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虎轩刊《元本出相琵琶记》版画的风格特征以及在晚明版画史上的作用
2019-03-14蒋炜李烨
蒋 炜 李 烨
一、引言
玩虎轩是晚明万历间徽州书商汪云鹏在金陵开设的一家书坊。汪云鹏,字光华,安徽歙县人,是活跃于万历时期的徽州出版商之一。现存玩虎轩刊本主要有《养正图解》(不分卷,明焦竑撰)、《有像列仙全传》九卷(万历二十七年刊本)、《元本出相琵琶记》三卷(万历二十五年刊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二卷、《重校孝义祝发记》二卷、《红拂记》二卷、《赛征歌集》六卷等。以上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多有藏本。
玩虎轩上述刻本,均附有精美的版画插图,其中尤以万历二十五年刊《元本出相琵琶记》版画最为著名,受到今天版画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其创立的优雅、工细的版画风格,改变了长期以来建安、金陵版画的粗朴疏简的面貌,深刻地影响了金陵、建安版画的创作,成就了徽派版画的典型风格,并以金陵为中心,辐辏四方,形成了一个持续十年之久的徽派版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影响到天启、崇祯时期的版画创作,形成了晚明版画史上的“后徽派时代”。对于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的重要地位虽然已经形成共识,但对该部作品深入研究的力度远远不够,专门研究的论文极少。本文将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置于晚明版画发展的坐标系中进行分析比较,拟重点讨论两个问题:一、玩虎轩本版画的突出特征以及与建安、金陵版画的区别;二、玩虎轩本对同时期以及之后的通俗版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来揭示玩虎轩刊《琵琶记》在晚明版画史上的作用。
二、玩虎轩刊《琵琶记》的风格特征:基于建安、金陵版画的风格比较
在晚明江南地区的版画发展中,建安地区由于延续了元末以来的版画制作传统,到明代万历初期已形成规模,小说、戏曲、启蒙读物、日常类书都附有插图。受建安版画的影响,金陵版画在万历十年后迅速发展起来,并以单页整幅的戏曲版画为主。万历二十五年后,徽州版画创立了一种新的风格,迅速风靡金陵并传播四方。约万历四十年后,武林、苏州以小说为主的版画蜂起,推出了具有山水画风格的版画新面貌。天启、崇祯时期,吴兴版画崛起,以王文衡为代表的画家又创作出一种更加细腻抒情的山水田园风格。以《琵琶记》为代表的徽州版画,在这一版画演进的链条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玩虎轩本《琵琶记》,万历二十五年徽州书商汪光华(云鹏)于金陵书坊刊行。现国家图书馆有藏本(索书号,00826),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四周单边,白口,有界栏,单黑鱼尾,版心鱼尾下镌有“琵琶记”字体,版心下端镌“玩虎轩”三字。卷首有玩虎轩主人汪光华序文一篇,篇末有“丁酉腊日玩虎轩主人叙并书”一行文字。全书共三卷,附插图三十八幅,双叶连式。
玩虎轩本版画和同时期的金陵、建安版画相比,有其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优雅、精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刻线整齐、细致、匀称。直线如铁线细而匀称,曲线如蚕丝绵密飘逸。无断线,无杂乱的线,无生硬的线条。
2.人物形象优雅。人物身段修长,衣纹流畅华美,面容清秀圆润,五官柔和细致,无论男女老少,姿态端庄娴静,面带微笑。
3.场景刻画精细,屋宇、湖石、花木、雕栏,一丝不苟,精工细腻。
而建安版画和金陵版画较之徽州版画,其主要特点就是粗朴、简陋。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刻线。建安版画和金陵版画线条不够流畅和匀称,杂乱、生硬,破碎感较为严重,显得较为粗糙。
