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大弦子戏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9-03-08吴艳玲
吴艳玲
菏泽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而大弦子戏也是民间俗曲的典型代表,有数百年的历史渊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弦子戏的发展遇到了重大挑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大弦子戏有将近四十年的没落时期,因此关于大弦子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迫在眉睫,有关戏曲工作者应当以创新的理念为指引,大胆开拓,另辟蹊径,积极尝试新的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大力培养骨干人才,让大弦子戏这以传统剧中重现生机。
一、大弦子戏的历史渊源
大弦子戏又被称作大弦戏,是流行于豫东北和鲁西南的一种古老戏曲剧中,起源于元明两代,风格较为粗犷,主要以三弦和笙笛为伴奏乐器[1]。大弦子戏的某些方面和山东梆子类似,动作幅度较大,粗犷活泼,极其夸张,武打动作较为逼真,一般使用真刀真枪,惊险动人。
大弦子戏运用曲牌连缀完成唱腔,沿用了弦索北曲的部分曲牌,同时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小曲。全部唱曲分粗、细两种,粗曲表达激动高昂的情绪,一般字多曲调激扬。细曲一般字少曲调较为缓和,主要用来叙述。唱词主要有长短句式、对偶句式以及平句式。唱曲有高中低三个调门。大弦子戏据说共有四百多支曲牌,经典曲牌如鹊踏枝、耍孩儿、锁南枝等在其他地方曲艺音乐中广泛存在。
大弦子戏的剧目一般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杨家将》《隋唐演义》等。
大弦子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鲁豫两地非常重要的民间曲艺,在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同时关于它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也引起广泛关注。
二、大弦子戏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我国民间曲艺形成于民间,扎根于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基层文化艺术队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到了新世纪,民间曲艺的发展也遭遇空前严峻困境,因为缺乏宣传得不到社会范围内广泛的重视,又受到潮流文化的冲击,缺少创新发展的空间,因此整体来看,民间曲艺的生存和发展情况都不容乐观。
(一)从艺人数减少且老龄化严重。大弦子戏在“文革”前有专属的菏泽地区地方戲曲院大弦子剧团,在“文革”中被撤销,从此没有专业剧团,导致这一古老剧种缺乏稳定而统一的发展,陷入长期衰落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菏泽民间有少数业余剧团演出大弦子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巨大变革,大部分大弦子戏的传承人面临年事已高的困境,而愿意接受和学习大弦子戏的年轻人则非常少,甚至出现传承人断代的尴尬局面[2]。
(二)缺乏正规剧团以及资金支持。“文革”之后,大弦子戏并没有建立正规剧团,只存在于民间业余剧团中,与菏泽其他剧种相比,缺乏专业的剧团,普遍需要依托其他剧种剧团生存,对它的保护和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艺术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大弦子戏历史悠久,反映了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情,是对当地独特地理风貌和人文生活的集中反馈。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大弦子戏在曲目和内容上保守陈旧,艺术形式长久不变,较为单一。在当前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丰富的文化生活背景下,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无论是传承人还是观众老龄化现象严重,缺乏年轻人观众基础。
(四)当地资源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曲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而是集乐器演奏、曲牌演唱、舞台布景和编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大弦子戏的发展除了本身的因素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菏泽地区资源有限,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人才发展落后,缺乏现代曲艺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编剧、导演、舞美、灯光等工作中都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导致表演形式单一,舞台缺乏创新性,剧本保守守旧等多种问题。
三、大弦子戏发展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也提上了日程。大弦子戏作为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曲艺,也得到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支持和引导,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首先,将大弦子戏的发展和演出依托其他传统剧中,如山东梆子专业剧团,开创了“依团代传”的传承模式,通过山东梆子等其他剧团的努力,发掘出了大批被掩埋的大弦子戏曲牌、唱段等。同时依托剧团,实现跨剧种培养,积极为大弦子戏培养优秀演员。
