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徽州农耕文化活态保护研究*

2019-03-14

关键词:农耕徽州文化

杨 辉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1]。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于乡村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植根于乡土社会,源于农耕文化[2]。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意蕴丰富,它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如重农尊农、知礼守礼、和谐和睦、守望相助、勤俭节约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绵延几千年,为我们提供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力量。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根脉[3]。徽州地区因自身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条件,自古以来农耕文化繁荣兴盛,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农耕文化遗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坚守、弘扬徽州农耕文化既是对文化自信的践行,也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

一、徽州农耕文化的渊源与形式

(一)徽州农耕文化的渊源

徽州农耕文化是指在徽州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以农业、农民为中心,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融合了道家、佛教等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包括语言、戏曲、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仪式活动等。

徽州地区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几千年来,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他们渔猎、耕种和生殖,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3 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是古越族,这一带古越文化已相对发达。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黟、歙二县属东吴领地。当时,这里的越人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汉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被称为“山越”[4]。

历史上,因避祸避乱,徽州地区曾经有四次大的人口迁入:第一次是东汉初年,当时就有中原大族迁徙徽州;第二次是西晋永嘉年间,大约有十万民众来到这个地区;第三次是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唐末的黄巢起义期间;第四次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期间[5]。四次大的人口迁徙,把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耕文化带入徽州,期间中原农耕文化与土著山越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既具有中原农耕文化平和顺安,又兼有山越文化刚勇粗犷特质的徽州农耕文化。系统的徽州农耕文化形成于两宋,兴盛于明清,没落于近代。

(二)徽州农耕文化的形式

1.独具特色的农业词汇

徽州地区有关农业生产、生活的词汇非常丰富,而且极具地方特色,这些词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农耕文化的繁盛。如“住人(居民)”“住基田(宅基地)”“赤契(红契)”“白契(草契)”“断买(土地交易)”“砠、秤(二十斤)”“丘、口(计量土地量词)”“塝(坝)”“茶窠(茶树丛)”“次不及田(最低等级田)”,等等[6],另外在一些书面材料中,为避免涂改,会变更一些关键词,如对土地上、中、下等级的书写,有时会用“尚”“忠” “夏”三字替换[7]。上述词汇在在徽州地区大量使用,很少出现在其他地区。农业词汇的发达反映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兴盛,有关土地交易词汇的丰富反映了徽州地区土地交易的频繁。

2.色彩浓郁的徽州戏曲

徽州戏曲最早可以追溯至徽州原始歌舞,其中最原始的便是徽州傩舞,徽州傩舞表演时往往戴着夸张变形的面具,跳着凶猛、狂热的舞蹈,其目的是驱邪逐鬼、祭祀先祖、祈祷丰收等,后来徽州傩舞逐渐成为一种节庆的游艺活动,其功能也更多是娱人悦众[8]。目连戏被称为“戏祖”,徽州目连戏是目连戏的代表,影响深远,至今祁门马山目连戏仍然活跃于当地舞台。目连戏取材于佛教故事,以目连救母为主线,其主题有劝善、祭祖、报丰收等内容。在徽州傩戏和目连戏的基础上,徽剧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徽剧是我国重要的戏曲剧种,它不仅是京剧的雏形,而且与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徽剧根植于徽州乡土社会,在徽州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发展繁衍。徽剧大致可以分为历史剧、传奇剧、生活小戏三类,徽剧的总体特点为去文人化,追求通俗化、民间化,具体体现为重视舞台动作、情感表现;徽剧的语言贴近民间生活,从农民的语言视角阐述故事;徽剧的不少剧目刻意营造幽默风趣的氛围,充满生活情趣[9]。

3.悠扬朴实的民间歌谣

徽州民谣产生于民间,是徽州农耕生活的体现,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歌谣。徽州民谣中有大量有关农耕生活的内容,如《采茶谣》:“正月采茶是新年,二月采茶正逢春。……十一月采茶雪花飞,十二月采茶又一年。”《养蚕谣》:“手扶蚕匾喜在心,眼望蚕多肉滚滚。快快结茧快抽丝,织绸做衣簇簇新。”《春耕谣》:“春季里,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种田歌》:“春天来了农事忙,耕田播种趁时光。家家妇女采桑去,多少村庄闻菜香。”[10]106诸如此类反映徽州地区百姓农业生产、生活的民谣是徽州民谣的主体,这些民谣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徽州地区的民生百态,乡土风情。

