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族文化生态的传统杂技艺术传承保护路径

2019-03-08何爱

戏剧之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何爱

【摘 要】杂技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形式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在现代化时代中仍然大放异彩。在传统杂技表演中,其中蕴含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情趣都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民族文化生态发展背景下,对传统杂技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也势在必行,本文对此展开了分析与探究,根据传统杂技艺术与时俱进发展的关键,对应该如何进行传统杂技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几点有效对策。

【关键词】民族文化生态;传统杂技艺术;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043-01

我国传统杂技有着相当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属于我国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之一。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杂技艺术文化的追捧与热爱,促进了杂技市场的发展与壮大,对传统杂技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也更为重视。基于此,本文浅述了民族文化生态与传统杂技艺术,并深入探究了传统杂技艺术在民族文化生态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以期实现杂技艺术生生不息的繁荣发展。

一、民族文化生态与传统杂技艺术

杂技是我国相当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与熏陶,杂技艺术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继承并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向世人呈现出独特的文化艺术审美韵味。在当代,对传统杂技艺术的发展必须要充分融入传统文化,而不单单侧重于表演难度,而这也推动了我国传统杂技艺术迈向新的舞台。

二、民族文化生态背景下传统杂技艺术发展的关键

(一)继承民族文化。基于民族文化生态背景下,传统杂技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的关键就在于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形成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传统杂技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改进,使其蕴含更多文化欣赏价值,充分发挥传统杂技艺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传统杂技艺术的发展。

(二)融合民族文化。对传统杂技艺术发展的关键,除了要充分继承民族文化,更要注重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对于传统杂技艺术的创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将音乐、戏剧、武术、戏曲等融入杂技表演,创新传统杂技的表现形式,形成更具特色的杂技表演,有利于傳统杂技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民族文化。对于传统杂技艺术表演的发展而言,为了能够更好地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将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并根据杂技艺术自身的特色进行创新,能够得到更为世人认可与推崇的表演风格,有利于我国杂技艺术表演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由此可见,在民族文化生态背景下,要想更有效地促进传统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要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融合与创新,满足时代艺术审美的发展与需求。

三、基于民族文化生态的传统杂技艺术传承与保护

(一)依托“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遗产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也是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更能够起到增进民族感情以及维护民族统一的作用,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势在必行。杂技作为非物质文化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向世人展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立魅力。因此,要想对传统杂技艺术进行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建立传统杂技艺术保护区以及成立传统杂技非遗保护馆等方式,对其进行整体性、原生态的传承与保护。

(二)发挥现代教育的传承作用。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能离开杂技教育的推波助澜,传承杂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其尽快纳入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杂技人才,为该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发挥现代教育的传承作用,对杂技艺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也让杂技教育更加科学与高效。因此,必须要及时完善杂技教育教学体系,为培养更多杂技人才提供成长摇篮,进一步推动我国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三)建立开放式活态传承体系。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逐步推进,我国杂技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并在国外得到了一众好评与赞赏。通过中外杂技的交融,不仅有利于我国杂技的吸收与借鉴,也有促进了传统杂技艺术与时代的交相呼应。因此,对于传统杂技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非静态的,而是应该通过建立开放式活态传承体系,不断的创新与丰富,使其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反映时代风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由此可见,为了让我国传统杂技艺术更加熠熠生辉,不仅要依托“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也要发挥现代教育的传承作用,更要建立开放式活态传承体系,让杂技艺术能够更加形象、生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杂技作为我国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特色独树一帜,享誉国内外,尤其是近些年更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与追捧。对于传统杂技艺术而言,其中融合了大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反映了时代风貌的同时,也弘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我国在世界杂技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杂技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庞青月,周志平,杨洪志,杨双印,王雪笛,侯堪茂,许培韬.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01):50-53.

[2]张海燕.文化生态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吴桥杂技为例[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3):98-101.

[3]丁玲辉.西藏传统杂技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4):35-40+169.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