,无论在组织价值还是实际行动中,社会创业组织都体现出极强的伦理特征,追求博爱包容、公平正义,利用价值来创造价值,契合了人性最深层的需求,体现了一种向“善”的追求。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社会创业组织面临一个两难的伦理困境,即生存还是使命。资源依赖理论从组织出发,探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为了生存与发展,组织必须通过处理与环境的关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现实中社会创业组织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在创业过程中,资源是稀缺的,环境是不确定的,风险难以预测,规则尚未完善,还有时刻存在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社会创业组织是混合型组织,这决定了其具有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目标。社会创业组织要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求生存,既要努力获取生存资源,又要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这使其在做出决策行动时难免左右逢源,偏离使命。在现实中,“使命偏移”导致社会创业组织无法获得稳定的资源输入。由于社会创业组织是一种新事物,发展初期往往资源有限、市场空间狭小,需要政府扶持和市场包容,因此获取资源以维持组织存续这一信念使得社会创业组织在道德选择上倾向于趋利[5]。片面追求自利,意味着组织很可能背离市场化运作的初衷,无法从创业宗旨捍卫组织的价值内涵。

上述分析表明,外界环境复杂多样,社会创业组织在运行时很可能面临道德风险,发生使命偏移,这对于其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挑战。

二、社会创业组织当代境遇的个案呈现

(一)资料来源与选择

文章以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社会创业组织在现实境遇前的发生机制。选择M机构为研究对象,首先,因为M机构是国内目前唯一致力于开发脑部残疾人群艺术潜能的社会组织,该组织的实践活动践行慈善伦理,提倡契约精神,机构的性质与我们的研究主题相契合。其次,因为M机构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多个城市,在北上广等多个重点城市拥有项目基地,其为学员提供的多元化艺术疗愈服务项目受到政府、媒体、合作企业等的一致赞誉,这为分析社会创业组织如何应对困境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最后,M机构是一个“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的社会企业典范,在它的成长历程中,探索出了一条商业与公益融合发展的路径。具体来说案例研究的数据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实地访谈、参与观察,初步掌握机构的运作情况;二是通过M机构官网、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公开渠道获得的有关M机构的组织年报、财务审计报告与基金会章程等资料。

(二)上海市M机构的发展历程

在2012年M机构发展初期,内部组织机构设有理事会、顾问团两个部门,其中,理事会由创始人和来自不同领域的精英人士构成,顾问团由专家、学者和企事业负责人组成。在人员构成方面,机构仅有全职工作人员12人,兼职2名及少数志愿者。机构成立之初通过社会捐赠、政府购买和义卖销售的方式获得主要资金,2012年底机构总收入约240万元,销售产品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购买服务收入分别占8.4%、79.3%和12.3%。随着服务的开展,机构规模逐渐扩大,运营成本也逐年递增,以上收入无法满足机构开始阶段的高额开支。总之,M机构在成立之初,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均受制于外部环境,无法通过自我造血支撑机构运营。

为降低对外部环境的资源依赖,缓解资金压力,M机构积极转变服务模式,并通过企业关系巩固、员工资源整合、衍生品开发等一系列举措,逐步实现社会创业组织自我“造血”。到2017年底,机构总收入增至930多万元,其中,公众捐赠金额占比约60.94%,基金会占比13.71%,政府占比3.62%,企业占比21.74%。员工团队达到1 000余人,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十个城市开设城市艺术中心,为48个社区、学校或医院提供艺术培训服务。在利润分配方面,M机构将所得收入一部分用于维持组织运营和扩展,一部分用于项目支出,既保证了组织的正常运作,也保证了组织的公益性质。在媒体的有效曝光下,M机构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度和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境遇冲突的现实表征

社会创业组织是一种混合型的组织,双重目标使得创业组织经常在追求利益与坚守道德理想之间陷入两难困境。因此,如何权衡使命与生存、盈利与公益成为M机构在运作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作为致力于慈善事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M机构初创期的项目开展资金以及工作人员的行政工资,基本都是依靠社会资助来维持,而且由于机构前期筹资经验、项目运营和增值能力不足,社会捐赠并不稳定。因此,资金问题成为限制机构发展的桎梏。与资金短缺紧密相连的是专业人才的稀缺。据悉,机构现有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从成立初期的志愿者发展而来的,随着机构的快速发展,项目扩展到艺术、教育、展览、企业合作、政府购买等领域,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特别是财务、企业合作、衍生产品管理和艺术课程管理岗位,需要招募专业的工作人员以保证服务的供给能力。然而,公益企业的薪水不具有竞争力,难以吸引专业人才的加盟,另外,机构内部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留住优秀人才困难重重。资金、人才等资源不足制约着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据了解,M机构在生存与发展压力面前,曾出现价值观偏离、从“助残”转向“盈利”、不顾使命只追逐利益的行为。典型表征是向参加培训课程的学员按市场收费,试行的结果是商业化色彩浓重,公益使命被淡化,虽然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但组织面临社会目标迷失,遭遇信任危机。一些企业认为:“你们不是公益的吗?怎么还要领薪水?”甚至外界有人误认为M机构就是一个“代卖公司”,质疑M机构是否从中盈利。

