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涉农高校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
2019-03-14吕岩
吕 岩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国涉农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既对农业院校寄予厚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培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是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应尽的义务。
一、确立“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办学理念
(一)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观念
习近平总书心系惠农、富农、强农,围绕农村脱贫攻坚、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进行深入调研,发表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并且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为新时代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指明了方向。落实这一重大决策,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要不断深化农业科技研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卓有成效地提供科技支撑。高等农业院校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观念,引导教职员工充分认识自身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肩负的历史使命,深刻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自觉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尽职尽责,努力培养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高级专门人才。引导涉农院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确立为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的办学理念,立足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科研定位。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探索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农科教相结合之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
(二)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服务目标
高等农业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必须深刻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内涵,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确定服务目标。在促进产业兴旺过程中,依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凝练主打产业,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农村生产力,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其中人才、科技、智力服务是关键。在推动生态宜居过程中,引导农民增强保护生态意识、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改善和优化居住环境是服务重点。在建设乡风文明过程中,为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宣传教育、科技培训为载体开展服务是前提。优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必须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科技推广队伍为侧重点,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技术优势、基地优势,构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转化、培训平台;鼓励师生和科技人员以科技开发、科技咨询、科技扶贫、科技推广为主渠道,定期深入农村、山区、农场、农业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等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强化培训职能、完善培训机构、优化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和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科技推广服务队伍培训的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培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出成果、深受农民欢迎的人才。
(三)紧扣解决“三农”问题拓展服务领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业院校只有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才能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面对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管理模式的新变化,特别是农业集约化和农业绿色发展形成的一些新要求、新难点、新课题,不但需要在产前、产中、产后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而且需要综合运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为建设园区农业、示范农业、生态农业、共享农庄、文化旅游农业、农业科技企业等服务,为种籽改良、土壤检测、质量优化、资源节约服务。高等农业院校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适应产业体系新构建、生产体系新变化、经营体系新模式、农业综合发展新业态的客观需要,必须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导向,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确定重点,攻克难点,加速成果转化,联合农业企业共建科研平台和实验基地,发挥科技示范、典型引路、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农业科技服务与人文服务有机结合,把思想道德、民主法治、乡风文明、环境保护融入新型农民培训内容体系,引导新时代的农民发扬崇尚科学、摒弃封建迷信、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奉公守法、弘扬美德、维护生态、优化环境等优良作风,身体力行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
二、培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一)更新人才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了解当前“三农”问题发展基本态势的基础上,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关键在留住人才。2018年6月14日,他在山东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考察时提出:“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3]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资源,推进乡村产业兴旺迫切需要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产品销售人才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乡村生态宜居需要乡村规划人才、环境治理人才和景观设计人才。引领乡村乡风文明需要教育宣传、文化传媒、科学普及等方面的人才,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落实乡村治理需要乡村管理人才,重在提高村支委、村委会干部队伍和主要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及治理能力,并善于对村民进行民主法治教育。实现生活富裕需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维护等方面的人才。农民生活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不仅需要增加收入,而且需要相应的人才引领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提高维护生态坏境的自觉性。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农业高科技专门人才,又需要多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既需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又需要农业产业化创新人才;既需要农业科技研发人才,又需要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既需要科技知识普及人才,又需要道德文化教育人才。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光荣使命,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思想道德优秀、专业知识深厚、科技能力扎实、创新思维敏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二)强化“立德树人”思想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刻苦学习,砥砺成才。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发展、践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把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情、强国之志、建国之行。高等农林院校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教育。引导涉农专业青年学生认真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近距离了解“三农”,培养热爱“三农”的情感,感悟农林专业的价值,增强专业认同,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高等农业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客观要求,综合设计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实验实习与生产实习课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践活动、乡村振兴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让青年学生在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落实师德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殷切希望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建设德才兼备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引导教师把“四有”好老师的新要求转化为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己的内在动力,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做有益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人民教师。