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9-03-08董亚文
戴 序,董亚文
(1.吉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 100029)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影响渠道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在配合国家供给侧改革大局和引领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涉及两个维度——农村金融机构及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
1.农村金融机构及规模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构成。[1,2]其中农村信用社是当前传统乡镇村一级融资的基本渠道,也是农村居民参与借贷款等金融业务活动的主要场所。
从农村金融机构类型来看,农村消费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农村互助金融及农村小额信贷等的迅速发展,推动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呈现出种类多元化与规模扩张化的双重趋势。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农村信用社907家及农村商业银行1262家。其中,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和贷款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例分别为17%和12%,服务网点数目多达98万个;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也促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农村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规模分别为1.24万亿元和9273亿元。
从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情况来看,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尽管其不良贷款额自2009~2017年逐年上升,由270.1亿元飙升至3566亿元,但这并不足以说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状态不好,因为不良贷款率逐年平稳降落,基本维持在1.6%左右。同时,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逐年平稳上升,从11%左右稳步上升至13%左右。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营状况,与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有着紧密的关系,业务操作、监管制度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加强等都促进了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和资本充足率的上升(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
从农业保险发展来看,经过近十年的深化改革,农业保险逐渐深入人心,参保情况方面,全国的农业保险金额从2006年的0.11万亿元猛增至2016年的2.16万亿元,增长了18.2倍;投保农户由2007年的0.498亿户次增加到2016年的2.04亿户次,增长了3.1倍;承保面积由2006年的2.3亿亩增长至2016年的17.2亿亩,增长了6.5倍;提供农业保险服务的机构由2006年只有5家增长至2017年的31家。[注]数据资料来源于财政部网站《黑龙江财政专员办: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思考》,2018-01-12(http://www.mof.gov.cn/was5/web/czb/wassearch.jsp)。承保农作物范围大幅扩大,达到17.5亿亩,从农业逐渐扩展到农业、林业、渔业、牧业,全覆盖指日可待,承保种类多达189种;农业保费收入高达410亿元,比2007年上涨了近7.1倍。[注]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研究报告》,2017年版。农业保险无论产品还是服务都有了较大的改进。
2.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现状
从农村保险产品看,保险机构针对每个地区的特征优势,推出了数百个特征农业保险产品,并制订价格保险试点计划;同时农业承保范围亦明显扩张,承保农作物覆盖率已达90%,灵活承保方案日益被农户所接受。
从银行借贷方面看,国家金融扶贫政策与普惠金融政策的推出,为农业企业融资降低了门槛,并在借贷补贴等政策的支持下,使与农业相关的企业的融资境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县级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5~8个百分点,大大激发了这些金融机构提供农业信贷服务及创新农村信贷产品的热情,有效支持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崛起。农业担保品范围也明显拓展,特别是针对适合农业规模经营与生态环保等逐渐开发了农作机器、用具、预期收益权等链式融资,出现了诸如资产支持票据等新型农村金融产品,为农村居民与企业融资提供了灵活的借贷期限与方式,满足了农村居民与企业日益多元化的借贷需求。
从金融机构服务方面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大约有98万个,覆盖率超过90%,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享受金融带来的便利,推动了农村金融需求的良性提升,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金融扶持。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方便了业务操作,使得农村居民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农村居民是指农村常住户,包括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以及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住户。[注]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指标解释。从理论上来说,农村居民消费的首要决定因素为农村居民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其中,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2]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居民现金可支配收入自2013~2016年逐年上升,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构成,两种收入的规模比较接近,在农村居民总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见表2)。
根据消费理论,农村金融发展通过资金引导与金融支持,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增长,进而带动农村居民收入逐年提高,最终带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农村居民2013~2016年的现金消费支出规模一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比较大的有四项支出——一是食品烟酒支出,二是交通通信支出,三是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四是居住支出(见表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规模虽有提高,但是总体上升水平并不大,并且基数低,这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金融发展存有瓶颈、互联网尚未遍及全部农村地区、部分农村地区交通不够便利,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渠道狭窄有着一定的关系。
表2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情况单位:元
