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
2019-03-12陈赟周焱璐
陈赟 周焱璐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134 — 03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为加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正确理解而开设的高校必修课,该课程自1951年提出开设设想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建设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特性,使其规范化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课程学科定位模糊,缺乏学科支撑
“形势与政策”课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已无争议,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下有六个二级学科,其他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均有对应的二级学科支撑,只有“形势与政策”课尚无学科归属。虽然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政课管理体系,由学校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一组织开课,但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归属仍旧没有明确。而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应当对应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对此不赞同,认为形势与政策的授课内容中包含的军事、外交等内容,已经超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有国际关系学涵盖的相关内容了。这些学者争议都表明形势与政策目前缺乏学科支撑,无学科支撑势必影响“形势与政策”课学科规范化建设。
(二)教学内容变化大,缺乏稳定性
“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就是其教学内容处于不断变化中,而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前提恰恰就是要求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顾名思义由“形势”和“政策”两部分构成,形势方面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政策则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教育部每学期都会围绕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制定教学大纲,下发到各高校。《意见》对教学内容作了要求,要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开设好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与政策四大类专题。从这四大类专题也可以看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该特性给课程规范化建设带来了挑战,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成为课程规范化建设中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三)学时与学分不匹配,缺乏可操作性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到2018年4月的《意见》中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严格落实学分,保证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其中,本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从2004年到2018年,“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不变,都是2个学分,而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学时与学分是相对应的的,一般1个学分相当于16-18学时,那么“形势与政策”课2个学分应当对应为32-36个学时,但实际上,无论是2004年的《通知》亦或是2018年的《意见》都远远超过了36学时,按照每学期最低8学时,本科四年制就是64学时,系32学时的一倍,学时与学分出现了严重不匹配,导致学校教学管理无法操作。对此,某些高校开始按照2学分对应36学时的教学管理方法“变通”排课,有些学期按照要求上满8学时,有些学期只有6学时,甚至到高年级就没有排课了,这些操作令教师、学生产生了对本门课程留下不规范、随性的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规范化建设。
(四)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佳
《通知》要求“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要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制。”“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都要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也可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意见》中要求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组织工作,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遴选骨干教师,实行特聘教授制度。可见,从2004年到2018年,对“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的要求在逐步提高,2004年是要求专兼结合,到了2018年已经要求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组织工作,而对于兼职教师,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要“优中选优”进行遴选,且要求是骨干教师,足见,师资队伍的规范化建设迫在眉睫。
实际上,在诸多高校中,专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比例鲜少,大部分高校该课程的师资力量大部分仍是由思政课教师为主,辅导员为辅构成,甚至少数高校出现辅导员为主、思政课教师为辅的组合,可无论是哪种组合,都没有达到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无论是兼职的思政课教师还是辅导员,因为本身有专职工作要完成,精力有限,再加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每学期都需要重新备课,这就导致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之所以专职教师的人数较少与之前分析的课程定位模糊、缺乏学科支撑有关,专业教师没有课程归属感及清晰的发展规划,加上学时与学分不匹配,从而加剧了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困难,人员流动性大。
(五)教学方法单调,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效性于一体的课程,其独特性就在于变化快、时效性强和信息量大,所以教材无法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固定下来,每学期都在变化,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难度相较于其他课程更大,其需要授课教师拥有较强的知识储备量,更需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因为该课程的独特性,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教师对授课内容没有吃透,很有可能出現教学内容混乱,导致课堂气氛凝重,严重影响学生的兴趣;第二种是采用视频和课堂讲授结合的方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量老师采用视频和课堂教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本来这种方式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慢慢地演变成了整堂课放视频,教师全程与学生无任何交流互动,导致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就是水课,放放视频就好了,这种授课方式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另外一种授课方式是请专家学者录制慕课,打破传统课程模式,学生不用到教室里上课,可以选在手机、电脑中观看慕课视频,自行选择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多高校已经施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学生是否真正完整学习了课程无从知晓,学习效果也无法真实反馈。虽然有学校设置了题目对学生进行考察,但对于学生如何作答也无从知晓,因此,该种教学模式应该与课堂讲授结合起来,而教师授课也应该打破传统,不再单一的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采用课堂讨论、学生演讲、小组辩论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
