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古塔的人文价值研究*

2019-03-14刘立冬朱健建

关键词:石塔古塔风水

刘立冬,朱健建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塔这一建筑形式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本是佛教建筑文化的典型,但在古徽州地区,塔却逐渐抽离于佛教文化之外,多建于村落水口处,且被附以风水意义。“塔的建筑被徽州民众所接受并应用到水口建筑中,在培文脉、壮人文、发科甲的思想影响下,或立于山上或立于河岸,用以扼住关口,留住财气或兴文运等。”[1]“以原徽州地区为例,现存明清古塔68座,其中佛塔不足10座,其余均为风水塔,若再加上损毁之塔,当初建造的风水塔数量当在百座以上。”[2]可以看出,古徽州地区人们热衷于筑塔,由此可以印证,塔与古徽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

一、徽州古塔的社会功用

“徽州塔,按其功能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佛塔、风水塔、文峰塔”[2];按其材质区分,分为石塔和砖石木混合塔两种,形式多为阁楼式塔。

虽然徽州古塔具有多种功能划分,但其主要功用仍集中于精神与仪轨作用。

古代风水学说认为,住宅或墓地所处的山脉、水流与风向等的地势特征可以影响到居住人或死者一家的生活安危、祸福吉凶。郭璞所撰《葬书》曰:“葬者,乘生气也。”[4]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5]中国古代风水学说的脉络为阴阳五行,由《易经》发展而来,是我国早期哲学思想对地理环境的分析与认识。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与风水理论相结合,就成为了“风水塔”。“风水塔的建造,依据风水理论人化自然、赋山川以生命的特点,在山川湖泊之间完美诠释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华传统文化审美追求”[6]。“明清时期大量修建的风水塔、风景塔,很多都只是借用佛塔的形式,点化风景,镇一方水土,佑一方百姓”[7]。

客观地分析这一建筑现象,可发现风水塔的主要有两大功用:

(一)风水功用

在传统的徽州地区,读书考取功名被认为是人生的最好出路,但是如果仕途不顺,徽州人则多半选择经商。经商成功的富商大贾往往会花重金向朝廷购买没有实权的官职头衔,以体现自身价值,光耀祖先。有钱的富商人家也会在下一代的教育上有较多投入,以求子孙在未来能够考取功名,并且受古代风水学说影响,为了培文脉,也会建筑文峰塔,以求当地读书人能够金榜题名、仕途畅达。

在安徽休宁海阳县,当地人为了弥补风水的不足,在周围山顶建造四座风水塔,以期本县人才辈出。“海阳四塔(丁峰、巽峰、古城、璫瑯四塔)位于休宁县城海阳镇南面。在同一县城的同一方向矗立着四座明代古塔,为他处所罕见,这也充分体现了徽州古代的风水文化”[9]。

古徽州人认为当地风水不足,需要筑塔来弥补山川地形的缺憾。有了塔,可以“驱妖镇魔”,实现人杰地灵。比如岩寺水口塔的建造,据《岩镇志草》记载:“世多有塔,事佛崇虚,我因其制,不本其初,奉此文星。”[10]建造此塔,还因为“水口独少一座高山,从来泄处宜收”(水口乃一方去水之处,古代地理师认为水口宜收。当自然地形不足时用人工建筑以弥补),且建塔“财需有限,福力无边”,是一件投资少、收益大的好事[11]。

岩寺水口塔又称“文峰塔”或“岩寺塔”,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北郊的原村口,西邻丰乐河,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11]。

歙县北郊有一座赭色麻石凿砌而成的石塔。石塔原名“大圣菩萨宝塔”,建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北宋末年此地一度作为州治,传说当时寺庙颇多。这座石塔原属哪座寺院已无法查考。因地处新州,当地人称此塔为“新州石塔”。关于石塔缘起,当地盛传两则传说。一说是当初新州人士为求人丁兴旺而建此塔。壶型龛是信士烧锡箔用的,因十分灵验,故香火十分兴旺。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血缘家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求子传宗接代乃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的头等大事。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宗法制十分森严,子孙满堂是宗族发达的重要标志。中国历来推崇“信则灵、诚则灵”,求子得子者主动宣扬,求子不得者又耻于被指责心不诚而不敢声张,于是灵验之说代传不衰。

石塔的另一传说是,新州百姓不堪忍受新州暴政,于是在隔溪南岸镌凿一只眈眈怒视的石虎以对抗。当地官员听从方士的建议建造石塔以克制石虎。细审之,此说带有五行相克、挡煞化吉的含义,似产生于风水盛行的明清时期。其实新州石塔究竟是求子还是挡煞而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关石塔缘起的传说反映了古人的追求与价值取向。因此石塔的价值除了建筑技术、艺术外还在于它是历史文化习俗的载体而值得珍视。

(二)标志功用

一座高耸笔直的塔,往往被人们当作一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长庆寺塔位于歙县城南西干山麓,练江之滨,因附近有长庆寺而得名。该塔始建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曾被雷击顶,后经多次修葺,其主体仍保持宋代建筑原样。近年来,歙县将被毁弃的庙宇加以修复,使庙与塔相映成趣,成为一个可供观赏的景点。

