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摄影的艺术性与大众性

2019-03-11叶丁莹

艺术评鉴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术性大众

叶丁莹

摘要:摄影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小部分群体,在进行创作时,受限和被影响于诸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大众。大众的审美水平、审美倾向和接受度都于艺术家的创作主题、创作方向、取材等各方面影响深远。作为摄影艺术家,是要迎合、取悦大众,还是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不用考虑外界眼光呢?由此疑问引申出一系列相关探讨。

关键词:大众   取悦与迎合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180-03

人的眼睛类似光圈f2.1至f8.3,透视是50mm,角度接近16mm超广角,说明人眼是有限制的,就像欣赏摄影作品的公众群体,本身在观看上是有各种各样的局限的。摄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本质上不用迎合任何人,但在诸多条件前,这个问题被投放到许多先决因素下,变得让人疑惑起来。在艺术平民化、大众化的今天,关注各种艺术展览的人群不再仅仅限于艺术圈,而是涵盖了各个领域,艺术达到了非常大众化的程度。艺术原本作为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个人化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但是在如今社会下却与公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影响,这之中存在的矛盾就涉及到了“关于摄影是否要取悦公众”这个问题。

一、摄影与大众的关系

摄影在其早期就被大众认为是一门技艺而不被承认是一个艺术门类,它是资本主义科技发展下的产物,当时作为一种还未普及的技艺,普通人想要得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容易。以前家庭相簿流行的时代是这样的:“存放在相簿里的人物穿着可笑:打扮成阿尔卑斯山民提洛尔人的模样站在绘满针叶林幕布前,吆喝着山歌,抖动着呢帽;要不然就是打扮成水手,倚着亮晶晶的柱杆站着,一腿伸直,一腿稍屈,好像非做这种姿势不可……为了满足“艺术性”的渴望又添了其他道具……”。在摄影术刚开始流行的时代,同时也是绘画艺术被大众所崇拜的时代,模仿名画的摄影从某个方面来说就是在对大众投其所好。摄影满足了大众对获得一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肖像照的心理诉求,人们乐于为其买单,在这里,摄影师和被摄者的关系属于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在雇佣关系之下,摄影师对客户的取悦和迎合是必然的。

谈及艺术创作是否需要“取悦公众”,无疑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关乎摄影师是否能取得名气、地位和财富。对艺术家来说,在创作时是带着这样的顾虑来创作还是能够完全摒弃外界的干扰来做完全个人化的作品呢?在如今艺术大众化、普及化的时代,人人都有机会进入美术馆、展览欣赏艺术,夏尔勒?波德萊尔在《1859年的沙龙——现代公众与摄影术》一文中提到:“在人们应该只注意‘美而对其他视而不见时,我们的公众却只注意到了‘真。这些观众不是艺术家,不是天生的艺术家,也许是哲学家、道德家、工程师,或是谈论具有某种教益的秘闻轶事的鉴赏家。……他们凭感情,或者说,他们凭判断,在不同的层次分析作品。其他更为幸运的人们则立即凭感情欣赏作品,同时,综合理解作品。……现在,我们的公众根本就不能体验到憧憬和惊异的喜悦——灵魂芜劣的标记,他们希望通过与艺术毫不相干的途径感受奇迹,于是,顺从的艺术家就顶礼膜拜起这样的鉴赏水平来了;他们不择手段,力求使公众感动、震惊、目瞪口呆,……”是的,人人都可以接触艺术、评价艺术、甚至诋毁艺术。

二、影响摄影创作的各方因素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艺术从原先的贵族教育逐渐演变成普及化的、大众化的教育,艺术渗透在我们身边各个方面。各地美术馆、博物馆等的数量与日俱增,普通大众随时可以进入美术馆和博物馆接触艺术、感受艺术,亦或是进入专业的艺术院校进行系统的艺术教育。当今社会大众从对生存的需求演变为对精神内涵和生活品质的追求,艺术普及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