2.人物。建安版画的人物形体瘦小、干瘪;姿态拘谨;衣纹僵直、凌乱,不流畅;面部表情刻画简单,雷同,不重视性别和年龄差异。金陵版画的人物形体肥硕,身材短小,头部较大,脸型较圆;女性梳双鬟高髻,耸立在脑后,颈部下垂一个三角形发髻;男性头戴的巾子、幞头、乌纱比较高大,都处理成黑色。面部表情稚拙古朴,深受木版年画的影响。
3.场景。室内布置通常是菱格形的地面,一张素屏,前面一套桌椅。室外是一堆土坡,一截树干,几片树叶,树根处点缀几株小草。
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的出现,改写了元明以来版画具有的粗朴的民间审美趣味,开始朝着优雅、工致的贵族趣味发展,最终使晚明版画走向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文人趣味。
三、玩虎轩刊《琵琶记》在晚明版画史上的影响
(一)对同时期版画创作的影响
万历二十五年(1597)玩虎轩刊本《琵琶记》一经推出,随即引发了版画市场的大地震,出现了多种翻刻、改刻和仿刻《琵琶记》版画的刊本,但更多的作品是对《琵琶记》绘画风格的模仿。
1.翻刻作品
所谓翻刻,就是在原版画作品上覆纸描摹,然后上版刻印。翻刻作品在画面构成甚至细节上与原作相似度极高,不易辨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错,因为描摹的过程中,线条的粗细、长短并不能完全与原作一致;再者,由于摹稿人的疏忽,也有可能在一些细节上出现明显的失误;还有,在翻刻的过程中,由于刻工的技术水平问题,线条的质量还有差距,这样诸多因素造成了翻刻作品和原作之间的细微差异。
对玩虎轩刊本《琵琶记》版画翻刻的作品不少,试举一例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夏天,金陵继志斋刊《重校琵琶记》五卷,附有版画插图22 幅,全部出自玩虎轩刊本插图,减少了其中的12 幅插图,经仔细比较,发现是翻刻玩虎轩本的作品,虽然粗看起来难分伯仲,但一些细节的刻画失误之处较多,这样就排除了原稿原刻的可能性。如《琵琶记》第五出《南浦嘱别》插图,继志斋刊本中的溪流上的石板的形状和赵五娘的发髻形状就与玩虎轩本有细微的差别(图1、2)。
图1、2 《琵琶记》第五出《南浦嘱别》插图中,玩虎轩刊本(图1)与金陵继志斋刊本(图2)比较,二图极为相似,只是溪流上的石板的形状略有不同
2.改刻作品
所谓改刻,就是保留了原刻版画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但又省略了一些细节或合并画面内容的做法。改刻的目的是节约成本和加快出版的速度,比如,把原刻本的双叶连式改成单页整幅,或者简化画面省去一些繁缛的细节。这样可以更快地抢占市场。
比如,金陵集义堂也是万历间一家知名的书坊,在玩虎轩刊本印行后,集义堂刊行了《重校琵琶记》,也是双叶连式构图,和玩虎轩本相似度极高,但仔细观察比较,画中省略了很多细节,比如《琵琶记》第三十五出《两贤相遘》插图,玩虎轩本在建筑的台阶下摆放的三座盆景,到了集义堂的插图里,就变成了二盆(图3、4)。
3.仿刻作品
所谓仿刻,就是对原刊版画的人物形象、场景、细节和构图进行模仿刻版印刷,仿刻与原刻的画面元素较相似,不同之处在画面构成位置上有较大的出入,因为制作方法是临摹而不是描摹。
这方面的例子也有许多。金陵世德堂是万历前中期著名的一家书坊,刻印了大量的版画作品,版画风格和万历初期的金陵其他书坊刊印的一样,粗犷疏简,人物肥硕矮胖。玩虎轩本《琵琶记》刊行之后,世德堂刊行了《重校元本大板释义全像音释琵琶记》,插图由双叶连式改为单页,刻线也变得细致匀称起来,人物形象也文雅起来,面部丰满清丽,但人物矮胖的特征还没有去除(图5、6)。
4.对《琵琶记》绘画风格的模仿的作品
此类版画只是模仿人物和场景的基本表现手法,和原刊本相似度不高,不像翻刻、改刻和仿刻本追求高度的相似。但仍然可以看出是对原刊本的借鉴。
此类版画作品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金陵版画之外,位于福建北部的建安版画,也受其影响,出现了新的插图面貌。
金陵版画模仿《琵琶记》绘画风格的作品举例。
玩虎轩《琵琶记》刊行后,对金陵地区的版画制作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书坊很快放弃了粗疏简朴的金陵风格,致力于优雅、精细的玩虎轩为代表的徽州版画的新风格的学习中。
