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的浙菜名称的英译

2019-03-08王媛董银燕

戏剧之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主料目的论菜肴

王媛 董银燕

【摘 要】浙江菜,简称浙菜,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随着浙江对外贸易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浙菜名称的翻译对于宣传浙江本地饮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浅析浙菜名称英译的现状和翻译策略。

【关键字】浙江菜;翻译;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232-02

作为G20峰会以及2022年亚运会的举办省,浙江愈发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渐加深,与浙江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浙菜也越来越得到关注。浙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主要由杭州、宁波、温州以及绍兴四个地方的特色菜肴组成。准确形象地把浙菜名称翻译成英语,不仅可以让外国人对浙江菜肴的食材、口味及烹饪技法有所了解,还能传达其背后丰富的民俗情趣和文化内涵。本文试以浙菜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和餐厅英语菜单,分析浙菜名称的翻译现状,探讨其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一、目的论与浙菜名称的翻译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语言学家Hans Vermeer正式提出。它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階段,主要代表人物有Katharina Reiss、Hans Vermeer、Justa Holz Manttari和Christiane Nord。第一阶段,Reiss(1971)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译者进行原文翻译时应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第二阶段,即Vermeer(1998)提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结合一定的翻译目的和读者需要。第三阶段,曼塔利和诺德对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Nord(2001)提出了“忠诚原则”,研究重点侧重于翻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

目的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译者进行翻译的首要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皆服从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要使得译文在译文语境中发挥某种功能,能在译文文本使用者身上发挥应有的功效,甚至等同于原文在原文使用者身上发挥的功效。”(Vermeer 2001)

对于浙菜名称而言,其翻译的目的就是传达菜肴信息,让外国人能够透彻地了解浙菜。这种了解不应仅仅体现于一些表面的因素,如食材、口味、烹饪方法,还需体现在浙江人文情怀、文化内涵上。换句话说,浙菜名称的翻译需同时体现写实性和写意性两方面。

二、浙菜名称翻译现状

(一)错译

1.含义错误

浙菜中有一杭州名小吃——猫耳朵。在笔者搜集到的语料中,网络以及许多餐厅都将“猫耳朵”直译为“Cats Ears”。这样的翻译不仅是对原语料“猫耳朵”的含义理解错误,同时也容易引起歧义。当外国人看到“Cats Ears”这样的翻译时,他们会认为这道小吃的主料是猫的耳朵,而食用猫的耳朵同样会使外国人感到非常震惊。而事实上,“猫耳朵”是一种面食,由于它的形状与猫的耳朵相似,才被称之为“猫耳朵”。

又如,绍兴臭豆腐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一道蜚声中外的浙江休闲小吃。它不仅受到了中国人的喜爱,很多外国人也对它情有独钟。但是有些餐厅的英文菜单上把“臭豆腐”译成了“Smelly Tofu”“Stinky Tofu”等。将这些英文译为中文时,它们确实是“臭豆腐”的含义,但是这其中的“臭”指的是恶臭或食物变质引起的臭。而绍兴臭豆腐的“臭”是因在其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自然发酵的卤而形成的。使用“Smelly”“Stinky”来翻译“臭豆腐”只会让看到菜单的外国人望而却步。

2.语法、拼写错误

语法以及拼写的错误在英文菜单中十分常见。语法的错误通常是由于绝大多数餐厅都倾向于利用在线翻译软件来进行菜肴的翻译。然而一些翻译软件或电子词典基本上都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笔者在搜集到的语料中发现“笋干焖肉”被译为了“Simmered Dry Bamboo Shoot with Belly Pork”。这虽翻译出了“笋干焖肉”的含义,但这其中“dry”的应用是一个明显的语法错误。“dry”在词典中的含义为“干燥的;干旱的”,它侧重于自然状态下的干燥,如天气。但在此处,“dry”应该被替换为“dried”。“dried”指“干燥的;干缩的”,它侧重的是“被烘干过的”。笋干是由自然晾晒烘干的,因此“笋干焖肉”应该译为“Simmered Dried Bamboo Shoot with Belly Pork”。而那些拼写错误主要集中表现为遗漏、增添字母和字母使用错误。例如有餐厅将“拔丝蜜桔”译为了“Orange in Pot Toffee”,而正确的译文应为“Orange in Hot Toffee”;“爆墨鱼花”翻译成了“Quick-fried in Fish Rolls”,正确的译文应为“Quick-fried Inkfish Rolls”;“叫化童鸡”翻译成了“Begars Chicken”,正确的翻译是“Beggars Chicken”。