其次,在政府的宣传和引导下,对传统剧目进行复排,如2014年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菏泽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带头开展的大弦子戏抢救活动,通过专业的学术研究、剧本创作、现代摄影、舞美技术支持等手段,对大弦子戏经典剧目《两架山》成功复排,除了在剧院上演之外,还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发行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四、大弦子戏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发展机制,发掘和保护的第一步。传统民间曲艺的发展需要建立长久的发展机制,借助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建立以文化主管部门为中心,艺术研究院和戏曲学院为两翼,专业剧团为基础的完善发展机制。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发挥带头作用,以科研为导向,建立大弦子戏保护项目,以学术性的视野统领全局,注重对大弦戏传统曲目和唱段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菏泽艺术研究院建立大弦子戏考察课题小组,通过对菏泽、定陶和濮阳等多地老艺人的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掌握大弦子戏的艺术特点、历史渊源,发掘并且保护民间流传的传统曲牌和折子戏。为大弦子戏的复排和传承保留了最基本最原始的艺术资源。
同时,以学术性研究为基调进行发掘和保护也能有效提高大弦子戏的艺术质量。民间曲牌、唱段和折子戏虽然是宝贵的资源,但缺乏系统的整合,同时保留部分低俗内容,缺乏高标准的艺术要求。在政府引导的学术性研究活动中,专家和研究者针对大弦子戏的剧目、唱段和音乐等进行整合,保留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老艺人的建议对艺术资源进行加工[3]。
如,在《两架山》的复排中,专业戏曲艺术家按照曲牌词格对传统唱词进行加工和修改,去掉重句,充分发掘大弦子戏“细曲”的字少调缓优点,让唱词更加精简,音乐更加优美动听。
(二)开展培训工作。面对当前传统民间曲艺人才断代的局面,开展人才培训是重中之重。大弦子戏在复排和保护活动中,通过走访民间老艺人,不仅积累了大批素材和资料,同时和当年大弦子戏剧团艺人以及老戏迷进行交流,发掘出大批老艺人对现代剧团成员进行指导。
因为大弦子戏缺乏专业剧团,当前对其传承和发展主要依靠山东梆子和山东枣梆剧团,因此可以聘请民间老艺人进行指导,选调部分其他剧种优秀中青年演员进行学习。由于大弦子戏和山东梆子等其他民间曲艺在艺术特点、内容、唱腔以及舞台表演等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而其他劇团的优秀年轻演员有具有一定的舞台经验和曲艺工艺,不仅能迅速掌握大弦子戏,同时也能提高大弦子戏的传承质量。
(三)加大资金投入。传统曲艺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资金问题,而民间曲艺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有效的财政支持。除了项目小组的活动经费外,还需要为剧目的复排提供各种资金支持。同时剧目复排也需要进行艺术上和形式上的创新。
以大弦子戏的《两架山》复排为例,在保留原有风格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造和提升。
首先这是一出传统曲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对舞台灯光和舞美等要求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舞台表演中更要考虑观众的审美要求。在舞台设计上增添了古戏楼风格,通过雕梁画栋搭配舞台灯光,给人简约、唯美、古典的艺术享受[4]。
另外配乐、导演、编剧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对传统曲目进行丰富,提升技术和艺术含量,才能提升艺术魅力,吸引更多观众去剧院观看。
(四)加大宣传,丰富艺术形式。山东梆子的保护和传承较为成功,可以为大弦子戏的发掘和传承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首先,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扩大宣传,在当前信息爆炸时代,可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大弦子戏的衰落和它本身缺乏宣传,缺乏足够广泛的民众基础有关。因此大弦子戏的复排不能仅停留在舞台表演上,可以通过电视戏曲节目、录影录像带发行、纪录片宣传等方式深入群众,发掘和培养戏迷,吸引民间投资。
其次,大弦子戏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自身,部分传统曲目表演形式单一,内容千篇一律,大多取材我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题材,具有一定的雷同性。而这些题材经过长久的演绎,对现代观众来说缺乏新意。基于此,大弦子戏的传承和发展应当立足自身,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进行适当的改良,如,编排现代戏,关注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系的话题,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让传统曲目和唱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曲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艺术形式,集舞台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大弦子戏作为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曲艺,对鲁豫两地人民的生活、民俗有着集中体现,是宝贵的民间艺术财富。在当前形势下,关于大弦子戏的传承和发展,应当由政府发挥引领作用,开展科研项目小组,通过发掘和保护,对传统戏曲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让大弦子戏的抢救性恢复长期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周景春.大弦子戏历史渊源新考[J].兰台世界,2012,(27):78-79.
[2]赵艳喜,张立喜.三位一体,开创科研合作新模式——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拯救濒危剧种大弦子戏成果集发行暨“更名建院”一周年研讨会纪要[J].戏剧丛刊,2015,(6):6-13.
[3]赵峰.创新地方戏传承模式 让古老文化薪火相传——专访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J].戏剧丛刊,2014,32(5):37-38.
[4] 李磊,张艳.抢救濒危剧种 传承齐鲁文化——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之菏泽大弦子戏项目工作综述[J].戏剧丛刊,201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