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
2017-10-14邱长棋
邱长棋
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共有70多万人口,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五省的丘陵山区,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山地农耕民族。浙西南一带是畲族人口的重要聚居地。改革开放后,畲族民间民俗文化有弱化的趋势,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畲族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严重退化,有的已经频临灭迹,对其的保护和开发,也是刻不容缓,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如何保护和开发畲族民间民俗文化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现状
据《史册》及畲族宗谱记载,南宋淳右年间(1241-1251)逐渐往闽东、浙南地一带迁徙(即:云和、景宁等地),后再散迁泰顺、平阳、遂昌、松阳、龙游、兰溪等地。因此,云和、景宁是畲族迁徙史上一个古道驿站和枢纽性的聚散中心,故有“处州小凤凰山”之称。目前,云和县有畲族行政村(寨)26个,畲族人口9775人,占云和总人口的8.79﹪。畲族在漫长迁徙历史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独特的“三礼二文化”即畲族婚礼、行礼、葬礼、图腾服饰文化、歌舞文化。
(一)畲族婚礼
畲族婚礼淳朴而丰富多彩,隆重而又独特。有“拦路对歌”、“借锅”、“捡田螺”、“吃姐妹饭”、“溜筷子”、“出嫁踩饰”、“行嫁”、“拜别祖宗”、“盘歌猜种”等一整套的风俗礼仪。在云和雾溪坪垟岗保存的较为完整。畲族姑娘出嫁,还得按照传统风俗礼仪进行,值得研究保护和开发。
(二)畲族行礼
畲族行礼是畲族独特的宗教活动。据《学师传师》记载:凡畲族家族经济较好的男子年满十六周岁就可以学师,学过师的人方能传代、没有学过师的人不能传代,俗称“白身”。学师未传代者俗称“断头师”。学过师的人要取上法名(死后作公德必须用上法名),学师者认传师者为师父,并为师父当孝子。学过师的人死后一定要做功德,多者三天三夜、少者一天两夜。没有学过师的人,死后可做可不做,若做也只能一天一夜。
(三)畲族葬礼
畲族葬礼以歌代哭,也是畲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哭歌歌词与一般民歌一样,七字一句,四句一首,曲调低沉悲哀,真嗓平音,各地基本相同,内容大多是对死者的还念,也有对孝子孝孙的赞扬或对不小子孙的斥责。哀歌多数随编随唱,自编自唱,也有些是对唱,对歌有些是对死者生前不孝的辩论,(在道场不会哭歌的人会被人以歌责骂,所以畲族男女青年非学歌不可)其内容广泛。
(四)畲族图腾
畲族图腾产生于唐朝初,畲族将祖先深化傳说绘制成龙头、狮鼻、麟身、马蹄的麟豹和百鸟之王凤凰做自己民族标示,并绘制《祖图》、配有祖杖、祖担、族谱等作为宗教信仰传世之宝,还有《祖画》壁画、雕刻、泥塑等民间艺术构成丰富的图腾文化。现在麟豹和凤凰图腾标识及《祖图》、《祖画》等图腾,在云和县坪垟岗畲寨尚存部分仿制品外,其他大部分畲族村已失传。畲族图腾文化是畲族民间艺术一大瑰宝,有极高的文化文书价值、有待于挖掘、整理和抢救开发。
(五)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的是凤凰装,这与畲族图腾文化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畲族服饰有花边裤、花边衫、围裙、彩带、花鞋和头饰,而最具有特色的是畲族头饰。畲族头饰共五种类型:凤尾式、凤身式、凤头式、雄冠式和雌冠式,这也是畲族服饰“凤凰装”的集中体现。
畲族彩带畲族妇女装饰品,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彩带有棉质和丝质良种,其色泽鲜艳华丽,样式繁多,是畲族民间一大“绝活”,也是畲族民间的一大艺术资源。
(六)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艺术是畲族文化的“明珠”。畲族人民常以歌为乐,以歌代言,一个叙事,以歌抒情。一首歌能独立成为一个整体内容的歌叫短歌,要几首以至上百首为一整体内容的歌叫联歌。民间有大量的民歌手抄本,多用汉字记畲语,其中:“掌”(住)、“何”(有)等,以畲语带音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但流失非常严重,亟待抢救和保护。
(七)畲族舞蹈
畲族舞蹈是畲族艺术之母,原始畲族舞蹈主要孕藏在祭祀活动之中,祖先神话故事和《学师传师》及治丧中的《做功德》几个了畲族舞蹈精华。《学师传师》可以说是畲族民间流传了700多年的大型歌舞剧。持续三昼夜,在唱、唸、咏、讲中往往离不开舞,舞时必定有歌,歌时亦起舞。歌舞以铃刀、龙角、扁鼓、铃钟等道具的吹、摇、碰击声中烘托气氛,舞者刚健有力、粗犷而朴实。
二、畲族民间民俗文化当前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畲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消远,原有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式逐渐消退,畲族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大多是植根于传统刀耕火种,是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的产儿。培育畲族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土壤”的退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精神价值,这是许多畲族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被逐渐“退化”与“矮化”甚至“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带来的冲击
科技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畲族刀耕火种,游耕民族架构下许多原有的畲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快瓦解、涣散甚至泯灭。一些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往往来不及清查就被外来文化的浪潮所席卷而去。不少曾经影响过一代又一代畲族人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艺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思想观念被逐渐淡化。
(三)城镇化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带来的冲击
畬族自称“山哈”是一个典型的山上民族,山多地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改革开放后畲族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大量畲族人口进城打工经商,有的成为市民,他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畲族青年文化骨干的外出,畲族族群分散,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传统民俗文化的日渐流失和难以传承的重要原因。
(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带来的制约
经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融合,使得原本处于弱势的畲族传统民俗文化在外來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切割、肢解直至没落;另一方面,畲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目前畲族村“寨”就处于这样的双重困境当中。
三、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开发措施
畲族民间民俗文化极具特色丰富珍贵,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图腾、服饰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围绕畲族“三礼二文化” 体系,挖掘、收集、整理、抢救、保护和开发畲族民间民俗文化,我认为采取以下措施:
(一)优化整合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把畲族优秀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有效优化整合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畲族文化品牌,把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强化畲族特色村(山寨)体建设
以畲族特色村(山寨)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把畲族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融入畲族特色村(山寨)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一些频临即灭绝的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重新换发生机。
(三)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特别是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保护和开发工作列入到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精心组织,科学制订保护和开发规划和工作计划,要把工作落实到保护和开发的每个环节,专人负责,专项管理,既要立足于现状,又要着眼于长远,要根据实际和长远保护和开发需要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为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畲族民间艺术人才保护和培养
目前我县各个畲族村(寨)还有为数不多,而且年逾古稀的民间艺人,开设畲族民间歌舞传习班,聘请畲族民间老艺人进行辅导培训,作为培训民间艺术人才,普及山歌、民间舞蹈艺术的基地。开设畲族服饰工艺美术传习班,保护开发畲族图腾服饰文化,创建畲族服饰、工艺美术展览室。
(五)抓好畲族民间民俗文化研究
加强对畲族民俗文化、民歌、诗歌、故事、音乐、传说等普查和研究工作,收集整理和研究,并整理出版《云和畲族民俗文化大全》、《云和歌谣集》、《云和畲族故事集》、《云和畲族谚语集》等系列民俗文化书籍。组织民族音乐、舞蹈专业人士开展畲族音樂采集研究工作。
总之,畲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坚巨工作和任务,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