继万历二十六年(1598)翻刻玩虎轩本《琵琶记》后,金陵继志斋又推出一批模仿玩虎轩本插图风格的戏曲作品,万历二十七年(1599)刊行了《重校玉簪记》,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了《重校红拂记》,万历三十年(1602)刊行了《重校荆钗记》,万历三十一年(1603)刊行了《重校旗亭记》,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行了《重校义侠记》,万历三十六年(1608)刊行了《重校锦笺记》《新镌量江记》,其间还刊行了《重校千金记》《重校红蕖记》《重校埋剑记》《重校双鱼记》等一批版画插图作品,无一不是对玩虎轩刊《琵琶记》风格的模仿,时间历经十年之久。
继志斋之外,金陵文林阁书坊也约略同时刊出了一批模仿玩虎轩本的戏曲插图作品,如《重校玉簪记》《全像注释金印记》《新刊校正全像音释青袍记》等。
金陵广庆堂书坊也刊行了一批模仿玩虎轩风格的戏曲版画作品,如《新镌武侯七胜记》《新刻出像点板八义双杯记》《新编全像点板窦禹钧全德记》《新刻出像点板西湖记》《镌新编出像南柯梦记》等等。
除戏曲作品版画风格受到玩虎轩本插图的影响外,金陵书坊刊行的历史题材的小说作品,其插图风格也受到玩虎轩本的影响,如万历三十一年(1603)刊行的《新刻全像音注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行的《镌出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等作品。
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对于金陵版画的影响比较容易理解,因为金陵是陪都,晚明戏曲文化的重镇,文人荟萃之地。然而,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以小说出版为主的建安书坊的影响之迅速和声势之浩大,却出乎一般读者的预料。
图3、4 《琵琶记》第三十五出《两贤相遘》插图,玩虎轩本(图3)在建筑的台阶下摆放的三座盆景,到了集义堂的插图(图4)里,就变成了二盆
图5、6 《琵琶记》第三十五出《两贤相遘》插图,玩虎轩本(图5)是双叶连式,金陵世德堂本(图6)变为单页
研究资料表明,在玩虎轩本《琵琶记》版画刊行的次年(1598),建安双峰堂余氏就刊出了《新刻芸窗汇爽万锦琼林》,该书上文下图,图文比例各半,虽沿袭了建安版画图文合一的传统版式,但插图的风格完全是徽派版画《琵琶记》的风格,女性身材秀颀,面容俊美,男性文弱风流,同时注意场景的刻画,线条细致匀称柔和。万历二十八年(1600)建安萃庆堂刊行了古代对联汇编类书《大备对宗》,该书十九卷,每卷首置一图,单页整幅,图上端有四字或五字标题,两边置对联一副,插图也是对玩虎轩刊本的模仿,如《风月场中趣》一图,就是对玩虎轩《琵琶记》第十九出《强就鸾凰》一图的模仿(图7、8)。万历三十一年(1603)萃庆堂刊《新锲晋代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双叶大图,两边有对联一副,右上方有标目,也是对玩虎轩刊本风格的模仿。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安清白堂刊《新刊全像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虽然也是上图下文的建安版式,但人物形象却具有玩虎轩版画的特征,只是还保留了建安版画线条粗疏的特点。万历三十三年(1605),建安詹秀闽书坊刊《按鉴增补全像两汉志传》,版式与人物形象类似《新刊全像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也是对玩虎轩版画风格的模仿。同年,建安联辉堂刊《新锲京本校正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也是上图下文版式,人物刻画疏简,但仍然模仿了玩虎轩版画的风格。万历三十六年(1608),建安詹恒忠刊《新刻开基翰林评选历朝捷闻录总要》,作单页整幅插图,从人物形象到室内环境刻画,都表现出对以《琵琶记》为代表的徽派版画的成功模仿。万历三十八年(1610),建安刊本《鼎镌精选增补滚调时兴玉谷调簧》,为单出戏曲选集,每出卷首冠单页整幅插图,其后每页图嵌入文中,插图风格也是典型的徽派版画特征。万历三十九年(1611),建安黄耀宇刊《新镌施会员汇纂士民捷用一雁横秋》,共四卷,每卷卷首冠单面整幅插图,绘刻工细,酷似玩虎轩版画。约略刊于同时期的《词林一枝》和《八能奏锦》,插图也多为单页整幅大图,刻印精美,逼近玩虎轩版画。
