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甘孜踢踏舞现状及发展状况

2019-03-08布姆德西

西部论丛 2019年5期
关键词:踢踏舞现状发展

摘 要:本文以甘孜踢踏舞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的方式,从甘孜踢踏舞现状及传承发展方面着手,浅析甘孜踢踏舞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踢踏舞 现状 发展

一、甘孜踢踏舞的发展历史

(一)“扎谐”

关于甘孜踢踏舞的历史起源,据文献记载,最普遍的是源于“堆谐”之说。根据苯教法王扎西敦珠的《笨教源缘明境》中记载,踢踏舞与藏戏大约在公元八世纪至九世纪传入甘孜;《甘孜县志》中也有记载,甘孜踢踏400多年前由甘孜本地进藏学经僧人和朝佛者从西藏学会后,有他们传入甘孜。

甘孜踢踏,源于西藏“堆谐”。“堆”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萨迦以及阿里一带,“堆谐”则泛指“堆”地区的一种舞蹈。是由甘孜寺和大金寺的僧侣从西藏日喀则取经或求学时带回的僧侣舞蹈,即“扎谐”。由寺庙在每年秋季进行表演,其主要内容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上师、父母和祈求吉祥等。“扎谐”以脚上踏步动作多,手臂前后摆动,动作简单为主要特点。

(二)过渡期

民国初,经泽尼寺派人到日喀则请来艺人白巴多吉传艺,成为寺庙僧侣们娱乐与表演的舞蹈——扎谐。它从手腕摆动到踏步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表演者均为僧侣,一般在每年秋季进行表演。此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由于比较特殊的历史原因,僧侣们还俗下乡,“扎谐”的生存基地遭到破坏以致无人表演“扎谐”。对此,文革前跳“扎谐”的甘孜寺大师昂翁达吉等老者不忍“扎谐”就此失传,于是他们把“扎谐”教给当地的在家男女,主要以青年为主。“扎谐”流入民间,其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其名称也换做甘孜踢踏。

(三)现在的甘孜踢踏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继承和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音响,大大发展了“甘孜踢踏”的舞姿和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在此基础上在身态和手型上也注入了本地特有的弦子、锅庄等新的血液,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与“扎谐”不同,现在的甘孜踢踏无时间和性别的限制,同时丰富了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动作复杂化。出现了男子踢踏、女子踢踏、男女混合踢踏、少儿踢踏等。

2006年,甘孜踢踏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使之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它被搬到了娱乐、大型演出、民间歌舞比赛等各种场合,成为代表甘孜县的“传统民间舞”之一。

(四)发展前景

未来,据时代的步伐和人们的需求。甘孜踢踏舞会在表现新内容中产生,借助“扎谐”脚步动作为基础,吸收藏区其他歌舞的长处,充分利用已有的扎念等乐器,使甘孜踢踏作为康北地区别具一格的舞蹈流派之一。

同时,二十一世纪是注重健康的时代,甘孜踢踏也会加强其健身功能,使健身娱乐艺术集于一体的特色甘孜县踢踏舞。当然,因专业和艺术追求等缘故,踢踏也会出现难度各异的表演形式,比如由专业舞者表演的专业踢踏、具有健身功能的健身踢踏以及娱乐踢踏等。充分展示了甘孜儿女热情洋溢的情怀和奋发向上的气质。甘孜踢踏是甘孜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而每一个甘孜人也默默地继承着它,并将这一传统合理地搬上现代舞台,把民族的东西装入更多现代人的心里,使民族的艺术真正成为世界的艺术。

二、甘孜踢踏舞的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人物访谈等方法获得资料信息,从甘孜踢踏舞的内容、服饰、动作、种类、风格等五个方面详述甘孜踢踏舞的现状,对甘孜踢踏舞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艺人Bg[1]介绍,甘孜踢踏舞的主要内容除了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上师、父母和祈求吉祥外,歌颂美好生活、爱情、生命,及以踢踏本身发展的历史为内容等。比如赞美生命、歌颂热情、表达对青春的热爱之情的代表作有《青春踢踏》;歌颂美好生活的代表作有《雪域春歌》等。

服饰方面主要讲关于舞台表演时的服饰,不包含娱乐时的穿着。总体而言,服饰方面没有特定的规定,可根据观众的需求、表演者的条件、审美要求等进行选择。大体有三种,纯藏式(从头到脚着藏式服饰)、半藏式(只上半身穿藏装)、全汉式(不穿藏式服饰)。观众对三种服饰的喜爱程度根据问卷调查统计显示:

它的主要动作是于脚掌与脚跟的交替踏地、搓地。同时,上肢配合动作舒展大方。其最大的特色是丰富的踏点节奏,也是它特有的动作规律,而这一以脚步为主的动作规律,又都与膝部的“屈”和“颤”密切相关,正因为有膝关节运动而连接舞步的因素,使得脚部的踏点动作韵味无穷。整体效果欢快豪爽、节奏鲜明,踏点缓急有韵,干净利落。