(二)漏译

三丝敲鱼是浙江温州的传统名菜之一,同时也是浙江十大经典名菜之一。三丝敲鱼是由主料鱼在去头、尾、皮后,切片沾上干淀粉,用木槌敲成薄片后在沸水中煮熟,最后加上鸡丝、火腿丝和香菇丝等制作完成的。笔者搜集网上资料和多家餐厅菜单后发现有译者将其译为了“Boiled Grass Carp Slices”。在这个译文中,译者漏译了这道菜中的“三丝”。少了这“三丝”,这道菜的用料就无法直接地告知外国食客,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无法传递给他们。

(三)译名繁冗或不统一

浙菜名称繁冗或不统一也是浙菜名称英译中较为常见的现状之一。龙井虾仁作为G20晚宴的菜肴之一,受到了众多外国人的关注。在网络上及一些餐厅里,“龙井虾仁”的翻译多种多样,如“Shrimp Longjing”“Longjing Prawns”“Fried Shrimps with Longjing Tea”。浙江杭州的名菜西湖醋魚源自于南宋。时至今日,西湖醋鱼的翻译还未曾统一,常见的翻译有“West Lake Fish in Vinegar Gravy”“West Lake Vinegar Fish”“West Lake Fish in Vinegar Sauce”等等。

三、目的论指导下浙菜名称英译的策略

从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来看,浙菜名称在翻译时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指翻译在译语情景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孔倩茹 2012)在浙菜名称翻译中,译者集中于浙菜的写实性和写意性,目的就是向顾客表明菜肴的主料、配料、烹饪方法、产地等信息。因此,浙菜名称的英译宜采用目的论视角下直译和添加注释的翻译策略。

(一)直译

1.烹饪方法+主料(+in/with+辅料/汤汁)

闻名中外的浙菜烹饪方法丰富多彩,常用的有30余种,主要以蒸、烧、炒、熘、烩和炸为主。将浙菜中的烹饪方法翻译出来有助于外国食客更好地了解浙菜独到的烹饪技巧。同时浙菜非常注重对原料本色和真味的保留,为了保持原料的精华,辅料同样不可忽视。在此翻译方法中,“with”主要用于辅料,“in”用于汤汁。如,干炸响铃,Stir-fried Beancurd Rolls Stuffed with Minced Tenderloin;油焖春笋,Braised Spring Bamboo Shoots in Oil;炒虾蟹,Fried Shrimps and Crabs;荷叶粉蒸肉,Pork Steamed with Ground Glutinous Rice in Lotus Leaves;蜜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酱鸭舌,Soy-braised Duck Tongues;醉虾,Marinated Shrimp with Yellow Wine等。

2.人名/地名+主料

浙菜中有许多菜肴都选择用创始人的姓名作为菜名。通过在菜肴中增加创始人的名字,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其中的历史典故,如宋嫂鱼羹。宋嫂是南北宋时期的一位民间女厨师,她制作的鱼羹闻名于整个南宋与北宋,连宋高宗都对宋嫂鱼羹赞不绝口。因此,在英译“宋嫂鱼羹”时,将人名直译出来可以直接帮助外国食客了解这道菜的来源或典故,同时也可以间接了解中国南北宋时期的历史。此处,“宋嫂鱼羹”应译为“Sister Songs Fish Broth”。相同情况下的例子还有东坡肉。相传,东坡肉是由北宋词人苏东坡所创制出来的。它最初在徐州地区起源,在杭州时闻名中国。当时,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太湖泛滥,他机智地帮助浙西地区百姓渡过了难关。杭州百姓为了感谢苏东坡,纷纷于过年时节登门相赠猪肉。而苏东坡则将这些猪肉煮成“东坡肉”分给百姓吃。自此,东坡肉便开始闻名于世。为了让后世的人们记住并了解这个典故,“东坡肉”应翻译为“Dongpo Pork”。