云门塔位于黟县城北的碧山南麓。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塔高36.4米,共五层,是筒形楼阁式砖体木檐结构。塔的飞檐下饰砖雕,角端悬铁马。微风吹动,丁当作响。它是黟县城北、碧山村南一个标志性建筑。

由上可见,徽州塔蕴含丰富的地理人文价值,也反映出了古代徽州人民的精神诉求。

三、徽州古塔的文化内涵

塔本源于印度,最初的功能仅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时并无风水意义。但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塔成为了一种具有强烈的中国民族性特征的传统建筑形式,并与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水塔。佛教为在中国更好地传播,大力宣传因果报应,用功利来吸引民众,这样一来,佛教在中国变得日趋世俗化。明清以降,广大市民更多地将信奉佛教作为来世避祸得福的一种手段,风水塔也成为明清文化的典型象征。

受科举制度影响,中国古代士人对于现世的功名极为看重。在天人合一、地灵人杰的环境观的影响下,风水塔的建造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中国本土文化对佛教的改造,塔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也是风水塔演化的主要文化渊源。比如,在佛教中有一位毗沙门天王,他手捧宝塔,负有护佛事、驱群魔的职能。他手中捧着的宝塔是天王施法的神器。后来,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元朝末年,手拿宝塔的天王在民间已演化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将——李靖。明朝经民间《封神演义》等小说的渲染和传播,唐初名将李靖已然成为了手拿宝塔的镇妖神,塔也成了镇妖之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与‘高’相连的词汇‘高升’‘高中’……无不具有美好的含义。当塔丧失了供奉佛祖的功能,它那高耸的特征在文人墨客眼里便成了吉祥的形象。山川有灵,象形赋义,这古老的思维方式使各地环境中出现了笔架山、官帽山等一系列与事业、前途息息相关的命名。”[3]61被赋予形象寓意的古塔其内在含义得到了拓广,可以成就美德功名,可以驱鬼避邪。象形赋义的文笔塔、文昌塔、文峰塔被广为建造,成为了明清时期古塔最为主要的文化内涵。

四、徽州古塔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价值

“天人合一”是古人与自然相处的核心思想。儒家对于“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有重要贡献,董仲舒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13]天地孕育了万事万物,人的生存离不开天地的运行,而因为有了人的存在,天地运行被赋予礼乐精神,天、地、人得以和谐共生。需要指出的是,“天人合一”并不是指人一味地顺从自然,而是在择取天时地利而居的同时,对自然加以改造。经过客观科学的物质改造后,古人还对自然进行进一步的形而上的探索——修建平衡山川风水的塔,在礼乐精神上,在建筑特点优势上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观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改造。

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会选择这样的地方作为聚居地,进而形成村落、城镇。

在纯粹自然状态下,没有十全十美的适合人类居住的“伊甸园”。任何自然环境都需要人们加以一定的改造后才能更利于人们居住生活。比如开垦田地使其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修建水利系统利于灌溉、生活用水等。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比如,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14]这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在对山脉、田地、水资源等进行开凿、改造之后,如果自然环境还存在不足,而人们又无能为力时,往往会建造一座塔来平衡自然,表现自身对于自然的不屈。比如肥东县的潜溪塔,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根据此塔内部的文字记载,建塔主要是为了镇水妖,防止频发的旱涝灾害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根据《肥东县志》记载,光绪八年(1882)、十四年(1888)、十七年(1891)、十八年(1892)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人力难以预测与预防的旱涝灾害往往会被古代人认为是水妖祸害人间,需要建造镇魔驱妖的宝塔来抵御水妖。并且潜溪塔建在潜溪河河口处,在古代风水学说中,河口处即龙首处,潜溪河即水妖老巢,在龙首建镇妖宝塔,正好符合了“龙首当镇”的古代风水原则。徽州地区建造的类似潜溪塔这种功用的风水塔不在少数,前文已有数据统计。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力求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进行的各种改造尝试,建塔是其手段之一。

即便塔没有镇妖的能力,也无妖可镇,但是类似于潜溪塔这样的一座座风水塔,反映了人们不屈服于天地,人也能改造天地的“天人合一”价值观。高耸的古塔是人们与自然斗争的最后一道屏障,它体现了古时人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基于“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15]的古代风水观,建塔以平衡有灵性的山石河流,起到点化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用。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建造古塔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主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存的古塔是这种人文精神的“纪念碑”。

现在人们基本不再建塔了,但是传统中国人当初的精神信仰、理想寄托因为那一座座古塔而被物质化地保存下来了。古塔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人们精神的物化寄托,值得后人记住它。

五、结语

由上可见,人们之所以建造一座没有实用价值的塔,是基于一种形而上的哲学观念,是对精神依归的寻求,人们相信建造塔能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通过研究塔可以了解古时人们的思想。“研究者要考察古塔建筑的艺术价值不能仅限于其结构、装饰本身,而要从风水地理上来做进一步研究”[7]85。探求古塔建筑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也更有利于对古塔的保护。

一座座高耸苍老的徽州古塔,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一块块的古砖,不仅仅在于它的建筑结构、建造技术、建筑艺术,还在于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猜你喜欢

石塔古塔风水
古塔数据采集预处理特征值提取与建模
有 缝
补缺口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古塔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景州古塔
郑州:东方古塔博物馆
风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