4.粗犷繁杂的风俗仪式

徽州的农耕习俗多与祭祀有关,主旨都是祈福禳灾。绩溪登源花朝会又称“安苗节”,是徽州地区传统的农耕文化习俗,起源于南宋后期。该活动是为了祭祀徽州大地的保护神汪华,相传汪华去世后被封为太阳菩萨,负责掌管农作物生长。百姓为了祈求丰收,就在每年芒种前,由村中德高望重者挑选吉时安苗祭祖。活动期间当地百姓做好特色食品包粿,放到田间地头,祭祀祈祷,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1]。类似的还有游太阳、跳钟馗、火狮舞、隆阜抬阁等,这些仪式活动都带有祭神、祭祖、祈祷丰收的目的,而且整个过程娱神娱人,内容繁杂,持续时间较长,整体比较粗犷。

二、徽州农耕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一)徽州农耕文化的特点

山越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发展,在徽州大地上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徽州农耕文化。总体来说,徽州农耕文化是儒家文化在徽州地区与地方农事生产、生活相结合的产物。徽州自古以来被称为“程朱阙里”,新安理学在徽州大地影响深远,故此徽州农耕文化带有浓重的新安理学的烙印。

1.相对封闭,自成系统

徽州地区大山环绕,山林茂密,交通不便,自然地理环境自成一统,相对独立,历史上徽州地区少有战乱,百姓生活相对安定。在这样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徽州的农耕生活也相对封闭,另外徽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重视文化。所以徽州农耕文化具有封闭性,同时在当地浓郁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也自成系统。换言之,徽州农耕文化具有极强的封闭性、内省性、凝固性。

2.和谐共生,天人合一

朱熹倡导“赞天地之化育”[12],这句话要求人要参与到自然当中,人与自然进行双向互动,互相尊重。徽州农耕文化时刻遵循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精髓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徽州民谣《农事季节歌》:“春节过,务茶柴,早谷下种在清明……小暑芝麻大暑栗,晚稻栽种不过秧。”[10]114告诉百姓要顺应时节,应时耕种。徽州百姓生活中秉持“天人合一”理念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徽州的民居自古依山傍水而建,以黟县宏村为例,当地的村落非常重视耕种、人居与水系的和谐。

3.礼制为先,法规为度

新安理学是徽州社会的灵魂,徽州农耕文化深受理学影响,始终强调“明礼、守礼”,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皆以朱子为宗,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13]。徽州地区的农耕祭祀、农耕礼仪非常兴盛,这些农耕祭祀、礼仪活动是徽州人尊礼重礼的表现。徽州的农耕生产方式崇尚经验,重视礼法,培养了人们爱好和平、以礼为先、以礼相待、守望相助的性格。另外,徽州人也极具法律和契约精神,目前就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涉及土地类的契约文书。这些土地类契约文书,格式规范,条理清晰,有些还经过官府钤印认可,说明了徽州地区农民重视法律法规,具有朴素的法律意识。

4.宗族为重,个体为轻

“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14],“徽俗士夫巨室多居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中社则有屋,宗则有祠”[15]。由于中原世族大量南迁进入徽州,徽州地区有聚族而居的传统,徽州社会宗族色彩浓重。另外由于徽州农耕经济发展不足和小农生产方式的广泛存在,个体农民对宗族的依赖感也更为强烈,这也造就了徽州农耕文化宗族为重、个体为轻的特点。明中期以后,徽州宗族对乡村的控制逐步加强,到清前叶,达到鼎盛阶段[16]。徽州宗族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协调地方发展、处理族内族外关系、赈灾救济、惩恶扬善等,这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总而言之,徽州农耕文化带有深厚的宗族性。

