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继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2019-03-12安铁通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

【摘 要】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反差引发了对劳动价值论的重新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价值论是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该文对目前的相关研究做了简要梳理,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许多不足,分析了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落后于时代的主要原因,阐述了价值创造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争论的核心问题。并强调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当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等。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理论与现实;价值创造;深化研究

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所没有预见到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系统地考察了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前资本主义经济实践的经验,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160多年以后的今天,实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人们不得不思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一、理论与现实的反差

目前,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是在中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生的。马克思当年预言的社会主义应该走的是计划经济的道路,但是现实中,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市场经济的道路,这一点是马克思理论经典作家所没有预想到的。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强大的必然选择。国内的实践和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们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国内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而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它要求我们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是没有前途的。中国要强大,就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正是由于中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才引发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分配格局等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在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价值论是否能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呢?这是摆在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理论课题。有些人认为,《资本论》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背景的,因而不能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些人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只能指导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能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在《资本论》里没有市场经济的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价值论是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显然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的反差引发了对劳动价值论的重新思考。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当一种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实践的时候,我们不能责备实践,因为实践是客观的。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第一,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反差。马克思预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是单一公有制,现实中却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第二,经济体制方面的反差。马克思预言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要进行的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第三,分配制度的反差。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现实中我们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第四,预言资本主义即将灭亡。资本主义经过调整,出现了经济上的繁荣,其灭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出现即将灭亡的迹象。相反,社会主义却遭遇到了挫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许多人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第五,预言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爆发。事实上,是在贫穷落后的国家首先爆发的。这种在贫穷落后的国家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所预言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最起码,在生产力水平上有着很大的差距。制度可以超越,但是生产力却不能超越。马克思预言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上有着极大的差别。我们必须深入思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今天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不同的人不同的认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空前激烈。

二、研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自从科学劳动价值论诞生以来,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但是,目前我国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却和以往的争论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次争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在我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引发的。争论的焦点仍然是价值的创造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劳动价值争论取得了某些一致,但是在一些主要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取得一致的地方,都认为,应该发展和深化劳动价值,但是在怎样发展和深化勞动价值论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尤其是在价值的创造问题上分歧最大。如:在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上,大多数人认为:“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但是,钱伯海教授在《经济学家》1994年第2期上发表论文《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之我见》一文,又在该杂志1995年第3期上发表《劳动价值论与三次产业》断言,“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像这样的分歧很多,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总之,笔者认为,目前的研究,存在着如下不足:

第一,缺乏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背景来对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往往脱离了讨论的中心,颠倒了讨论问题的层次,许多讨论是过去讨论的重复。

尽管我国目前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新现象,这些问题主要是由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所引发的,而这一点是马克思经典理论作家所没有想到的,因此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就应该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背景。

第二,对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适用性问题缺乏论证。价值范畴是劳动价值论最基本的范畴,对价值范畴的适用性问题进行论证是对价值创造问题论证的前提,如果,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就没有必要继续进行价值创造问题研究的必要。实质上,对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合理性的论证对于论证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问题至关重要。

第三,在研究中没有充分重视马克思对价值最深层次的定义,即:“价值是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往往只是从构成价值的物质内容出发来研究价值的创造问题,而没有从价值的内在规定性出发来研究。

第四,对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缺乏判断的统一尺度。

三、继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对价值创造问题的回答是对现实若干经济理论问题回答的关键。目前摆在劳动价值论者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有:价值的源泉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范畴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范畴有什么区别;创造价值的劳动有什么样的特点;新科技是否创造价值;科学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管理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地给出理论上的回答,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实质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价值创造问题的回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于价值创造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是否坚持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有人提出如下观点: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特别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的观点;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到好像是回到了19世纪上半叶萨伊的观点上来。面对这种形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对价值创造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价值创造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争论的核心问题。价值创造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问题,不可回避。对价值创造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学派。效用价值论者认为价值的源泉是效用,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三要素价值论者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土地、资本。因此,不管是坚持劳动价值论还是否定劳动价值论,首先必须对价值创造问题进行回答。

因此,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续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J].党史纵横, 2018(5).

[2] 汤在新.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J].经济学家,2003(2).

[3] 钱伯海.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之我见[J].经济学家,1994(2).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孙宗伟.效用价值论,还是劳动价值论?——评经济思想史上关于价值源泉的争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季刊),2016(3).

【作者簡介】

安铁通(1974—)男,汉族,陕西周至人,任职于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
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创造价值中的作用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现金流量管理模式探讨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浅谈价值创造视域下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问题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