以上反映了M机构在践行公益使命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本质上讲,社会创业组织之所以较难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均衡发展,原因在于组织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及自身模式存在局限。实践来看,公益理念与市场运作之间存在张力,表现在组织运行时的顾此失彼。由于自身运营能力不足、治理机制不健全、资金匮乏、人才短缺、融资渠道狭窄、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问题,M机构面临诸多发展瓶颈。那么,M机构为缓和矛盾、平衡经济利益与社会目标采取了哪些有效治理措施呢?

三、社会创业组织实践困境的破解之道

(一)内部建设

1.制度保障:以组织架构再设计增强内部管理能力

M机构创办之初,其内部治理结构较为松散,仅设有理事会、顾问团两个部门,且职能划分不明确。创始人身兼数职,既要负责机构的管理、课程的开发等工作,又要维护企业合作关系,导致很多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为此,M机构开始调整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使命和职能,实现企业运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见图1)。

改组后的内部组织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决策层、监督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理事会是机构的决策层,由创始人及拥有丰厚社会资源、认同M机构理念的精英人士组成,这保证了组织拥有较强的战略制定能力。在机构面临困境时刻,理事会能够对组织使命、能力和市场进行重新审视,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够使组织保持正确的方向,而且能够利用各精英人士的社会资本吸纳外部信息和资源,降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机构内部设有独立的监事会,人员由主要捐赠者、业务主管单位选派,负责对机构的日常运行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层是连接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纽带,由城市负责人和运营管理团队负责。在管理层下分别设立了具体的执行分部,囊括了组织发展的所有业务需求。各个机构权责明确,内部人员比例协调,管理、财务、监事、考核分工清晰,并积极吸纳社会志愿者参与,以丰富机构的人力资源构成。通过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与调整,机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更加专业化,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管理体系,也为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兼容提供了稳定的组织基础。截至2018年底,M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一线城市的30余个社区和学校为近2 000名脑部障碍人士提供免费艺术培训课程,荣获多个公益项目奖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赏。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钻清在诗歌写作中,并非像某些诗歌写作者那样,仅仅是满足于卡拉OK似的自娱自乐,而是有着更加开阔的诗歌艺术境界和宏伟的写作抱负。王钻清是一个博览群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学养的学者型和性情诗人。在诗歌写作中,他不屑于表现那种个人的小情趣和井蛙之见,而常常将目光转到整个的人类和古老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密切关乎人类命运和心灵的哲学思考,我们在阅读王钻清的诗歌时,才能够深深地感受到那种与众不同,直击人心,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图1 M机构组织架构

2.价值定位:以完善治理机制提升组织凝聚力

有效的治理机制能帮助社会创业组织落实社会责任,实现公益与盈利的双赢。首先,从管理战略上看,为“确保社会价值目标的主体性和经济价值目标的辅助性”[6],组织以利润最优化取代利润最大化作为组织运营目标。在利润最优化的治理目标下,机构不必在生存与使命间过分纠结,通过增加收入并追求对社会有益的非金钱目标来优化组织利益。这使组织在社会使命指引下勇于开拓多元盈利项目,不断实现组织持续发展,有效协调了双重目标间的平衡。其次,从管理理念上看,为增强员工对组织使命的认同,建立有助于强化组织内生性增长的组织文化管理体系。一方面,为员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成长档案包括成员的简历、晋升申请、退出申请、参与情况、总结和反馈、评估档案、照片、得到过何种奖惩、重大事迹和贡献,帮助员工在其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对其面对社会问题和服务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职工对组织乃至对M机构项目理念的集体认同;另一方面,注重志愿者参与,倡导社会问题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解决,提倡价值导向,发挥慈爱文化的精神感召。在组织文化的建构下,机构不仅节省了大笔运营成本,而且增强了成员的凝聚力。

(二)外部策略

1.运营创新:以“自我造血”实现持续成长

初创期的M机构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不足,业务范围单一。为谋求长期稳定发展,M机构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拓展业务范围(见图2)。首先,整合内外部资源研发机构服务产品,实现文创产品在公益与盈利间的有机转化。通过创新社区艺术课程、开发艺术体验课程、销售艺术衍生品等彼此互相关联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一条研发、培训、展示、互动的完整产品链条,最终为学员的版权作品制作衍生艺术品,并以专题展览、实体店销售为媒介获得实现更多盈利的可能,筹资所得一部分用于公益项目的再运作,一部分以版税等形式回馈给残障人士,探索一种新的就业可能,这一转化过程既坚守了社会使命,又探索出了一种工作整合形式的商业运行模式。

