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观光农业品质提升的路径探析
——以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十里渔湾”为例
2019-03-14刘超
刘 超
(中共泸州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四川 泸州 646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探索特色产业致富之路,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推动地方产业扶贫、产业兴旺的迫切需要”[1]。乡村观光农业作为融合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集休闲、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新业态。因为它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吸纳农村就业等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被很多学者视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相较过去已经有大幅度提升,对于观光农业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乡村的田园风光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这都为乡村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然而,我国当前的观光农业发展良莠不齐,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更是存在着很多的短板,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该业态自身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一、观光农业的含义
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历史。“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深圳首届荔枝节为突破口,各地兴起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2]18对于观光农业,现在国内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大多从观光农业应当包含的项目内容、运营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学者从产业分类的角度将观光农业定位为交叉型的产业,认为:“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3]也有学者对观光农业目前普遍包含的项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认为:“目前观光农业中主要包含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以及特色美食等方面。”[4]从运营模式来看,国内不少学者将其定义为现代农业的一种运营方式,认为观光农业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依托,结合现代旅游业态,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现代农业形态,基本属性是‘农业观光+旅游文化+休闲乐趣’。”[5]“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实现了‘三产融合’,涵盖了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如餐饮、住宿)”[6]。也有学者根据观光农业的资源属性、地域模式、开发内容等进行分类,将观光农业的种类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渔业、依托自然型、依托城市型、农业观光园、农家乐等,认为观光农业具有农旅合一性、地域文化差异性、季节变化性、内容广泛性的特征[3]。总的来说,观光农业这一概念的本质是现代农业,虽然有“三产”融合的特点,但是其发展的依托和落脚点是农业本身,这是观光农业同一般旅游业本质上的区别。观光农业是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产业,生动地阐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光农业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宽泛,呈现典型的开放性的特征。从最初内容单一、经营分散的“农家乐”发展到如今的体验内容丰富的农业观光园区等现代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游客的需求也从最初的单纯的欣赏农家风光、吃农家饭发展到体验农业生产、享受农家居住服务(民宿)、购买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品尝特色农家美食等多种类、立体式的旅游消费需求。当前,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观光农业园,其注重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在服务质量、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
二、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观光农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在广大农户的辛勤探索之下,逐渐诞生了“渔家乐”“农家乐”等多种观光农业的经营形式,观光农业的形式和内容也日益丰富。“目前,全国已经有3 000多个成规模的各种类型的观光农业园区。其模式主要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农业知识科普旅游、古村落观光旅游、农家乐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旅游等”[2]18。“单一化的休闲农业观光功能逐步过渡到了集休闲、娱乐、教育、观光等于一体的复合功能,由此而诞生了‘田园综合体’这样一个新生概念”[7]12。有学者对这类“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成都的“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该模式采取了“母品牌+子品牌”的运作模式和成体系的经营业态。而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可借鉴之处在于大手笔规划、项目化运作以及“政府+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7]。这些“田园综合体”式的观光农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五朵金花”年均接待游客达到了9 000万人次,年产值达1.8亿元,村集体收入超过3 000万元[7]12。