20世纪60年代后期,纪实摄影进入了美术馆,在那里被奉为一种现代主义艺术。很多照片原本完全并不是为了成为艺术,而是为了艺术市场而被重新挖掘出来,寻求一种形式主义的认可,可以当作艺术作品来出售。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决定简历独立的摄影部这类举措的感召之下,纪实摄影作品开始服务于“鉴赏”的传统观念,结果,纪实摄影丧失了其原本在美术馆和画廊背景之外所具有的那种必不可少的社会功能。艺术性与教化性是展示于美术馆中的摄影作品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而作为商品的摄影作品又是带有截然不同的属性了。

自古以来,艺术作品就因其具备观赏性、装饰性、身份象征性和传世资本价值的特点,备受资产阶级、贵族阶级和官僚阶级的青睐。当大众所拥有的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又达到一定程度的文化修养,那么购买艺术品来作为家庭装饰或者作为收藏就会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当摄影作品作为普通家庭悬挂装饰或收藏,购买者一般情况下会把视觉美感作为占比很大的收藏因素,甚至有时超越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追求视觉愉悦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生理上的本能是人类不能回避的,所以大众大多数会舍弃艺术价值高但是视觉上较为“丑陋”的摄影作品,而是选择让他们视觉产生愉悦的、欣赏性比较强的摄影作品。此时的作品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它附加的装饰性而不是艺术性了。

自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传播途径的实效性与便捷性给照片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实时的分享、社交平台的传播、完全公开的平台……这些都是这个科技时代带给我们的在文化传播领域的神奇之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完全公开透明的展示与大众的注视给照片分享者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但同时他们又会因大众的眼光、审美、评论和反馈而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从而调整或是改变艺术家本身的创作思路与出发点来迎合大众。社会经济越来越繁荣,商业领域对照片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在商业化的今天,摄影渗透在商业的各个领域中,而且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商业摄影已经有很专业的分门别类,比如汽车摄影、人物摄影、时尚摄影、产品摄影、建筑摄影等。商业摄影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受大众的尊重,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然而如今来看整个摄影史,商业摄影是其中的中坚力量。无论在哪个领域,利益无疑是一项技术发展与完善最直接的推动力量。而商业摄影作为一种委托摄影,迎合大众、取悦大众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很显然大多情况下商业摄影的艺术性是不高的,这是商业手段惯有的结果。

作为一个摄影师,无论是专攻艺术摄影还是商业摄影,大部分人都是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以证明自己作品的价值和艺术家本人的个人价值。假设上述社会认可实现了,随之而来的一定伴随着地位、名气、金钱、商机……而当一位摄影师是通过专业的推手团队来包装、打造出来的成功者,这样的艺术家面向社会,显然是针对大众需求和大众审美取向,他们具有市场性,所以他们的作品是具有目的性的,为了迎合艺术市场、迎合尽可能多的大众,来获得名和利。所以说,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人们往往被太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想要完全抛开远离这些因素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当今的艺术语境下,当作品具备了大众性的时候,必然丢失了很多艺术性。大众和艺术家这两个群体可以说是具有比较独立的两种审美评判标准的群体,从本质上来说艺术家应追求艺术性,而大众则因其领域的不同而审美具备大众性,想要两手抓并不现实。摄影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技术,还是一门可以主观表达的艺术。艺术家们通过对光影的描绘、对拍摄对象和主题的选择和对瞬间的捕捉等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的艺术语言。摄影是否能被定义为一门艺术取决于摄影者是否把它当成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语言。对观者来说,若你能从摄影中感受到令你感动的,心跳的,触动的元素,那么它就是艺术了。作为拍摄者,无疑想让自己的作品可以触动人心,引起观者的共鸣,这之间的关系在所有艺术门类中都是成立的。在这个层面上,如何触到观者心中的那个“点”,也是艺术家会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艺术的摄影不能一味的迎合大众的审美和口味,失去自我,艺术家需要憧憬,不能失去判断和感受创造中优雅无形的天赋,否则摄影将完全沦为艺术以外的一个类目,像印刷术一样只是一项工艺。

参考文献:

[1][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M].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比利时]希尔达·凡·吉尔德,[荷兰]海伦·维斯特杰斯特.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M].毛卫东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艺术性大众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一汽-大众上半年销量87.41万辆,上汽大众销量58.76万辆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大众科技
二十年星期推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