其次,设计收入来源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实现从依靠捐赠运作到自负盈亏的转变。通过建立公益艺术中心造血机制积极开源,实现自主运营,同时将盈利部分以基金会或社会企业的形式独立出来,更好地满足员工和机构的发展需要。新项目相比于早期的项目,除了具有营利能力外,最大的不同在于受众面更加广泛,能在更大范围让公众认可和了解这个群体才能,从而实现残障人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步提升。

最后,重视社会互助网络,多方式吸引和利用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巩固企业的资金链。针对企业参与公益项目的需求,设计并协助执行公益项目,在帮助企业回馈社会的同时获得发展资金。另外,以其创新的工作方法竞标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不断实现组织持续运转。目前,M机构的业务包含了“艺术、教育、展览、企业合作、政府购买”等,业务拓展不仅扩大了机构的收入来源,而且满足了特殊人群融合社会的需求,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图2 M机构业务拓展图

2.融资模式:以创新筹款方式践行公益理念

在公益领域进行创新并不容易,因为缺少创新所需的成本和对创新的刺激。为提高资金筹措能力,M机构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积极创新融资模式,通过网络筹款,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呼吁全民公益。这对于陷入资金困境中的创业组织来说无疑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2017年8月29日,M机构联合深圳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发起,借助腾讯公益平台开展“一元购画”公益筹款活动,只需要支付一元钱,微信用户就可以在网上购买自己喜欢的画作并获得电子版。所有画作都是由自闭症特殊人群所创作,这些各具魅力的作品吸引了580万网友的转发,掀起大众对精智障碍人群的关注和讨论。同时,结合线下,在上海各个地铁站进行精彩绘画作品展等,短短半天时间便筹款约1 500万元,创造了国内许多项目筹款新纪录。此次筹款不仅为机构注入巨大的发展资金,也让更多的人了解精智障碍特殊人士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于机构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而言之,由于社会创业组织兼具社会公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在实际运营中,经常会遇到商业性和公益性的两难处境[7],但若能将组织的公益责任纳入其战略管理,将内部建设及外部策略进行创造性整合,可使其在不断地磨合中克服使命与利润的内在矛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M机构的发展轨迹验证了这一点,如图3。

图3 M机构治理实践模型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选取M机构这一典型的助残类社会创业组织,从机构的组织架构、治理机制、业务范围、筹款方式等方面对其“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创业组织要兼顾使命与盈利,一方面要有完善的内部架构,清晰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要懂得运用外部策略,善于整合资源,二者缺一不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社会创业组织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面临许多困境,在经验借鉴方面也略显不足。M机构的治理实践呈现了组织在面临价值选择时的有效应对策略,这种创新策略可能为其他社会创业组织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

首先,社会创业组织在参与市场活动的过程中,需坚守社会使命和公益价值观。为此,社会创业组织除了完善组织内部的管理、监督机制外,“还需通过真实、及时的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增强社会企业的影响力,通过不断积累良好的组织声誉与服务口碑赢取公众的认可和支持”[8]。再者,社会企业家在其商业创业活动中应嵌入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社会价值载体,减少其经济行为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9]。

其次,政府应加大力度宣扬社会创业组织的成功案例。社会创业组织有限的影响力一定程度制约其发展。为此,政府应制定一套社会创业组织的准入条件、基本行为准则和资格认定体系,引导和规范社会创业组织的公益导向,同时利用政府自身公信力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展开对社会创业组织运营模式的普及、推广,加深公众对该类组织社会价值的认同。

最后,大胆探索组织发展的新模式。社会创业组织与一般NGO不同,关键在于它采用商业模式实现自我“造血”。在实践中,社会创业组织要在经济利益与社会目标实现可持续平衡,并最终完成其社会使命,从根本上来说,要依靠自身合理的企业化运营[10]。这就要根据组织性质和服务领域选择契合自身需求的商业模式,在尽量降低对政府补助和社会捐助“输血”依赖性的条件下,开发“造血”能力,增强自身实力。唯有此,才能有效整合各类创业资源,帮助社会创业组织摆脱伦理困境,实现持续成长。

发展社会创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创业组织追求良善,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提供了一条融合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新思路。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发展社会创业组织将有助于现代社会福利体系的创新。需要指出的是,以M机构为案例考察其在伦理困境前的应对策略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不同社会创业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治理机制不同,需要因情境寻找更有效的发展道路促进自身的发展。

注 释

①为行文统一,文中所言“社会创业组织”,特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企业两种形式。其中,“M机构”特指上海市艺途无障碍工作室。

猜你喜欢

公益机构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机构鉴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