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保护
2019-03-08徐丹
摘 要:民歌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加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畲族民歌为例系统的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保护路径,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保护力度,使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 传统民歌 畲族
畲族民歌在2006年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足以可见畲族民歌的重要性。与其他民族不同,畲族有由于没有文字,其祖先的传说和彝族的迁徙路线和战争灾难都保存在彝族民歌中,因此通过民歌,我们了解到了畲族人民艺术形式,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畲族歌唱艺术的魅力,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畲族民歌的保护力度。
1.畲族民歌的传承危机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同化现象的日益突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传统文化不会被边缘化,避免弱势民族的传统文化被消亡,笔者认为应当引起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以畲族为例,现如今畲族村寨的大街小巷穿梭的畲族人民几乎全部身着现代服饰,甚至一些年轻的畲族族人不会说畲语,更不要说会碰歌的民间歌手了。珍贵的畲族山歌歌本被村民当做废纸换钱,加剧了畲族山歌这种文化遗失的严重性。具体来说,畲族民歌在传承方面出现的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语言传承断裂因素的影响,畲族民歌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众所周知,语言与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民族的标志。畲族语言是畲族人民历经几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而来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族人民逐步与汉人杂居,但在这个过程当中,畲族的语言主体并没有流失,而是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物质文化传承,也包括非物质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传承的,由此可见,畲族的民歌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想要实现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发扬畲族语言。而在社会融合和经济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畲族语言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也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彝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其次,师承礼仪出现断裂。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畲族民歌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主要原因在于畲族民歌的流传方式是通过拜师学艺口口相传这一方式实现的。然而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畲族的年轻一代对外来文化存在着盲目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畲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衰退。现如今畲族民歌的原始音调和旋律已经难以打动年轻一代了,年轻人更喜欢现代流行音乐。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畲族民歌师承礼仪的断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畲族民歌传承后继无人的现状。最后民歌演唱的环境遭到了破坏。畲族人在演唱山歌时,往往随性而发。在过去的几十年前,我们经常在田间、在山野看到畲族人民相聚欢歌的场景。现如今这种歌唱活动越来越少,甚至是悄无声息,田间地头已经很少能够听见歌声了。不仅如此,在汉族文化和现代生活逐步发展的今天,畲族的一些传统习俗也发生了蜕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畲族山歌的传承。
2.畲族民歌的保护
现如今畲族民歌的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强大的冲击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广大畬族民歌传承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说,保护彝族民歌,应保护传承主体,保护遗产形态以及保护文化生态环境这三入手:
(1)实现传承主体的全面保护。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想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保护“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之所在。广大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也是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实现畲族民歌传承主体的保护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传播者的保护,二是对承继者的保护。在畲族民歌的传承过程中传播者的传授非常重要,但承继者对畲族民歌的接受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民间口传心授继承模式的重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地抢救和保护老艺术家心中的民歌,避免传承断裂,实现民歌的全面保护。
(2)全面保护民歌的传承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畲族民歌,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的形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畲族民歌的传承,形态大致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畲族语言在畲族民歌传承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一个民族的母语是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基础条件,畲族语言则是畲族民歌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想要保护好民歌,就必须保护好语言。其次要着重保护畲族民歌传承的音乐旋律。我们在继承畲族民歌时,应当实现畲族民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更要保护传统畲族民歌旋律形态上的基本特征,不应失掉畲族民歌最基本的本色。最后还应当深入了解民歌所产生的音乐文化背景。畲族民歌的出现与畲族的历史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是畲族的图腾和历史传说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造就了现如今的畲族民歌,因此要对畲族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以此来推动畲族民歌的发展。
(3)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包括文化生存和发展环境,是许多条件的总和,如自然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众所周知,畲族大多居住在南方的丘陵地带,因此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畲族民歌的产生。受地域形态的影响,畲族民歌具有含蓄和压抑的特征,这是畲族人民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畲族民歌存在于畲族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及地理语境当中,因此要实现畲族民歌的保护,就必须保护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宾丽燕. 都安布努瑶传统民歌审美特质研究[D].广西大学,2018.
[2] 子志月. 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 李柳.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民歌的保护与传承[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 胡小满.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9):44-47.
作者简介:徐丹,女,(1981.5.17 )汉族,万博科技职业学院,本科,四级演员,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SK2016SD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