5.内容多样,形式繁杂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徽州农耕文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思想价值体系,它包括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政治思想、哲学理念、科学认知、价值观念等内容。具体来看,徽州农耕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戏曲、歌谣、风俗礼仪等方面,内容多样,形式繁杂。从广义上来看,徽州农耕文化则涉及面极广,它不仅包含了思想、精神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一些物质文化的内容。如徽州农业生产生活用具、农业灌溉系统、农业生产技术、村落建设布局等都属于农耕文化的范畴。

(二)徽州农耕文化的功能

1.教化、规范功能

徽州农耕文化一直强调尊农重农、安土重迁,主张顺天而行、顺地而为,倡导和谐和睦。此外,由于徽州资源稀缺、土地贫瘠,勤俭节约的民风盛行。有记载云:“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17],“吾郡列故都三辅间,有司奉德,意唯谨,民俗织俭,务蓄藏”[18]。徽州农耕文化中的这些思想精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徽州百姓,引导着徽州人民过着和谐、勤俭、守礼、安顺的农耕生活。

2.维系、宣泄功能

徽州地区聚族而居的特点,使徽州人更看重宗族情感、文化的维系,徽州农耕文化是徽州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是全体民众的劳动成果,它来源于乡土,服务于大众,是维系徽州社会稳定发展的精神支柱。

徽州农耕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大都具有娱神娱人的功能,各种农耕文化活动都极具民间性,强调大众的参与性,这些文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宣泄了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苦难。

三、徽州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保护、传承徽州农耕文化提供了土壤和动力,另外,徽州农耕文化反过来又可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二者之间可以达到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徽州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具有多面性,具体如下:

(一)践行文化自信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坚持文化自信就要充分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徽州农耕文化是徽州文化的底色,对徽州优秀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就是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二)回归乡土中国

中国社会说到底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概念,并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的简单勾勒,它指的是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一种特殊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9]。在近现代农村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农村地区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优秀的乡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的乡土社会关系的特征也逐渐淡化[20],乡村文化走向多元化,其结果之一便是现代农民以及社会各阶层都或多或少感受到文化的迷茫。对徽州农耕文化的活态保护就是对乡土中国的回归,就是在新时代重构优秀的乡土文化。

(三)繁荣乡村文化

由于经济发展、人口流失等多方面原因,目前的乡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开展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多方面着手。徽州农耕文化具有鲜活性、地域性、立体性、多面性等特点,弘扬保护优秀的徽州农耕文化就成为繁荣乡村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充分开发利用徽州农耕文化资源,可以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拓展空间,寻找新的契机。

(四)助力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于产业的振兴,没有产业的振兴,就没有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发展。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可以多渠道、多方式发展农村相关产业,而徽州农耕文化在其中恰恰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仅以徽州茶叶产业为例,在传统制茶文化的影响下,至今徽州茶叶在很多地方还保持着精选原料、层层筛选、手工制作的传统,类似的传统手工技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宝贵。若能因地制宜,采取精准扶贫的方式,类似的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将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大放异彩。

另外,徽州自古地少人多,生活艰苦,这些原因造就了徽州人倔强坚韧的性格,这些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可以激励徽州人在创业中埋头苦干,奋勇向前。

(五)构建和谐生态

徽州农耕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徽州的木雕、砖雕、石雕举世闻名,在留世的三雕作品中,有许多是有关荷花与螃蟹、荷花与青蛙的内容,这些意象都寓意着“和谐”“和鸣”之义,可见和谐观念已经深入徽州普通百姓的生活。徽州人自古以来道法自然,敬畏天地,坚决反对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倡导不时不食,所以说徽州农耕文化具有浓郁的环境保护元素。在当今环境生态亟需修复的今天,这些朴素的环保理念可以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最终形成环保共识,并落实到构建和谐生态的实践活动中去。