虽然我国一些地方的观光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总体来看,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观光农业存在着无序化发展、趋同化发展和限制因素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总体质量不高,人才、技术和资金支持不足,创新性不明显,受季节影响较大等方面[8]。有学者认为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中面临着“城市偏向严重”的问题,“现阶段许多观光农业项目都呈现出城市化的发展趋向,即项目开发者及管理者往往忽视了乡村本身蕴含的巨大的生态力量、文化内涵以及经济效益”[9]。也有学者认为我国观光农业回头客少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特色,千篇一律,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旅游路线设计缺乏合理性[2]18-19。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观光农业存在将农业生产与旅游功能分割、产业规模不大、开发模式雷同、游客分流和客源不足、效益低下以及季节性明显、旅游观光旺季短等诸多问题[5]。总之,我国当前这些地方的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层面上,创新不足,经营管理落后,资源缺乏,抗风险能力差。
三、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十里渔湾”农业观光园区发展现状
双加镇位于泸州城北,隶属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全镇面积37平方公里,辖6个村2个社区,总耕地面积1 870.6公顷,总人口28 413人(2017年末)。双加镇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距泸州云龙机场航站楼3公里,距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石洞出口5公里。从产业特征上来讲是典型的城郊农业大镇,全镇水资源丰富,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有小Ⅰ、Ⅱ型水库共7座,水产养殖面积800公顷,泸州老窖红高粱基地220公顷。双加镇目前是泸州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泸州市第一批特色小镇、泸州市醉美乡镇,也是泸州老窖有机原粮基地之一、泸州市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试点示范镇。辖区内正在实施的重大项目有泸州云龙机场建设项目、十里渔湾提档升级项目、中国(泸州)柑橘文化博览园项目、简氏有机农场项目等。近年来,双加镇为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的目标,在政府层面设立了乡村振兴办公室,统筹规划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加强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将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作为促进乡镇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双加镇目前以“十里渔湾”项目和中国(泸州)柑橘文化博览园项目为依托,抓住空港园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积极探索集渔业养殖、柑橘种植、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空港农业产业园和泸州市农业田园综合体。
近年来,双加镇为促进“十里渔湾”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开展了全方位的支撑发展工作,并将“十里渔湾”农业生态观光园区的提档升级项目纳入到《美丽双加 宜居乡村规划》之中,具体而言,双加镇采取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双加镇通过实施“全镇一盘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来实现“十里渔湾”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发展和提质升级。“十里渔湾”的建设和改进包含在双加镇的“宜居乡村建设规划”之中,而“宜居乡村建设规划”又反过来促进了“十里渔湾”的提质升级。双加镇因地制宜,从整体上提出了覆盖全镇的基于自身特色优势的发展规划原则和理念。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全镇范围内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号召村民慎砍树、禁挖山、少拆房、不填湖(库、塘)。二是坚持突出特色、留住乡愁。全面推行“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突出双加特色和民俗特点,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强化历史文化村落、民居、古街、古宅、古树等保护,最大限度留住田园乡愁。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因村施策。在当前,双加镇按照“因地制宜、因村而异、一村一案”原则,根据不同村落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定位实施 “差异化”发展,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不搞生搬硬套和 “一刀切”的原则。四是坚持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双加镇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政府、村集体、农民等多方共建共管机制,鼓励农民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根据群众需求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时序和标准。
在当前,根据泸州市的要求和《泸州市空港产业园区规划(2016—2030)》的部署要求,双加镇将自身的性质表述为四川省重点镇、生态宜居新镇、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型城镇。正是在上述这些规范发展要求和理念的指引下,双加镇从三个方面规划了自身的城镇职能,即:四川省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泸州北部门户、交通节点;承担城区部分居住职能,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主。将镇域范围内的“十里渔湾”、柑橘博览园和罗基古寨连为一体进行资源开发,认为这些项目有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因而提出全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二)整治优化旅游环境