二要把教师参与德育教育列入业绩考核内容,与奖惩晋升挂钩。制定和落实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改变业绩考核和奖惩晋升唯业务、轻师德、虚化教书育人的现状,使师德修养、教书育人等成为考核的硬指标,激励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三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广泛宣传教师中的道德楷模和教书育人模范,增强教师争先创优的光荣感,激励专业课教师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自觉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四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选拔和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网络动态,关注跨境信息,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改进教学方法,把灌输和疏导有机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注重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近距离观察社会,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党的丰功伟绩以及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敢于担当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深化专业融合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组织化、社会化,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学科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农业由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生产向农业绿色发展、集约化生产转变的需要,由随意性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的需要,由追求农产品数量向全面优化农产品质量转变的需要,由自产自销向公司经营转变的需要,由单一产业向“三产”融合转变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学科专业融合,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变传统农林学科条块分割、专业口径狭窄的现状,树立新农科理念,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信息科学为依托,推进与理工学科、人文学科的深度融合。坚持分类培养、文理结合、理实并重,注重基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学分制,强化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坚持全面发展、又促进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学科基础知识扎实、科研生产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主动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是高等农林院校必须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三、努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4]。农业产业体系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园艺业、农产品销售业、乡村旅游业等,每一类产业都需要科技支撑。高等农业院校既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地,又是新科技的研发基地,还兼有培训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和新型农民的服务职能。高等农业院校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乡村振兴亟待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为导向,凝炼重大课题,深化科学研究和农业新技术开发,不断从源头提供科技支撑。
(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业科技研发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对农业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应鼓励农业专家、学者组织科研团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从实际需要出发,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共性、关键和“瓶颈”问题,凝练科研课题,联合实施科研攻关。主动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组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推广团队,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等组建科研团队,开展自主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良种试验站和高标准育种基地。围绕农业企业优化产品、技术更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共建联合研发机构,促进产业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围绕当地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不断强化农业技术自主创新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产业振兴,实施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优势发展,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创新科研机制,优化科技服务
高等农业院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农业科技支撑,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创新农业科研机制,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农业院校为依托,组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农业生产实验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园,联合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联合研发企业一体化跟踪考核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改变合作松散、效率低下、专利“尘封”的局面,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与乡镇、农村、企业签订科技推广协议,实行有偿服务;以农业资源统筹利用、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农业科技项目扶贫、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生态修复、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和农业专家大院为载体,有的放矢地开展农业科技研发,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卓有成效地实施农业科技推广,优化农业科技服务。切实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落在实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推广环境,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奖惩激励机制,积极营造领导重视科技、管理服务科技、政策激励科技、创收支持科技的良好氛围。优先扶持与农业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建立科技推广考核与奖励、职务晋升挂钩的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优惠机制,改变职务晋升唯学历、唯论文的局面,激发师生为“三农”提供科技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培训科技推广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支队伍既包含着广大各级“三农”干部,又包含着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农业科技推广等各类人才。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各级各类农业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年龄偏大、知识陈旧、技术落后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在为基层输送高素质大学生的同时,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技术示范、联合攻关、项目实施、跟踪扶持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地提高基层农业科技队伍综合素质。主动参与地方各级政府实施的新型农民、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经理人、农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村委会成员等培训工程,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构建培训内容体系,促进各类培训对象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针对农业绿色发展、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业实用技术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与市场拓展等开发网络培训课程,不断更新网络培训内容,提高远程网络培训的效果。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既做生产者又做经营者,以工业生产、企业管理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延长产业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兴办企业,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引导农民合作共赢发展,与城市居民、企业共建农业园区,积极参与土地使用权流转,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之路,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优化质量;引导农民发挥地方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休闲、观光、体验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共享农庄、特色小镇建设,走生态振兴之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持之以恒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之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涉农高校确立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使命,是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推动自身内涵发展的大好机遇。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其办学特色和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