时间现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2013年8 747.1 3 639.7 3 378.0 194.2 1 535.2 2014年9 698.2 4 137.5 3 620.1 224.7 1 715.9 2015年10 577.8 4 583.9 3 861.3 251.5 1 881.2 2016年11 600.6 5 000.8 4 203.9 272.1 2 123.8
表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体情况单位:元
时间现金消费支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2013年5 978.8 2 038.8 453.1 692.4 451.0 874.7 754.4 573.2 141.2 2014年6 716.7 2 301.3 509.7 758.5 500.1 1 012.5 859.2 614.9 160.5 2015年7 392.1 2 540.0 549.9 779.0 538.3 1 162.6 969.0 681.4 172.0 2016年8 127.3 2 763.4 575.0 832.8 589.7 1 357.8 1 069.9 755.8 183.0
从2009~2016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从26 222元增长到53 935元,增加了27 713元,上涨了近2倍。同一时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3993元上涨到10 129元,增加了6136元,增速近2.5倍。同时,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由2009年的15%缓步增长到2016年的18.7%(见表4)。然而,所占比重不足20%的现状,也说明农村居民消费势头仍然不足,依然需要大力拉动。
表4 农村人均消费与人均国民收入统计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6年)。
(三)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渠道
农村金融发展既可以通过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预期等直接渠道影响农村居民消费,也可以通过对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环境的影响间接作用于农村居民消费(见图1[3])。
图1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渠道
1.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直接渠道
农村金融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引导消费预期进而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2]
首先,农村金融发展有助于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一方面,农村金融发展使得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不再仅仅局限于储蓄,农村居民也逐步开始关注投资,以达到“钱生钱”的效果。互联网金融的蒸蒸日上、新型理财产品的层出不穷,使银行储蓄业务受到强烈冲击,活期和定期储蓄已经不再是农村居民管理收入的唯一选择。而此时农村金融的发展恰好为农村居民理财提供了诸多工具,使得农村居民既可以凭借储蓄获得存款收益,又可以通过理财产品、债券乃至股票等投资工具赚取高额收益。同时,农村居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风险偏好,逐渐从风险规避型的单一风险偏好,向风险规避、风险中立及风险容忍的多元化风险偏好转化,促使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城乡居民共享,日益积累财产性收入与财富。另一方面,人们总会拿出一部分财富作为对未来的预期储备,以预防教育、养老、健康保健、婚丧嫁娶等可预见及不可预见的支出。在农村金融不甚发达的地区,人们用于储蓄的财富往往很多。但是伴随着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教育投资基金等的兴起与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在人身安全、子女教育、未来养老等方面得到的保障日益完备,使得人们对日后不可预见的支出不必过度担忧,农村居民完全可以将一部分储蓄拿出来实现当期消费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农村金融发展对效用最大化的人性追求具有直接的激励作用。
其次,农村信贷支持可以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农村信贷极大地减缓了居民暂时性收入不足引发的谨慎消费和滞后消费,通过将未来的现金流提前变现化的方式,实现以金融促消费、以消费为经济提速、以经济增进金融深化的良性循环。[4]以往多次经济危机的出现都或多或少地引发消费预期悲观的倾向,悲观的消费预期必然诱发谨慎消费,造成产品积压,从而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导消费预期也是提振农村经济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农村信贷支持有利于解除居民消费预算限额,不再单纯着眼于当期收入而消费,促进传统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另一方面,农村信贷领域必不可少的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更有助于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避免不当消费引发的经济伪繁荣,避免传递错误的市场信号。此外,农村保险产品的推广升级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风险保障,同样对消费预期具有培育作用。
2.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间接渠道
大多数情况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并不直接发生影响,而是先对农村消费环境及农村居民收入等产生直接拉动效应,继而这种直接拉动效应会间接传导到农村居民消费,形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间接渠道。[5]
首先,农村金融通过促进收入增长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性收入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收入影响消费进行了剖析。不管是暂时性收入还是永久性收入、即期收入还是远期收入,收入对消费的影响都是决定性的。[6]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多维度地通过影响收入而引导农村居民消费。一是农村小额信贷极大地降低了借贷资金的资本成本,缓解了农民既有资金不足的困难,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总收入。二是金融产品的不断衍生和创新,对农村高科技生产的支持力度也不断扩大。三是农业供应链金融等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农村创新进步的需要,促进了新型农作工具的研发,节约了农业劳动力,缩短了农作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经营性和生产性工资收入。四是得益于乡村金融的发展,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农村自主经营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聚集[7],乡镇建设的力度和范围日趋扩大,农民的工作领域日益丰富,工资性收入也会越来越多。
其次,农村金融通过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而拓展消费渠道。消费环境是实现消费的基础和保障,比如交通和生产生活设施等。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发达的供水供电体系、便捷的支付消费系统,那么农村居民即使再富有、有再多的收入,其收入也难以转化为消费。国内外诸多研究都表明,消费环境对于购买力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农村金融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撑[8],实现农产品运输的快捷便利、水电系统的建设和完善、高科技设备的快速引进、人才知识的便捷交流,从而高速拉动农村消费并拓宽消费渠道。例如水电设施建设带动生产生活用电器的购买、交通环境的改善带动交通工具的消费需求等。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发展还可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必要的支付通道。互联网的普及、农村淘宝的兴起以及支付宝的应用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线上购买支付的便捷服务,拓宽了农村消费的渠道。
