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研究

2019-03-11陈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新媒体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我们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艺术公共教育课程受到了重视,并与新媒体结合在一起,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结合山东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情况,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课程改革

一、绪论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当前最时兴的信息传播交流方式,新媒体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工作、生活、学习中,尤其是对乐于追逐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更为更为深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自由思考、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着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其一传统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薄弱;其二新媒体对教育的冲击巨大,对学生的思想、学习以及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如何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特点、功能,实现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当前通识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教育形式中的新媒体形式,对当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进行探讨。

国内针对新媒体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李光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从航美传媒美国上市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三篇文章,标志着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涌现出一大批新媒体研究的知名专家,如陈永东、熊澄宇、匡文波、赵子忠、钟瑛等。在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研究上,也有很多成果,如《论新媒體时代艺术教育的策略创新》、《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趋势研究》、《网络虚拟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以公共艺术教育为例》等;国外针对新媒体的研究更为广泛,如《新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新媒体导论》、《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等,总体上成果十分丰富,对国内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概述

(一)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面临着以下几个困境:其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不高体制不顺畅、机构不健全,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其二,艺术活动背离“普及”的初衷,深陷应试教育的窠臼;其三,美育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因此造成因人而异,质量不高,杂乱无章的问题。要想走出这个困境,就需要对其地位进行充分的认识,将其与艺术专业教育结合。

(二)新媒体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在新媒体的应用形式上,微博、微信、应用客户端APP等是当前最主流的应用方式。其中客户端APP的应用率较高,但是其更新较复杂,因此更新速度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可以实时更新,随时利用其内容进行学习,十分方便。在应用范围上,新媒体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舞台美术类、灯光摄影类、音乐奖赏、影视戏剧、摄影、设计等方面。新媒体影响的不仅仅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方面,更重要的是提供和传播内容的有效性。其应该用价值主要体现在:节约教学以及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时空限制,节省硬件建设的经济成本;减轻教师负担,优化学习内容;精准的分析数据,构建有效内容的定向输出。

(三)新媒体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纸质书包、教学媒体等进行文字、图画传播,而且将会受到授课时间、场所、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存在单项信息传递、过程体验匮乏、门类相对封闭等缺陷,因此面临着瓶颈。而新媒体具有广泛性、交互性、动态性、非线性、多元性、效益性等优势。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对多媒体具有迫切的需求,这是由时代发展形势、教学思维变革、新技术对学生的吸引力决定的,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学中应用新媒体,可以创造出富有意趣的新媒体艺术。

三、山东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落后

当前,很多高校教育方法落后问题十分突出。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深刻理解艺术的真谛,因而无法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抓住重点,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同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资源较为缺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但是很多高校同时存在严重缺乏教学资源的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因而限制了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另外,高校设置的艺术课程课时安排随意,课程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范围狭窄,因此对学生追求公共艺术是一种限制。

(三)考评体系不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并未就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情况设立相对应的公共艺术课程监管机构,因此无法对教学工作的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管。很多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规范、合理的对艺术课程的师资结构进行调整,而且缺乏专业化器材和实践场所,因而使其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四、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山东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

(一)思想层面

作为公共艺术教育,尤其需要重视其内容引导方面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前沿艺术动向以及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社会方向的议题,使学生可以参考这些内容进行课程学习,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议题的辨识中,形成高雅的艺术品味以及审美意识,进而自觉的抵制恶俗、浅薄的文化垃圾,在学生的学习和创作中渗透“艺术求美,人文求善”的思想,通过美育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机制构建

新媒体是合作学习的知识共享工具,可以实现分布式学习。在新媒体环境下,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可以选择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方式十分多,因此应当将媒介素养视为现代人教育内容,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使其通过接受艺术教育,可以正确的利用媒介获得自己需要的艺术信息,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提高媒介素养。

(三)技术层面

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学生感知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的途径的丰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促使音乐、绘画、插花、陶艺、艺术鉴赏等内容教学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如一款名为“一起玩陶艺”的APP应用,作者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制作陶瓷,根据自己意愿设计造型、纹饰、颜色等,完成后可以入窑烧制,然后可以在社群中出售,获得虚拟金币,然后在进行新的创作。这种APP可以使学生获得实践的快感,增长知识,拓宽眼界。

五、基于新媒体环境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展望

新媒体除了继承传统媒体的特征外,具备很多传统媒体没有的新功能,这些新功能可以很好的与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结合,将会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可以预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其一,突破时空限制。学生的学习将会不再限于学校,可以发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生可能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课时进行学习,而是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其二,师生关系变化。教师将彻底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协同者,其主要作用在在于为学生筛选、构建以及整合需要学习的知识,学生将会获得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以内在的学习兴趣为驱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其三,个性化教育。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张睿.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信平台的建设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亚太教育,2016(15):198-198.

[2]宁家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作者简介

陈新(1987—),女,籍贯:山东滕州,博士,临沂大学,研究方向:韩国文学与韩国语教育。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新媒体
2010—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