发展观光农业离不开目的地自身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优化。没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的修建(如停车场、园区道路、游客活动中心等设施)和优美整洁的旅游环境很难满足当前游客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双加镇不仅注重 “十里渔湾”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注重园区所在地的周边乡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十里渔湾”占地约 14.6平方公里,地跨双加社区、大冲头村、中伙铺村、颜坪村。目前,双加镇将 “十里渔湾”园区及其周边村落的发展规划定位为以生态渔业养殖为基础、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新农村示范带。全镇整合项目资金 1.7亿元,大力实施了“五化工程”,即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提升工程,新改扩建公路 32 公里(其中12公里原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现改造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户户通路面硬化率达100%,农房风貌整治158 户,安装路灯150盏、路灯亮化率达100%,恢复植被33.3公顷、高标准绿化面积3万余平方米,修建亲水栈道 8.5 公里、健康步道 6.5 公里。园区已升级改造6.5米宽沥青混凝土道路4公里,新建改造生产道路20公里,新建游客接待中心1个、村民健身场所1个、停车场3个,形成绿化景观3.5万平方米,新建整治山坪塘70余口,建成健康水产养殖基地(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1个。观光园区尤其注重垃圾的处理工作,目前已经修建垃圾处理池10个、垃圾坑112个、垃圾房15个。园区所有住房均实现了人畜分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污水收集率达到85%。普及使用天然气、电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卫生能源,已安装天然气224户,建设沼气池55个,安装自来水400余户,成立了由3人组成的保洁队伍,全面实施常态化巡回保洁。目前,示范片区内所有农户接通了天然气和自来水。为了保证“十里渔湾”的水质,专业化的合作社禁止农户投放家禽粪便作为饲料,改用谷物作为饲料。
“十里渔湾”所在的大冲头村是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周边环境整治的典范。该村干部、社员代表、老龄协会会员、志愿者定期进行入户宣传,为村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及宣传手册1 000余份,逐渐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目前已经建立了镇、村、组保洁监督网络,将镇联村干部、村组干部分别包保监督全村十个村民小组,监督居民垃圾分类不规范、保洁人员保洁不到位的行为。当前大冲头村路面实现100%硬化,各路段路灯100%亮化,拥有垃圾钩背箱10个、垃圾房20个、阳光堆肥房1个,开发公益性岗位8个,组成保洁队伍对全村实行巡回保洁。因环境优美宜居,大冲头村于2017年被授予“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全国美丽宜居村庄”荣誉称号。
(三)引入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
现代化经营模式是“十里渔湾”观光园区的特色也是优势所在。目前,“十里渔湾”引入了专门的合作社和专业的观光公司进行经营,成功打造出“三园一基地”全方位多项目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这种“土地流转+返包管理+超产分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实现项目区农户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观光农业园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也真正地让当地的农户在这种经营模式当中获得了实惠。“三园”是“十里渔湾”十分重要的旅游项目,由黄桃园、樱花园和梅花园三个小园构成。目前黄桃园占地面积约4.6公顷,有1个标准化竞钓池,种植了4 000株黄桃、8万株月季、约0.6公顷的葡萄;樱花园种植了1 000株樱花、1 000株桑葚、500株红枫;梅花园种植了1 000株腊梅、2 000株梅花。2016年引进的泸州绿土地生态园观光有限公司打造“十里渔湾”采摘园和国际标准竞钓池。现已流转土地20公顷,栽种黄桃2.4公顷,黄桃树下栽种多色月季花2.4公顷(3万余株),新建900m2葡萄温室大棚,261米葡萄廊架,主栽巨峰和紫甜无核葡萄;前不久还在“十里渔湾”主轴线公路两旁栽种了750株日本樱花,采摘园内新增樱花林2公顷,红枫林1.2公顷,七色梅花林6公顷,桑果林1公顷;新建1.3公顷竞钓池,接待竞技比赛活动和团体活动,今年已经接待了两次大型团体比赛活动,预计每月至少有一次团体活动在此举行。
“一基地”指的是水产养殖基地,是观光园区的核心区水域,现由大春生态渔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将园区所在地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生产统一规划,技术统一培训,鱼种统一进购,物资统一采购,产品统一销售,分户核算,自负盈亏”的“五统一分”经营模式,养殖了青波、岩鲤、胭脂、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28种名优鱼。2018年成鱼产量1 386吨,其中名优品种831吨,年产值2 659万元,产品远销贵州、云南、重庆等地。专业生产合作社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首先带动了1 000余户养殖户,实现养殖户户年均增收7 000余元;其次,增加了集体收入带动共同富裕。财政资金修建价值4 000万元的道路、鱼塘等作为村集体固定资产,折资入股合作社,占股55%,合作社2017年收入550万元,其中净收入120余万元,村集体公司水产养殖分红66万元。在“十里渔湾”渔业产业有力助推下,省级贫困村大冲头村人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9元,居全省最高,实现了整村脱贫。
(四)双加镇“十里渔湾”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基础设施须进一步完善
双加镇具有一定的交通区位优势。双加镇隶属于泸州市龙马潭区,与泸州市中心城区江阳区紧密相连。镇域内219 省道南北纵贯全境,向南至泸州城区13公里,向北至泸县县城22 公里,经泸州至重庆200公里,至成都270公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十里渔湾”的游客主要是来自龙马潭区和江阳区的城市居民,这些居民主要采取自驾的旅行方式前往。而通往双加镇场镇的公共交通基础建设则显得尤为不足,目前没有专门开通到达“十里渔湾”的旅游公交专线,只有40路和40B路两路公交车直接连通双加镇场镇和中心城区。这就在很大程度给一些游客带来了出行上的不方便,影响了那些没有私家车的城区居民的出行意愿。