(六)考核方式单一,无法体现学习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有写论文和考查,但这两种考核方式都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论文写作的,很多学生的论文都大同小异,甚至出现一模一样的情况;而采用考试考核的,学生会将其作为一定时期的任务来完成,无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本门课程采用何种考核方式需要仔细研究。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二级学科体系建设,明确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是各个高校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这一基本定位已经确立,但是该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还有待明确,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特点,可以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或者增设形势与政策二级学科,课程有了学科归属,有利于专职教师找到归属感和前进方向,更加有利于加快本门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二)规范教学内容,建立“稳定+常新”体系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变动虽多,但其发展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的,在变动和发展的内容中有相对稳定的部分,这些相对稳定的部分就是课程规范化建设中的重点内容,需要予以加强。按传统的两部分组成法,“形势与政策”课由“形势”与“政策”两部分构成,这种构成法不利于规律总结,我们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分为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基本理论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基本经验等,这部分相对比较稳定,也是我们分析基本形势与热点问题这两部分的理论指导;基本形势主要包含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形势以及当今世界的主题、格局,大国关系及中国周边局势等,这些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下会有变化;而热点问题主要是聚焦当前时间段内发生的热点政治、社会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灵活性、变动性最强,但也是课堂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对热点问题的解读要结合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为学生及时解读。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部分构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规范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两部分作为补充,可以制定出相对规范的教学内容框架。
(三)严格学分学时分配,加强教学管理
虽然2018年《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不得少于8个学时,但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总学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规定,当下各高校对这门课的学时数制定的也不尽相同,从32学时到36学时不等,但无论是32学时还是36学时,都不符合对学生“全覆盖”教育的课程要求以及教学过程“不断线”的教学管理目标,因此,总学时数必须明确,且要与“全覆盖”、“不断线”的要求相契合。而学时与学分的不匹配问题也日益凸显,按照《意见》要求,每学期授课不低于8个学时,那么4年8个学期就要达到64学时,64学时按照教学管理规律对应的应该是4个学分,而现下只有2个学分。正因为学时学分不匹配,导致教学管理混乱,实际操作中排课、计算学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这门课的规范化建设。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现有《意见》的基础上,调整学时、学分,使两者符合教学管理规范,增强高校教学管理的可操作性,最终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严把教学质量关
课程规范化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学活动的规范化,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灵魂人物,对课程规范化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校中虽然按照要求均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但还无法达到“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更达不到“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组织工作,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遴选骨干教师,实行特聘教授制度。”当前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力军是承担其他思想政治课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这与课程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相违背,因此,这一阶段要着重培养“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并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及辅导员中择优选择一些骨干教师共同构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团队,构建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队伍,集体备课、积极组织培训,每年组织教学比赛,督促授课教师加强学习,严格把控教学质量。
(五)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吸引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课程需要,借助新媒体,创新教学方法,综合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课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中来。当前不少高校启用了慕课这种新形式的授课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应该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教学,线上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其专业领取录制慕课,线下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中回答学生对线上慕课的疑惑,另一方面讲授其他专题,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也更能体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六)健全考核机制,重视学习效果
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本门课的考核方式繁多,有写论文、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还有不考试,多种多样,但这些考核方式并不能完全达到开设本门课的目的,让学生自发的关心国家大事。既然考核方式并没有严格要求,那么我们可以结合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效果。比如,采用平时成绩与年度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去评定,而平时成绩包含上课发言、组织辩论等内容,年度考试可以采用开卷或者闭卷的方式都可以,只要是围绕本学年的授课内容就可以,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单纯采用一种考核方式未免太过绝对,不够公平。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只要将本门课程纳入学科体系、找到学术支撑、加强教学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健全考核机制,“形势与政策”课并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
〔参考文献〕
〔1〕王刚.“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问题与解决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
〔2〕彭月英,钟佩君.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学科支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