二、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上述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效应。以此为基础,本文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实际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
实证研究所需的解释变量从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中选取,重点包括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金融发展。表5显示了研究采用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选取情况。[9]
表5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指标选取表
(二)实证检验
本文选择2001~2016年的农村人均消费、人均贷款、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设立模型。数据来源分别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及《新中国60年统计材料汇编》。运用Eviews进行数据分析后获得回归方程,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和显著性检验分析各解释变量可否阐释被解释变量,以及能够阐释被解释变量的有效性。[10]经由一阶回归方程检验可以获得回归方程Z=219.12+0.53X+0.16Y(见表6),下面是对该方程的可信度检验。
表6 回归方程检验表
1.拟合优度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用以测验回归直线对观察值的拟合程度,即解释变量能在多大水平上阐释被解释变量。[11]本文采用R2检验。由表6可知,可决系数R2=0.9977,调整的可决系数R2=0.9972,无论是R2还是调整的R2,解释变量X、Y都可以很好地阐释被解释变量,回归方程对其观察值的拟合情况非常好。
2.显著性T检验
显著性检验是先对整体做出一个假设,再按照样本信息判别该假设是否合理,即假定情况与实际情况是否有显著性的差别。本文利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在样本值为16的情况下,对应显著性水平0.05、0.025和0.01的T临界值分别为1.833、2.262和2.821。表6中得到样本常数量(C)、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人均贷款(Y)对应的T检验值分别为2.504057、6.696033和2.833066。所以在置信水平为97.5%时,该回归方程是可信的,即该回归方程的可信程度为97.5%,此时单个的各解释变量均满足T检验。
3.F检验
相对T检验,F检验是对方程总体进行的显著性测验。其检验流程与T检验类似,首先提出假设,进而计算F值并与临界值相比,若F>F临界值,则拒绝原假定,阐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存在回归关系;若F 综上所述,解释变量X和Y可以很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Z,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Z)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农村居民人均贷款(Y)的影响。其影响方程可表示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219.12+0.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16*农村居民人均贷款。其中农村居民人均贷款通常作为农村金融成长的替代指标,所以从数理阐释上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具有一定水平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每增长100元(即农村居民人均贷款每增加100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将会增加16元。 从上述实证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本文将从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贷产品、农村征信体系等维度分析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在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互联网金融日益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但是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布局则存在着城乡差距突出、城乡代沟加深的现实问题。互联网为繁荣城市经济、便捷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互联网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发展则严重滞后,甚至有的贫困地区至今仍然没有网络。农村金融的发展是带动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路径,而在网络强国战略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局下,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建设则是首要问题。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截止到2016年,通宽带互联网的村占比大约为90%,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通宽带互联网的村占比均超过90%,即便是西部地区通宽带互联网的村占比也已达到80%。[12]我国大力开展的互联网进农村活动、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计划等为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若想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和农村消费升级,仍然需要各方面的积极作为和协调配合。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等有关知识不甚了解、网络金融诈骗和高利贷泛滥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信赖。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进而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农村金融发展之所以存在诸多阻碍,一定程度上是由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所致,这在西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但从根本上说,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因。首先,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低水平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现象,制约了其自身以及整个乡村地域农村金融的长足发展。其次,我国农村居民数量庞大,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数量却极少,农村金融行业的优秀人才更是稀缺,呈现出人才与资金双短缺的困境。再次,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担保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没有足够有效的担保品为自己筹措资金,而且我国农村居民常用的担保品主要是不能自由流通交易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等,这些物品的抵押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13]有效担保不足往往导致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上升。