种类分为有伴奏踢踏、无伴奏踢踏、有声踢踏、無声踢踏,从“扎谐”(僧侣的舞蹈形式)逐步转变成民间的成人踢踏,进而出现了少儿踢踏、女子踢踏。在县境内非常普及,无论是春节、藏历年,还是平时集会庆典,只要有歌舞表演的地方就有甘孜踢踏的表演。曾有人这样评价:“倘若爱尔兰踢踏、西藏踢踏踏出了风格,那么甘孜的踢踏就舞出了它的风采”。

关于他的风格,甘孜踢踏由于保留了民间舞蹈传统而自成一派,其舞步充满了跳跃性,活泼而欢快,音乐也多运用传统的藏族民间音乐,其形式不拘一格,是一种非常自由的舞蹈形式。除此之外,与其他一些以脚步打击节奏的舞蹈相比,甘孜踢踏更注重脚步打点的复杂技巧与节奏,有力而简洁,成为代表甘孜县的“传统民间舞”。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专业人士相对缺乏

这里的专业人士是指从事甘孜踢踏舞方面实际教学和理论研究的专业舞蹈学家。据实地访谈得知,甘孜县几乎没有一个专业的舞蹈学家,被称作老师的只是因跳的好,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也没有理论方面的知识。这一问题导致甘孜踢踏在理论研究和本身发展方面严重不足,现在网上或一些书上即使有一点关于甘孜踢踏方面的论文或文章,也只是些片面的、零散的、简短的非专业人士所写的,并无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对它自身发展而言,专业舞蹈学家的缺乏,导致没有一套系统地专业习舞体系,大部分都是由跳的好的教,实际没有舞蹈功底。这对一个舞而言,不专业性可导致它本身发展难。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专业人士的缺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本地没有专业的舞蹈学校,县上只有甘孜县旅游文化局的政府部门和县二完小学的雪莲花少儿艺术团,县旅游文化局从事政府文娱活动,二完小学课余培养学生兴趣,所以两者专业性有待提高;二是在观念上对这一职业的不重视。考虑到本地经济条件,最有效的措施是借助当地政府的力量,设置外部條件即舞蹈学校和器材等;也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靠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把人们的视野打开。因为很多人觉得学舞蹈没有多大的前途,且不稳定,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开拓视野,引起大家的重视,让更多的人去从事这方面的事,培养更多的专业舞蹈学家,弥补这一漏洞。

(二)整体效果上“失衡”

所谓的舞蹈是由内容、服装、音乐、动作等很多部分所构成,是由这些部分结合呈现出的整体效果。如果其中一个部分有问题可影响整体效果的美。对甘孜县踢踏舞蹈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二是动作上。

内容方面过度强化赞颂爱情,使原有歌颂父母、祈求吉祥等的意义减弱,导致内容较为单一、意境相对淡薄,使观众(当地人们)欣赏度下降甚至失去其共鸣。动作方面主要是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使踢踏舞失去了原有动作,如女子甩裙摆及男子穿过女子胯下动作,从民俗习惯角度出发,女子甩裙摆有诅咒谩骂对方之意,也是极不吉利的。这些动作对本土观赏者而言,难以接受。踢踏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它的生存离不开甘孜这片土地,更离不开这里的人们,如果它的美无法达到观众的要求或引起观众的反感,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是甘孜的民俗风情哺育了甘孜踢踏,如果离开这些特有的民族特色,那么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踢踏的整体效果出现“失衡”一边倒的问题,使踢踏的艺术性和审美性遭到破坏。

对此,问题的根源是由编舞者不熟悉不了解藏民族风俗以及新生跳舞的人们忽视基本风俗礼仪的缘故。因此,首先要加强内在培养,即多学习了解踢踏的文化和精神意义。使踢踏在内容、动作上符合民俗人情,赋予精神内涵,让甘孜踢踏在甘孜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程鹏.浅谈藏族堆谐艺术[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6

[2] 刘炳科.三代舞者跳出甘孜风情 ——甘孜踢踏[N]. 甘孜日报.2011:03-16

[3] 甘孜县志委员组编.甘孜县志[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4] 罗敏周翔飞.川西康巴歌舞“甘孜踢踏”渊源探究[J].民族论坛 2007:9-15

[5] 周翔飞.康巴地区民间舞调查[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15

[6] 田联韬. 西藏堆谐在四川康区的传播与演变[J].西藏艺术研究 2012:07-15

[7] 甘孜州文化局集成办公室编.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戏志[M]. 出版社不详.日期不详

作者简介:布姆德西(1992.9—),女,藏族,中央民族大学,藏学(宗教文化),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踢踏舞现状发展
区域发展篇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图说共享发展
小雨滴
关于高校踢踏舞发展文献综述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