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对睾丸肿瘤患儿疼痛缓解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2019-03-14陈懿方晓亮戈晓华俞群宗雯
陈懿,方晓亮,戈晓华,俞群,宗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泌尿外科,上海 2000920
儿童睾丸肿瘤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在美国其发病率占实体肿瘤的1%~2%[1],发病率在2岁时达到峰值,4岁后逐渐降低,青春期再次上升[2]。性发育障碍患儿的性腺肿瘤发病率增加,低血压和性腺发育不全的患儿性腺肿瘤的暴露风险最高,含Y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的患儿性腺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3]。这些患儿所发生的睾丸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可以行保留睾丸的手术[3],而恶性睾丸肿瘤则不考虑行保留睾丸的手术[4]。手术治疗给患儿带来的负面效果十分明显。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并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本研究针对睾丸肿瘤患儿的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健康管理对患儿术后疼痛缓解情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7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诊治的睾丸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经病理确诊为睾丸肿瘤;②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疼痛的患儿;③年龄≤10岁;④接受健康管理干预;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精神疾病;②合并其他可以产生疼痛症状的疾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94例睾丸肿瘤患儿。依据肿瘤良恶性情况,分为恶性组34例(卵黄囊瘤31例,绒毛膜癌1例,恶性淋巴瘤1例,胚胎癌1例)和良性组60例(畸胎瘤44例,睾丸间质细胞瘤14例,表皮样囊肿2例)。恶性组34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3.8±0.6)岁,平均病程为(14.7±2.3)个月;发病部位:左侧19例,右侧15例。良性组60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3.9±0.7)岁,平均病程为(15.1±2.4)个月;发病部位:左侧28例,右侧32例。两组患儿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健康管理方法
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规范健康管理办法。常规院内管理办法如下:①重视情感的交流,主动接近患儿,话语亲切,多做关爱性动作,使患儿感受到关爱和温暖;②加强防护,防止意外,不要让患儿单独外出,在口袋内放置或在衣服上缝上带有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安全卡;③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患儿的自理能力差,需要在生活上给予体贴入微的照顾;④避免各种负面的心理刺激,鼓励用脑锻炼;⑤按医嘱用药,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除上述常规管理办法外,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管理培训,依据患儿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首先,对患儿进行系统化评估:①评估患儿疾病严重程度、不健康生活方式、服药依从性等;②评估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找出患儿(家属)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之处;③评估影响疼痛、心理状态效果的因素。依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健康管理,主要包括:①纠正患儿的不良习惯;②对患儿的父母、亲友等进行教育,协助培养患儿积极的治疗心态;③对患儿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个人情绪;④改变周围环境,让患儿体会最亲切、最舒适的环境,减少不良情绪;⑤针对患儿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给予针对性管理。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评估并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入院时及出院时)的疼痛情况。当患儿不能耐受疼痛时,依据医嘱给予药物镇痛,并比较两组患儿用药6、12 h后的疼痛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6-7]评估并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入院时、出院时)的心理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情况和镇痛药应用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VAS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良性组患儿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良性组患儿用镇痛药的比例为15.00%(9/60),明显低于恶性组的61.76%(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2,P<0.01);良性组和恶性组患儿用药6 h后VAS评分分别为(0.67±0.12)分和(0.64±0.1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患儿用药12 h后VAS评分为(0.63±0.11)分,明显低于恶性组的(0.86±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4,P<0.0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
2.2 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良性组患儿的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恶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良性组(n=60)恶性组(n=34)t值P值HAMA评分干预前22.3±2.9 22.9±3.2 0.928 0.356干预后7.4±1.1*10.2±2.1*8.495 0.000 HAMD评分干预前22.6±3.3 21.9±3.1 1.010 0.315干预后9.2±1.3*11.3±2.0*6.164 0.000
3 讨论
小儿睾丸肿瘤包括生殖细胞和性腺基质(nongerm细胞)肿瘤。生殖细胞肿瘤包括卵黄囊瘤、畸胎瘤、表皮样囊肿、精原细胞瘤、绒毛膜癌和胚胎癌[8]。睾丸肿瘤也可根据其临床行为分为良性或恶性。卵黄囊瘤、精原细胞瘤、绒毛膜癌和胚胎癌是恶性睾丸肿瘤。畸胎瘤在10~12岁儿童中普遍是良性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恶性改变的概率随之增加。良性畸胎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儿童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卵黄囊瘤,在青春期后(>14岁)患者中以良性肿瘤多见。大多数睾丸间质细胞瘤是良性的,但在年龄较大(>12岁)的儿童中偶尔可能是恶性的[9]。儿童良性病变的发病率高于成人。青春期前儿童中约75%的睾丸肿瘤是良性的[10]。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良性肿瘤患者常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恶性肿瘤患者常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1]。本研究恶性组34例患儿中卵黄囊瘤31例,绒毛膜癌1例,恶性淋巴瘤1例,胚胎癌1例;良性组60例患儿中畸胎瘤44例,睾丸间质细胞瘤14例,表皮样囊肿2例。患儿肿瘤类别与上述文献研究较为一致。
疼痛使患儿产生不良情绪,这种疼痛和不良情绪又会反过来作为刺激因素加重疼痛[12]。该研究中患儿的疼痛情况主要以患儿自我感受为主,多为闷胀感疼痛,但因患儿对疼痛耐受程度不同,个别患儿表现比较明显。因此,本研究针对患儿疼痛和心理状况进行比较性研究,比较良恶性肿瘤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和心理负担。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儿的VAS、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应用镇痛药的患儿中用药6 h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前无论是良性睾丸肿瘤还是恶性睾丸肿瘤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和心理负担是相同的,且用药前期疼痛没有减轻。本研究中健康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采用镇痛药物和其他医疗、护理方法相结合以降低患儿的疼痛感,促使患儿身心痛苦迅速降低,促进患儿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13-14]。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的疼痛管理可使80%~90%患者的癌痛得到控制[15]。本研究亦显示,两组患儿干预后VAS、HAMA、HAMD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健康管理可有效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这与其他相关研究一致[16]。本研究中,在服用镇痛药物12 h后良性组患儿的VAS评分出现降低趋势,且良性组患儿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恶性组(P<0.01)。说明健康管理干预可改善患儿疼痛程度,特别是良性组,可能与肿瘤性质有关,致使恶性肿瘤患儿用药后12 h明显高于良性组患儿。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干预可改善睾丸肿瘤患儿的疼痛及心理状态,且良性睾丸肿瘤患儿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恶性睾丸肿瘤患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