尽管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近十年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是总体规模仍然偏高。最后,农村金融机构在存款吸收、融资来源和贷款发放等方面的监管约束都比较严格。例如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对其融资来源限定范围较为狭窄。上述问题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与经营举步维艰、农村资金严重外流、自身风险防范体系较为薄弱,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抑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消费的推动作用。 农村消费信贷产品是缓解农村居民资金周转慢、解决农村居民暂时性资金不足、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农村居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逐年增加,而农村消费信贷供给却普遍存在着“惜贷”和“慎贷”现象,农村消费信贷供求失衡不断加剧;二是农村消费信贷产品不够多元化,未能针对特定的消费信贷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三是农村消费信贷的有关规定过于苛刻,难以适应农村消费发展的需要;四是农村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够完善。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啃的骨头”便是农村征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当前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贷款、消费、保险保障等诸多方面都需要信用的支持,信用建设是促进农村金融良性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之所以艰难,一是因为农村地域布局的相互独立性,使得农户信息采集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和不对称性。二是对农户信息搜集的宣传不到位——农户对搜集信息的流程、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库建设及对信息的管制缺乏足够的理解。如农村居民不了解自身信息的重要性,对搜集自身信息的做法以及自身信息给他人带来的价值缺乏了解。[14]三是农户信息数据不完备。搜集农户信息模式主要以田间地头唠家常为主——过于简单传统;而农户对外提供担保、申请贷款、加入保险等信息则严重缺失,很难提供诸如以“数据库+网络”为中心的农户信誉信息服务,采集面甚至不到0.1个百分点。四是部分信息采集人员凭个人主观印象填报信息,导致部分农村居民的征信信息不具备充分的可信赖性。[15]五是对农村居民守信行为的奖赏和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不到位,使得农村居民对自身信誉的重视不够,从而抑制了农村居民向银行主动提供信息的积极性。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难题,我们应当从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环境、创新农村消费信贷产品和完善农村征信体系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铺路搭桥。例如政府可以招揽人才成立互联网金融普及小组;引领电商企业深入农村,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完备的消费及消费金融平台。其次,借助基层政府大力宣传互联网金融知识,引导乡村居民接受互联网这种新型消费载体,重视信誉,应用网络金融的新型手段来提升消费品质。再次,缩小城乡之间金融服务差异,建立和完善由农村金融担保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载体及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所组成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16]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农村金融”的巨大优势,以金融的快速成长拓宽农村消费市场。 针对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环境与服务存在的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应当对农村金融机构予以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对向其征收的所得税给予优惠税率、提供贷款贴息免息政策、对于新型金融机构放松准入要求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资金支持、实行差别准备金和差别利率等政策。[13]其次,政府与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度,提高基本待遇,提高工资福利,以提升农村金融行业的总体实力。再次,应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扶贫服务站,按照人口密集度、经济活跃度和商业昌盛度等综合指标,科学安排扶贫服务站的综合功能。最后,激励县及乡镇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宣传,打击不法集资,加强金融消费权益的保障;合理规划自助银行,为农村居民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17],防止金融服务单一性和真空化;鼓励非现金的线上消费,提高金融服务的品质和效率。以改善农村消费金融环境,发挥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应调整农村消费信贷供给条件,因地制宜地扩大农村消费信贷供给规模。农村消费信贷供给既不能靠简单的“惜贷”和“慎贷”来确保资金安全,也不能以不合理的高贷款利率来实现盈利,而应致力于优化并创新农村消费信贷产品。优化和创新农村消费信贷产品,要打破信贷利率期限的传统搭配习惯,打造灵活多样的利率期限消费信贷产品,适应农村居民季节性生产消费融资需求和特殊性生活消费融资需求,比如开发“农户生产消费季节贷”、“农户低利致富可变期限贷”、“农户婚丧嫁娶特惠贷”等消费信贷产品;尝试联合多家商业银行对农发行给予资金债券等的支持[18],研究农发行在“三农”政策性信贷支持体系中增添农户生产性消费信贷政策扶持模式。 突破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困境,一是要加大对农户开展征信宣传教育的力度。重视农户信息搜集及征信宣传教育,面向农村居民的宣传,其内容要做到精细化,使农村居民听得懂、记得住[14];坚持以保护农户消费者权益为重点,保证农村居民融资顺利;让农户真正理解搜集其信息的价值及必要性,并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二是要健全信息法律保护制度。改善信用评估体系、评级指标、评价流程、管理办法和奖惩制度。信息采集者须规范采集行为,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避免农户信息泄露;农户信息受法律保护,使用其信息必须得到本人同意,切实保证农村居民的知情权和自主权。三是要构建“互联网+农户征信”的线上线下信息共享体系。提升农村居民信息获取的质量与效率,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做到信息的正反两面采集,力争实现农村征信体系百分百覆盖的目标。(三)实证结果分析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不健全
(二)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有效担保和有序竞争
(三)农村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四)农村征信体系尚不完善
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建设
(二)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环境
(三)推动农村消费信贷产品优化与创新
(四)完善农村征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