(二)对万历末期和天启、崇祯时期的版画创作的影响
万历四十年以后,以玩虎轩刊《琵琶记》为代表的徽州版画的影响力渐趋衰落,武林、苏州以及天启、崇祯时期的吴兴地区都出现了更细致精美具有文人山水画形式的新风格。特别是吴兴闵刻本彩色套印《西厢记》的推出,最终将晚明版画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至此,似乎宣告了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影响力的彻底衰败。其实从版画发展史的角度看去,这正是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以另一种形式对明代末期的版画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玩虎轩刊《琵琶记》为代表的徽州版画精细的绘刻传统继续影响着明末版画制作的方向。建安版画和金陵版画多由民间画工和刻工制作,粗犷朴素是其典型特点;以玩虎轩为代表的徽州版画的刊行,彻底改变了版画粗糙的面貌,开辟了版画精致优雅的新时代,自此之后,版画创作一直沿着精细的路线前进,到天启崇祯时期,由于画谱的大量刊行,更将以戏曲、小说插图为代表的通俗版画的创作推进到一个更加精细的地步。一向以粗犷简朴著称的建安版画,到了天启、崇祯间也出现了很多绘刻精美的佳作。如建阳萃庆堂刊于天启间的《洒洒篇》六卷所附插图,以及崇祯间建阳雄飞馆刊《英雄谱》版画(图9、10)。
图7 《琵琶记》第十九出《强就鸾凰》插图,图8 建安版日用类书《大备对宗》插图模仿了该图
图9 天启间建阳萃庆堂刊《洒洒篇》六卷所附插图,图10 崇祯间建阳雄飞馆刊《英雄谱》版画,受玩虎轩《琵琶记》为代表的徽派版画影响,都趋向于精致的风格
图11 明天启间吴兴刊《朱订琵琶记》插图,图12 明崇祯八年武林刊《鸳鸯绦》插图,和玩虎轩版画相比,二图人物更为优雅秀美
图13、14 《琵琶记》第七出《才俊登程》插图,玩虎轩本(图13)注重人物和环境表现,明末吴兴刊本(图14)则注重环境的刻画,山重水复,充满诗情画意
二是玩虎轩刊《琵琶记》版画优雅的人物形象继续影响着明末版画的人物形象创作。《琵琶记》所创立的秀美典雅的女性形象和文弱风流的书生形象,对明末的版画创作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为明末版画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重要借鉴。明末吴兴版画代表画家王文衡、武林版画代表画家陆武清所绘制的人物形象,都继承了玩虎轩版画秀美优雅的风格(图11、12)。
三是以玩虎轩刊《琵琶记》为代表的徽州版画注重环境表现,无论室内场景还是室外场景,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这一特点也为明末的版画创作所继承,武林、苏州、吴兴的版画创作,在环境刻画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画家王文衡创作的吴兴版画,人物和室内空间进一步缩小,将版画大量的空间用于室外环境的刻画,给人以千山万水、苍茫无际的感觉(图13、14)。
四、结语
玩虎轩刊《琵琶记》是晚明版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开启了晚明版画精致优雅的新风气,代表着徽州版画的典型风格,对同时期的版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金陵和建安地区都出现了很多模仿性的作品,改变了万历初期版画作品粗犷朴素的风貌,创造了新的审美趣味。到明末的天启、崇祯时期,随着苏州、武林和吴兴版画的崛起,版画领域又出现了新的面貌,注重场景和环境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溯其根源,仍然是玩虎轩《琵琶记》版画潜在影响的结果,或者说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超越。至于以玩虎轩为代表的晚明版画的文人化转向,有没有更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因素,则是需要另作探讨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