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设计浅谈戏曲与民歌的联姻
2019-03-08张新辉
张新辉
【摘 要】歌剧《白毛女》是我国众多音乐家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创作出来的一部相对成熟的民族歌剧。《白毛女》这部歌剧的音乐设计受我国戏曲、民歌等地方音乐的影响,它在创作时,对地方音乐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使之能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形成了民族新歌曲。因此《白毛女》这部歌剧的成功离不开我国的戏曲和民歌,可以说,民间艺术滋润了中国戏曲;同样地,中国戏曲也给民族声乐艺术提供了养分,两者相辅相成。本文简单介绍了歌剧《白毛女》的内容以及创作背景,并分析了戏曲和民歌在音乐设计的创作融合。
【关键词】民族歌曲;白毛女;音乐设计;戏曲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030-02
歌剧是集诗歌、歌唱、舞台美术、舞蹈、音乐、器乐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剧场音乐。19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我国将其和传统的歌舞、戏曲、戏剧、民族歌曲等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歌剧中的喜儿形象经久不衰,一直深入人心。《北风吹》《红头绳》等曲调至今还在舞台上演绎。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设计,吸收了中国以及世界歌剧的创作技巧,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分析民族歌剧《白毛女》音乐设计的思路以及特点具有现实意义。
一、歌剧《白毛女》介绍
(一)内容简介
《白毛女》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文艺工作者为中共七大献礼精心创作的一部歌剧。内容主要取材于当时陕西和甘肃一代的白毛仙姑故事,故事讲述了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并要侮辱其女儿喜儿,喜儿为了躲避杨白劳的迫害,逃入深山成为白毛女,直至八路军的到来,喜儿才得以重见天日。深刻揭示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形象地反映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解放战争是农民翻身做主的必经之路。
(二)艺术形式
《白毛女》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民族新歌剧。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白毛女》采用了传统戏曲的分场结构,场景变换比较多;第二,《白毛女》歌剧的语言兼用中国戏曲的唱、独白;第三,《白毛女》的音乐充分吸收了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并在原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汲取了西方歌剧的音乐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味;第四,《白毛女》歌剧的表演形式,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注重舞蹈身段以及对白韵律,因此台词优美自然,接近生活。《白毛女》是我国里程碑式的歌剧作品,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为后续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基了坚实的基础。它与随后涌现出来的以《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民族歌剧作品,创造了我国民族歌剧的辉煌。其中,《小二黑结婚》主要取材于现代作家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其音乐素材采用了山西民歌和陕西梆子戏;《洪湖赤卫队》的音乐来源于湖北民歌和花鼓戏;《江姐》的音乐素材来自于川剧,这些歌剧虽不是戏曲,但在戏曲的基础上发展了起来。
二、地方戏曲在歌剧《白毛女》中的应用
(一)秧歌在歌剧《白毛女》音乐设计中的应用
秧歌也叫社火,是一种采用锣鼓等器乐伴奏,将歌唱与舞蹈等融为一体的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不同地区的秧歌表演形式也不同。根据不同场合,秧歌分为过街秧歌、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过街秧歌指秧歌队在街上行走时伴随音乐做出的一些舞蹈和队形变化;大场秧歌则是在表演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集体表演;小场秧歌则是在大场秧歌开场以后,表演的一些具有情节的歌舞。抗日战争时期,秧歌成为敌后宣传的“鼓风机”,文艺工作者对秧歌进行发展,编制了新的秧歌剧,并涌现了以《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周子山》等一批优秀的秧歌剧作品,这为后来《白毛女》歌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秧歌剧在创作时将戏曲、话剧和秧歌相结合,表演对话方面加入了话剧的特长,在唱歌方面充分吸收了民间小调、民谣以及陕北民歌。《白毛女》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大量引用了民谣和地方戏曲。秧歌剧的题材大多来源于革命战争时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这也被《白毛女》主创团队借鉴。
(二)地方戏曲在《白毛女》音乐设计中的应用
《白毛女》这部歌剧的成功,和它的音乐作品息息相关。《北风吹》《雪花飘》等小调至今让人耳熟能详,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白毛女》的音乐大量吸收地方戏曲,同时对地方戏曲进行加工创作,降低了戏曲对歌剧的限制。另外,在创作时,大量运用了河北梆子中的中国打击乐器,这种乐器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实心硬棒木构成,起源于明末清初,属中国戏曲四大腔声。歌剧《白毛女》的第三幕第三场,喜儿遭遇变故,但还有活下去的强烈信念,这一段“我要活,我要活……”就是对河北梆子的改编创作,其中充分运用了河北梆子的凄凉、悲壮、哀怨,展现了喜儿内心的悲愤与凄凉。随后喜儿想要逃出黄家,为了凸显喜儿这个人物的反抗精神,这段唱词的音调运用了梆子的滚板、倒板和散板等形式,丰富了人物情感,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歌剧《白毛女》引用地方戏曲素材时,在角色音乐主题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戏曲题材,扩大了戏剧张力。
三、民歌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运用
音乐在歌剧中具有烘托气氛、渲染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很多歌剧创作的音乐作品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歌剧《白毛女》在创作的时候,充分吸收各地民歌,对其进行改编,让民歌戏剧化,并将各种地方戏剧音乐进行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白毛女》歌剧中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创作了符合人物热点的音乐作品。比如杨白劳作为备受地主压迫的贫苦农民,用深沉低昂的山西秧歌《捡麦根》表现出杨白劳憨厚、朴实的性格。《十里风雪》的节奏低缓、沉重,烘托了杨白劳在大雪天挨饿受冻的氛围。在创作时,作曲家必须根据情节的发展,创作符合人物情绪变化的旋律或歌曲,从而反映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作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创作之初,主创团队联系到戏曲在陕西人民群众中颇受欢迎,因此主要以秦腔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方法为歌剧谱曲,但是在排练的时候,发现完全照搬秦腔的方式,两者无法进行有效的融合,秦腔内容和歌剧主体也无法有效的衔接,戏曲完全掩盖了歌剧的艺术形式。这就需要在吸收各种音乐素材时,对素材进行加工再创造,才能更好地完成《白毛女》。因此,当时的主创团队将民歌、戏曲、戏剧等各种音乐元素融入作品中。由于戏曲音乐在表现喜儿这个人物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创团队当时决定将民歌融合到歌剧表演中。他们从最开始的白毛仙姑故事想到一首河北民歌小调《小白菜》,它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一个天真的农村幼女失去亲娘后孤苦无依的心情。将这首小调用来体现喜儿的遭遇可谓天衣无缝。同时,以河北民歌《青阳传》轻快活泼的曲调为素材创作的《北风吹》又将贫苦农家女等父亲回家的期盼之情和她扎上红头绳后的雀跃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毛女》这部歌剧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地方戏曲和地方民歌,并通过音乐塑造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经典人物,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将传统的戏曲和地方民歌进行创作,能够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缩小歌剧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黄雪.从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音乐设计看戏曲与民歌的联姻[J].大众文艺,2012(7):130-131.
[2]于艳,吴琼.论中国歌剧与民歌戏曲的关系[J].大舞台,2012(3):74-74.
[3]王琳.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脉络之探析[J].北方音乐,2017(15):34-35.
[4]宋乃娟.对人物形象的音乐创作手法的分析——以歌剧《白毛女》为例[J].艺术评鉴,2016(17):36-38.
[5]韩嵩楠.歌剧《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