“十里渔湾”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治理和建设,旅游环境有了大幅的改善,特别是专业的渔业合作社的引进,严禁农户用家禽粪便进行渔业养殖,水质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园区的水质还是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污染风险。风险主要来自周边的环境,比如场镇的生活污水、农业生产污水以及其他自然环境污水的影响。这些污水对“十里渔湾”核心水域的渔业养殖水体的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需要继续对周边的水体进行整治,一方面需要防止污水的流入,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公共设施,对污水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特别是对生活污水和渔业养殖尾水的治理。
2.品牌的建立和宣传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当前信息化发达的时代,如果不注重品牌宣传,很有可能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处境。对于双加镇“十里渔湾”观光园区来说,品牌的建立和宣传工作是目前的短板。虽然在水产养殖这一块,已经有很多名优品种远销重庆、贵州、云南等地,但是“十里渔湾”这一地方特色的品牌并没有建立和宣传开来,尚未形成应有的品牌效应。此外,“十里渔湾”旅游观光品牌宣传工作尚须进一步加强。目前,园区并未成为泸州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地和热门目的地,在名气上也远远不如“张坝桂圆林”等农业观光园区。不少市民对“十里渔湾”要么陌生,要么还停留在园区升级打造之前的印象之中,对园区当前的发展规模和旅游特色知之甚少。
四、当前观光农业品质提升的路径探析
(一)坚持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长期以来,我国的观光农业当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规模不大、现代化经营发展程度不高的粗放型的个体农户的经营方式。地方政府对这些类型的观光农业也基本上持“放任”的态度,既没有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也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这导致了旅游品质的下降和最终的衰落。观光农业的品质提升首先应该从坚持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入手,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揭示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重要性。绿色发展,是观光农业的生命线。坚持绿色发展的规划理念就是要做到切实保护好当地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保护好水、草、林,不大兴土木。一些地方在发展观光农业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度开发,导致环境受到破坏等问题,损坏了自然资源也污染了环境,难以实现观光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坚持整体规划的理念。观光农业的发展绝对不是“遗世独立”就能发展好的,需要同周边地区的发展紧密相连。从双加镇的情况来看,先是有了市、区、镇级的总体规划,然后才有了双加镇对自身的城镇职能规划。在这一规划中,双加镇倡导“全镇一盘棋”,制定了《美丽双加 宜居乡村规划》,明确将“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主”划定为主要的职能之一,并且将“十里渔湾”同柑橘博览园以及罗基古寨的建设融为一体。正是有了这一系列整体规划,才换来了如今“十里渔湾”蓬勃发展的面貌。因此,在当前必须从整体入手做好规划工作。
三是要有突出地方特色的发展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游客的需求已经不再仅限于“吃农家饭”“观农家景”等项目,需求的层次在不断提升,需求的内容日益呈现多元化。近年来全国各地很火的“民宿”就是当前旅游消费转变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当前观光农业的品质有进一步的提升。因而,在当前,应当像双加镇那样在“留住乡愁”方面下功夫,大力挖掘和保护本土的乡村文化,尽全力维护乡村的原始田园风貌。
(二)加强对观光农业旅游环境的整治优化
乡村观光农业的品质提升一直以来有着自身的发展瓶颈,长期以来,乡村堪忧的卫生状况和硬件设施的缺失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必须从旅游环境的整治优化入手,不仅要注重观光园区本身的环境整治,更应当注重园区周边环境的整治。加强对观光农业的整治优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完善园区及其周边环境的基础硬件设施的修建。路灯的安装、道路的硬化、停车场的修建、游客中心的建设等工作看似“很小”,却是吸引“回头客”和塑造旅游口碑的关键。基础硬件设施的修建投入,或许从表面上看成本比较高,但却是一件能够为当地观光农业的持续发展打下重要基础的关键举措。因为当前游客更看重旅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而这一切都需要基础硬件设施的修建和完善来作为支撑。因此当地政府在资金的投入上应当将基础硬件设施的修建和改造完善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走在园区各项建设工作的前面。
二是要注重观光园区自身风貌的整治。在当前特别应当注重的是卫生环境的整治,没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再美的风光也会被蒙上一层阴影。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存在普遍的环境卫生问题有饮用水来源单一、水质卫生状况差、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细菌和病毒传播快、配套设施不完善、垃圾与污水处理问题严重、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四害”问题仍然存在[10]。在这些方面,双加镇的做法值得借鉴。双加镇在乡村大力开展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处理和污水集中收集行动,在园区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厕所改造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建立镇、村两级完善的保洁监督网络,巡回保洁,从根本上治理村容村貌,改善园区的卫生状况,力争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和良好的旅行体验。
