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县三弦书传承与保护
2019-03-08张晓莎
张晓莎
【摘 要】临县三弦书,是一种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形式。大致于清咸丰年间由黄河对岸的柳林县传入同在岸边的临县,随着水旱码头碛口的繁荣而兴起,它的流传与黄河流域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弦这种民俗活动已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因此,传承和保护势在必行。
【关键词】三弦书;民俗活动;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034-01
一、三弦书与民俗活动
三弦书最初以宗教形式存在于下层人民的生活中,充实着民众的信仰空间,演戏酬神一直是民间的信仰行为和信仰观念,但由于费用过高,普通百姓无法承担,三弦这种廉价且具有与演戏一样戏剧效果的民间艺术,自然而然在民间充当了安顿信仰、敬神还愿的职能。此外,盲艺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影响着民间信仰功能。上古时代,民间就流传着“明眼人不敬神”的说法,盲人具有掌管特定知识且沟通人神的身份和职能,这可能是为了弥补盲人无法看见的生理缺陷。盲人具有通神的本领,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民俗观念。民众常常向神灵许愿,如果愿望得以实现,则请盲艺人说书还愿。
虽然盲艺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因与民俗生活密切相关,很多时候说唱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表达意愿、宣扬教化、宣泄情感的一种工具。艺人以方言土语的形式说唱故事,深受民众喜爱,最终形成集祭祀、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文艺形式。
二、三弦书的乐器
三弦书的演奏乐器有三弦、甩板、醒木、小铜镲、竹筷。
三弦:三弦有大、中、小三弦之分,其构造简单,由琴头、琴杆和琴鼓构成。
甩板:一般是用枣木或竹子裁成四片木板穿以红绳。艺人说书时将其绑在腿上,一边弹三弦,一边晃腿,形成一定的节奏,增加现场氛围。
醒木:说书时桌子上的木头叫醒目,摇一摇能听到很清脆的响声,起到开场或中间震场的作用。
三弦书发展到今天,它的演奏乐器大部分已经减少到两种,只剩下三弦和甩板,只有少部分盲艺人还保留了筷子和铜镲,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艺人学艺不精,技艺退化,难以操作;二是将三弦书搬上舞台以后,五种乐器比较麻烦,台上时间有限,各种乐器准备时间过长容易冷场。相对来说甩板操作简单,艺人只需在上台之前将甩板绑到腿上即可,节省了舞台上的准备时间。
三、传承模式
师傅凭借自己的记忆和演出经验,通过口传心授,向徒弟传授三弦书的说唱与演奏,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完整的文化训练,因此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们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他们能将丰富的人物和事件描繪的活灵活现,又能结合实际随时随地即兴表演,说书艺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其艰苦的学艺生涯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四、临县三弦书现状及保护
(一)三弦书现状。由于时代变迁,三弦书作为地方性民间曲艺,其传承势必会遇到不少困境,首先,盲艺人在学艺时受自身条件、文化程度等各种因素制约,表演时没有固定的唱词,如遇到忘词的情况,会现场发挥,进行二度创作,鲜有文本记录。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少优秀曲目失传。
其次传承人面临青黄不接的断裂困境,说唱书目大部分是方言,难以走出地域环境,政府虽给予三弦书足够的重视,有康云祥(已故)等老一辈艺术家以及新一代的艺术家康宝生、张林峰等在大规模的比赛中屡屡获奖,但绝大多数人也因就业形式多样且此行业无法维持生计而放弃,因此三弦书的社会地位岌岌可危。
再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尤其是青少年更易被多元的娱乐方式所吸引。近年来,尽管三弦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但受到互联网等新式媒体影响颇大,加上资金短缺,日见衰落。艺人们的活动范围缩小,临县三弦书的演出运作方式多靠自娱自乐,观众老龄化明显。
如果说语言是人类沟通最重要的传播媒介,那么民间艺术则是构成这些媒介最重要的精神载体,随着三弦书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它似乎也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因此,为保留文化的多样性,避免三弦书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对三弦书进行系统研究与保护。
(二)三弦书的保护。 临县三弦书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其生存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在当地政府、社会的极大关注下,对三弦书的传承保护问题尤为迫切。一是保护临县三弦书的传统乐器、作品,搜集相关书目、曲调记谱成册,录制相关视频影像资料,整理口传本或手抄本。二是依靠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成立兴趣班,广纳学员,让更多的年轻人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大力宣传三弦书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提高大众审美水平,引导并肯定传承人作出相应的社会贡献,使它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都在努力发展的今天,如何使临县三弦书继续传承、得到发展,努力让临县三弦书在民俗活动中更好地发光散热、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王洪廷.临县乡土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2]王诗喻.说唱与敬神——对马街书会说唱艺人及“还愿戏”表演的田野考察[D].北京师范大学,2007.
[3]王铭铭.文化变迁与现代性的思考[J].民俗研究,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