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探讨

2019-03-08张晓军苏波毕乃贵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克氏肘关节移位

张晓军 苏波 毕乃贵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依据Gartland分型:Ⅰ型,无移位骨折;Ⅱ型,有移位,但后侧结构连续的伸直型损伤;Ⅲ型,完全移位骨折,多由较大暴力引起,骨折不稳定,复位固定困难,易发生Volkmann肌缺血性挛缩、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1]。对于Ⅰ型及部分Ⅱ型复位后稳定骨折采用石膏固定保守治疗已经达成临床共识[2],但对于Ⅱ型和Ⅲ型手法复位失败及复位后稳定性差的病例,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共34例手术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对手术相关事项及临床疗效做出分析及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本科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住院患者共34例病例,其中:男14例,女20例;左侧15例,右侧19例;GartlandⅡ型8例,GartlandⅢ型26例;Ⅲ型中尺偏15例,桡偏11例。患者年龄4~13岁,平均6.5岁。入院后均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所选病例手术均为同一术者完成,手术时间26~70 min,出血量约100 mL,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 h~3 d。纳入标准:骨折系肱骨内外髁上2~3 cm范围内;13岁以内儿童;2周以内新鲜骨折。排除标准:骨折2周以后就诊者;局部合并感染者;合并肘关节发育畸形;病理性骨折;门诊局麻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未住院患者。入选病例均征得患儿家长同意并通过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审核。

1.1 手术方法

1.1.1 闭合复位内固定

麻醉选择臂丛麻醉或全麻,麻醉成功后,术区消毒铺单,C型臂透视下行牵引复位,首先屈曲位牵引,恢复长度,其次屈曲肘关节复位,纠正侧方及旋转移位。透视复位位置良好后,经肱骨内外髁向近端穿入克氏针交叉固定,交叉点选择在骨折近端,以便取得良好的稳定性。如内侧尺神经沟因为肿胀触摸不清楚,为了防止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内侧切开约2 cm小切口,避开尺神经,经尺神经前方进针。自前向后穿透对侧皮质,交叉克氏针固定。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屈曲中立位,完成手术。

1.1.2 切开复位内固定

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失败,选择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首选外侧切口,长约5 cm,切开皮肤及筋膜层,直视下恢复肱骨髁部外侧柱,从掌侧关节囊于肌层之间触及内侧骨折部,牵引恢复内侧柱,外侧髁部直视下穿入克氏针,内侧同闭合复位术式闭合穿入克氏针,交叉固定后,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固定情况。如果单纯外侧切口仍然不能完成复位,则在内侧再切开约4 cm的小切口,内外侧切口联合复位,充分恢复内外侧柱连续性,透视下恢复肱骨力线及前倾角度。最后交叉克氏针完成固定,伸直肘关节透视观察提携角的角度,肘关节屈曲90°功能位石膏固定,完成手术。

1.2 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后康复锻炼

术后常规行肘关节正侧位 X线片,行肘关节提携角及前倾角测量评估复位情况。观察克氏针的固定位置评估固定情况。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鼓励行手指的抓捏活动促进肿胀消退。消肿止痛对症治疗。对于切开复位者,术后预防性给予抗生素1次,2周拆线。术后1个月复查 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拆除石膏后开始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早期在家长辅助下行肘关节被动锻炼为主,辅助关节主动屈伸及旋转锻炼。随肘关节功能恢复,逐渐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要求在拆除石膏2周内恢复关节正常功能。对于闭合复位患者,克氏针留于皮外,拆除石膏同时拔出克氏针;对于切开复位患者,克氏针包埋于皮下,拆除石膏关节功能恢复后门诊局麻下拔出克氏针。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手术方式:闭合复位6例,闭合复位合并内侧切口4例,外侧切口17例,内外侧联合切口7例。34例克氏针固定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5.28±0.62)周,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8.9个月。图1为内外侧联合切口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对比。

典型病例:患者,女,7岁,左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

图1 A、B.为患者术前X线片;C、D.为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良好

2.2 功能评价

依据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优,肘关节屈伸正常,提携角在10°~15°范围内;良,肘关节屈伸受限,提携角减少或肘内翻在 0°~ 5°;一般,肘关节屈伸受限在 0°~ 10°,肘内翻 6°~ 10°;差,肘关节屈伸受限11°以上,肘内翻11°~15°[3]。其中功能恢复优30例,良4例,无一般及差的病例(见表1)。

表1 肘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其中,术前合并神经症状的4例患儿,术后1~3个月恢复满意。2例术前及术后无神经症状,术后1个月复查出现尺神经症状。情况特殊,克氏针留置。观察3个月神经功能未见恢复,拔出克氏针同时行尺神经探查提示:外侧克氏针出口部局部骨痂刺激造成尺神经症状,清理骨痂后尺神经症状恢复。分析可能与术中穿针过程中反复调整入针方向有关。1例术前合并桡动脉无搏动病例,经术中复位观察后桡动脉搏动恢复,故未行血管探查。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

有学者[4]认为早期手术与否对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往往肿胀严重,甚至合并桡动脉搏动无法触及,合并神经损伤症状,由于骨折移位,对局部静脉的牵拉挤压往往消肿很慢,而及时的复位固定后,恢复局部正常的解剖结构,术后消肿反而很快。所以,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如果合并血管神经症状建议急症手术。无血管神经合并症的也应尽早安排手术,没有必要非要等肿胀消退后。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常规手术入路有采用后方正中切口,内外侧联合切口等。笔者采用4种方式:如果麻醉后能够手法复位成功,同时内侧尺神经沟能清楚地扪及尺神经,经皮内外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无切口,不增加新的创伤,达到微创的要求;如果因为肿胀而无法触知尺神经的位置,采用内侧小切口,直视下内侧进针,防止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如果麻醉状态下手法复位失败,先行外侧切口,在外侧直视下纠正长度,内外侧移位,通过手指触知前方骨折线纠正旋转移位;如果单纯外侧切口仍然无法完全纠正旋转移位,或合并内侧尺神经触摸不清楚的情况,果断采用内外侧联合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克氏针固定。总之,根据手术台上的具体情况,宁小勿大,合理选择手术方式[5],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手术方式。

3.3 进针方式

对以上病例笔者均选择2 mm的克氏针,克氏针过细固定不够牢靠,克氏针过粗易造成骨骺的损伤。均采用内外侧交叉穿针,同时固定内外侧柱,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克氏针要穿透对侧皮质,争取一次性穿入,尽量避免反复调整,减少对骨骺的损伤,防止对侧骨膜的损伤,刺激异位骨痂生长。克氏针交叉点最佳位置在骨折线的近端,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保证固定的可靠性[6]。

3.4 合并症的处理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桡动脉不能触及,不能作为血管损伤的诊断,骨折复位固定后,再次评估动脉搏动情况决定是否进一步行血管的探查。往往在骨折复位后,解除了局部血管的压迫,桡动脉搏动可以恢复正常。若仍然没有搏动,手指颜色苍白,果断进行血管探查。神经症状也类似于血管的情况,早期没有必要探查,观察1~3个月,神经症状往往能够恢复,对于没有明显好转的病例,3个月后进一步探查。

4 总结

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式。手术时机宜尽早,克氏针的布局要合理,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处理要根据不同个体情况灵活选用。

猜你喜欢

克氏肘关节移位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克氏针夹头的临床应用
三种生物制剂农药对克氏原螯虾影响研究初报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