(三)引入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长久以来,我国很多地方的观光农业都是采取农户个体化的分散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在管理和经营上存在着一些天然的短板,影响着观光农业品质的提升。农户的个体经营往往存在抗风险能力低、旅游内容同质化高、服务者自身能力素养不足、服务品质不高、农户经营者之间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多种因素,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抛荒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农民经济利益的损失。在当前,引入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发展观光农业,在农村实行土地流转是一剂良方。
事实证明,“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更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一些贫困村的脱贫摘帽。双加镇“十里渔湾”、柑橘文化博览园等观光农业品牌项目的建设,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当地劳动力。以柑橘文化博览园为例,仅仅在2017年,项目区内的600余户农户每年获得土地租金近173万元,实现就近就业600余人次,实现了人均增收4 000元以上。专业化的公司和合作社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市场反应灵敏,有长远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过去的分散式的个体经营转变为规模化的高效益的产业化经营,不仅能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提升抗经营风险的能力,更能够有效地保护农户,提升农户抗风险的能力。很多农户在加入合作社以后通过专业的培训,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这都为观光农业的品质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当前引入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观光农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重视农业品质的提升
观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品质的提升,更不能以牺牲农业的发展来换取观光业的发展。当前的消费者更为看重的是观光农业中的体验项目,不仅喜欢欣赏宁静的田园风光,体验原生态的农业生产的过程,更喜欢直接消费当地新鲜的农副产品,特别是无污染的生态产品。以乐山市夹江县的天福茶园为例,作为农业部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是综合性的旅游基地,同高速公路服务区融为一体,修建有茶文化博物馆、餐厅、宾馆、茶道表演场所等现代化的设施。但整个观光园区仍然是以茶叶的种植生产为依托,在茶叶的品质提升上下大功夫。当前园区引进的都是两岸茶叶的代表性品种和新优品种,注重让游客亲自获得认茶、采茶、制茶、品茶等全方位的DIY体验。同样,以“十里渔湾”为例,近年来不仅注重采摘园的名优果树品种的引种,更注重渔湾名优品种鱼类的投放和培育,注重水域的水质。游客来这里不仅能玩(体验采摘和垂钓的乐趣),更能吃(品尝新鲜的果蔬和名优鱼类)。因此,当前观光农业品质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农业生产本身,农业的品质是整个观光农业园区的灵魂所在。应当实施生态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对相关农副产品名优品种的引进和保护,重视体验式观光项目的开发工作。
(五)加强对外的品牌宣传推广
在当前,加强品牌宣传也是观光农业品质提升的重要环节,游客对品牌的认可和追求是观光农业项目吸引周边中心城市的游客,甚至是外地游客的关键。观光农业项目的品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观光地要有品牌,二是当地特色农产品要有品牌。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母品牌和子品牌的关系。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宜宾的“李庄白肉”,这道农家菜品的声名远播也促进了李庄旅游业的兴旺,而旅游业的兴旺也反过来促进了李庄当地餐饮业的繁荣发展。在泸州,分水油纸伞是泸州市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近年来这一项目也带动了分水岭镇旅游业的发展。当前,广受游客欢迎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和农家手工艺品,因此发展观光农业项目关键是要在“留住乡愁”上下功夫,要大力挖掘当地的特色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精心呵护,这是品牌培育和形成的基础。观光农业的对外宣传首先要在当地形成品牌效应,当地游客是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消费者,在当地赚足了人气才有可能吸引到外地的游客。当地政府需要有品牌推广的意识,深刻理解两个品牌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品牌推广的重要性,在各项经费中专门抽出一部分用于品牌的推广和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要注重采用当前融媒体的平台,可以利用本地的政务APP、公交车车载广告等形式。
五、结语
观光农业横跨三大产业,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村就业的新型发展模式,是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对观光农业的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这就要求观光农业必须摆脱过去低质量的发展模式,在品质上要有大幅度提升。此外,政府层面科学合理规划理念的建立、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的引入、基础设施的完善、品牌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观光农业是绿色产业,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以农业生产为一切的总依托,牢固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产业联动的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贡献出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