另外,还有许多浙菜是根据菜肴的起源地或者特产地来命名的。例如,宁波汤圆、吴山酥油饼、西湖莼菜汤、奉化芋艿头、西湖醋鱼等。为了让外国食客更好地了解浙菜的美食文化特色,在对这些含有地名的菜肴进行翻译时,通常使用直译将这些地名翻译出来。因此,这些例子的翻译应为:宁波汤圆,Ningbo Glutinous Rice Balls;吴山酥油饼,Wushan Crispy Cake;西湖莼菜汤,West Lake Water Shield Soup;奉化芋艿头,Fenghua Taro;西湖醋鱼,West Lake Vinegar Fish。

3.形状+主料

除了上述的菜名外,一些浙菜还采用了写意性的方式命名,例如猫耳朵。“猫耳朵”是浙江杭州非常有名的一种面食,由于形似猫的耳朵,因此被亲切地称之为“猫耳朵”。但在英译的过程中,“猫耳朵”不能直译为“Cats Ears”,这样会引起歧义,同时外国人也不能真正了解这道菜的主料。因此,“猫耳朵”的英译应该是“Cat-ear Shaped Dough”。另外,“马蹄酥”名称的由来也与“猫耳朵”一样,都是因为形状相似而命名,所以“马蹄酥”可以译作为“Horseshoe-shaped Crispy Cookie”。浙江宁波溪口有一特色吃食名为“千层饼”,但这个名称并不是意味着它有一千层。这里的“千层”是一个概数,因此“千层饼”在翻译中不能用“A Thousand Layers Streamed Bread”,而是“Multi-layer Streamed Bread”。

(二)增加注释

浙菜中还包含着一些带有方言文化、民间传说和典故的小吃、菜肴,为了体现地方内涵与文化特色,这些菜肴都选择用拼音的方式进行英译。但是,在外国人眼里,看到拼音并不能使他们明白这是一道什么菜。因此在进行英译时,译者可以适当添加注释。

浙江杭州的传统风味小吃片儿川面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它主要由笋片、瘦肉片和雪菜构成。许多餐厅把菜单上的“片儿川”直接用拼音进行英译,翻译为“Pian Er Chuan”。但是外国人并不能直接了解到这道菜究竟是何物。将“片儿川”译为“Pian Er Chuan (Noodle with Preserved Vegetable, Sliced Pork, and Bamboo Shoots in Soup)”能直截了当表明这道菜的食材,以供外国食客选择。

与片儿川一样,杭州的葱包烩儿也采用了拼音译法,译为“Congbaohuier”。根据上述情况,“葱包烩儿”的翻译亦需添加注释,整合为“Congbaohuier (a shallot stuffed pancake)”。

四、结语

语言是一门艺术,浙菜名称亦是一门艺术。菜名翻译的最终目的和主要功能是传递菜肴信息,激发食客食欲,实现其召唤功能。(陈洁 2013)本文基于翻译的目的论,探讨浙菜名称翻译,发现存在错译、漏译以及译名繁冗或不统一等问题。遵循目的论的首要原则——目的原则,笔者探讨了浙菜名称英译的翻译策略,旨在更好地帮助外国食客了解浙江美食,更好地传递浙江美食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更好地推动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Reiss K.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M]. Munich: Hueber, 1971.

[3]Vermeer, Hans.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4]Vermeer, H. J. 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孔倩茹.從目的论视角看贵州特色小吃的英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76-177.

[6]陈洁.杭帮菜式命名的文化内蕴与英译方法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36-138.

猜你喜欢

主料目的论菜肴
暑月乘凉宜早起 清补菜肴入馔来
Chinese cuisine finds fans in Ethiopia 中国菜肴在埃塞俄比亚成功“圈粉”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软炸和酥炸的小窍门
卫嘴子说津菜:煎烹大虾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辣出火红年味
花样乳蛋蛋饼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