(六)提高居民素质

徽州农耕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徽州礼俗文化的内容,这些礼俗文化正是在徽州农业生产生活基础上产生发展的。礼俗文化中的“知礼”“守礼”影响着每一个徽州人。徽州社会在朱子倡导的“礼”的浸染中,养成了人们尊崇礼、安于礼、行依礼,并以礼立身、以礼治国的文化传统,这些礼俗文化中包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舍身成仁的道德理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大力弘扬优秀徽州农耕文化、礼俗文化最终可以实现以文砺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提升民众精神面貌,培育优秀人才,助力乡村的全面振兴。

四、徽州农耕文化活态保护的原则和路径

徽州农耕文化的精髓不在于庙堂之上,而在市井之间。农耕文化的生命不在故纸堆中,不在口头上,而在百姓内心之中。只有扎根徽州大地乡村文化土壤,徽州农耕文化才能真正绽放魅力[21];只有让农耕文化鲜活起来、运转起来,徽州农耕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弘扬和传承。

(一)活态保护原则

对优秀徽州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将优秀徽州农耕文化融入乡村的全面振兴,对徽州农耕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适度性

对徽州农耕文化的活态保护要注意保护与利用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在全社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在开发时必须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开发。在对徽州农耕文化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和谐、共赢的原则,切实避免过度商业开发。过度开发会严重破坏农耕文化的生态系统,最终会损毁、扭曲优秀的传统文化。

2.整体性

对徽州农耕文化的活态保护要注意对农耕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碎片化的保护会割裂徽州农耕文化的生态系统,会切断流淌的文化血脉,因此要保护农耕文化产生的土壤,营造农耕文化保护的氛围。在具体工作中要对徽州农耕文化进行整体性、活态性、原始性、持续性的保护,恢复其固有的生机与活力[22]。

3.创新性

保护传统农耕文化不能因循守旧,不能故步自封,不能一成不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诉求,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历史表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是静态或被动的,而是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在动态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唯有不断为其注入源头活水,才能使农耕文化不断蜕变、发展。

(二)活态保护路径

1.构建文化保护机制

对徽州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首先要构建文化保护的机制,相关部门要统筹协调,邀请专门学术机构、权威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中、长期规划。要构建一整套文化保护机制,不断争取资金支持,对重点文化活动进行重点保护;争取政策支持,把相关文化内容纳入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扶持保护对象。例如,徽州目连戏就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徽州目连戏发展势头良好,后劲十足。

2.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给农耕文化注入活力。徽州地区要按照全域旅游、“旅游+”“ +旅游”的发展理念,重点打造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开发乡村特色文化,避免乡村旅游趋同化的弊端。要开阔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打造农耕文化主题农庄、亲子农庄、休闲农牧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等等。

3.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农业+文创”模式目前已经在西方一些国家有了成功的先例,“农业+文创”是将传统的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通过文创的理念,将文化、农业与科技等要素相融合的新业态。“农业+文创”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做到既充满仪式感又有时代感。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保护、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方法,文创产品卖的是商品,卖的更是文化。当传统农业遇到文化创意,农业一定会变得更加有魅力,也会给传统农耕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农耕文创可以生产农耕器具模型、书签、衣服、摆件,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等等。开发过程中要有品牌意识,可以把徽州农耕当做IP,带动周边产品。

4.建设文化展览场所

目前国内外都兴建了不少农耕文化展览馆,徽州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建设也可以提上议事日程。新建设的徽州农耕文化展览馆,可以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实物、雕塑等形式,加上现代网络科技,真实再现徽州农耕文化的演变历史。此外,展览馆应该主要展示介绍徽州农耕工具、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重要涉农历史人物,以及徽州传统农耕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等等,全面展现徽州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另外,徽州农耕文化展览馆可以与各种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廉政基地开展合作,以扩大影响,让更多人了解徽州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记住文化之根。

5.利用网络传播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农耕文化”是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可以借助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途径实现农业发展智能化的同时也让农耕文化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快车。其次,可以利用网络,开发有关徽州农耕文化的网络视频,设计农耕文化动漫形象,建设专门宣传徽州农耕文化的APP、网站,经常推送、更新相关知识、信息等,最终实现农耕文化传播的网络化、现代化。

猜你喜欢

农耕徽州文化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徽州春雪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徽州绿荫
谁远谁近?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