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宜读出“三美”
2019-03-07林燕
林燕
【摘要】古诗作为我国的一种特定的文体,自有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点和永恒的魅力。好的古诗具有“诗中有韵”“诗中有画”“诗中有意”三个特点。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古诗教学中,教者可引导学生读出古诗之“三美”——音美、形美、意美,切实提高古诗教学成效。本文以王安石《元日》教学为例,阐述了以上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古诗教学 “三美”
“文体有别,教法各异”。语文教学中,教师须有敏锐的文体意识,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古诗作为我国的一种特定文体,自有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点和永恒的魅力。好的古诗具有音美、形美、意美三个特点。音美指古诗的声律之美,诗人特别注重字音的安排,在平仄、韵脚等方面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正因如此,古诗才有了独特的声律之美;形美指的是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之美,诗使用形象来说话,好的古诗能读出美妙的形象和画面;意美指的是古诗所蕴含的情思之美,诗言志,好的古诗词总是寄托诗人美好的感情和深沉的思虑。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出“三美”,切实提高古诗教学成效。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吟咏春节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欢乐喜庆、万象更新的迎春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吉祥美好生活的祝福期盼,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本诗立意清新,文情并茂,耐人寻味。借助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诵读力,并经由这“三力”的培养,提高其古诗审美力。
一、诗中有韵,读出“音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为此,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根据古人写诗重视字音安排的特点,介绍一些声律知识,并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独特的声律之美。
在《元日》的教学中,笔者在学生学习生词、读准字音后,组织学生读出节奏与韵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师:古诗可不同于一般的文章,你们看,这首诗一共才几句?(4句)每句几个字?(7个字)加上题目,整首诗也就30个字,古诗如此短小精炼,要读得慢一点,有节奏感一点,才能更好地读出古诗的味道来!谁来读?
(生1放慢语速读)
师:有点味道了!还可以再慢一点,再有节奏感一点,听我读!
(师范读“爆竹/声中//一岁除”,老师边读边用手势辅助。谁能读得更有节奏感?)
生2: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齐读)
2.韵脚拉长,读出韵味
师:想读得更有味道吗?睁大眼睛,仔细看。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除),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是(苏),第4句的最后一个字是(符),你发现了吗?这三个字在读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韵母是一样的。
师:这三个字就是这首诗的韵脚,读古诗时,把韵脚适当地拉长,就会读得更有味道。哪个同学再来试一试?
生3: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读得真有味道,把掌声送给他!向他学习,一起来读这首诗,不但正确,更要注意节奏和韵脚,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
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富有音乐美。其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等方面。节奏感主要通过音节的长短、轻重、高低及音节之间的停顿来体现,根据古诗这样的语言特点,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用“/”和“//”这样的停顿符号划分音步,便于学生能直观看出这首古诗的节奏;教师朗读示范,便于学生能听出这首古诗的节奏。在耳濡目染之中,学生较好地读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古诗讲究押韵,即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从而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增加音韵之美,也加强了感情的浓度。押韵的尾音就叫韵脚。为此,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从而发现了本诗韵脚的奥妙所在。指点学生通过拉长韵脚的方法来读古诗,学生真正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二、诗中有画,读出“形之美”
古诗的形之美,分为物象之美、画面之美、情境之美。结合学习词语,学生已感受到“爆竹”“屠苏”“桃符”等春节物象之美,接下来,通过“结合诗句,概括画面;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分享画面,感情吟诵”等让学引思策略,学生既可以初步理解诗中的大意,又能活化出美妙的画面,并化作声情并茂的吟诵。
1.结合诗句,概括画面
师:读着读着,你们发现,这首诗中主要写了哪些画面呢?你能结合其中一句或两句诗句说说你读出的画面吗?
生1: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我读出了“放爆竹”的画面。
生2:从“春风送暖入屠苏”,我读出了“喝屠苏”的画面。
生3:从“总把新桃换旧符”,我读出了“换桃符”的畫面。
师:家家户户都换上“桃符”了吗?
生:是的,上句说“千门万户曈曈日”,“千门万户”就是千家万户的意思。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在这首诗中,读出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这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这真是“诗中有画”呀!让我们把这样的画面化作我们真切的吟诵。
(生一起吟诵整首诗)
2.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师:读着这首诗,我们看到了这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屏幕上出示三幅画面),此时,你是否想到了自己和家人热热闹闹过春节的情景呢?如果展开你的想象,联系你的生活,我相信你一定能把诗中的这三幅画面描绘得更加有声有色,美好动人。接下来,就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写一写!下面就让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一写!就请大家写在语文书第134页的空白处。(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3.感情吟诵,分享画面
(1)分享“放鞭炮”的画面
生1:我点燃手中的“摇钱树”。“嗖”的一声,烟花炸开,火花竟然变成了金灿灿的大树!刹那间,那璀璨的火花纷纷摇落……望着“摇钱树”,我们欢呼雀跃。此时,在热闹的鞭炮声中,绚丽多彩的礼花把夜空变成了一个大花园。
生2:你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春节时美丽的夜空画面。
生3:我听了你的描述,好像听到了热闹的鞭炮声。
师:你笔下的“放鞭炮”的画面真是有声有色,充满了喜庆吉祥!谁来吟诵?
生4吟诵“爆竹声中一岁除”
师:这鞭炮声多么热闹喜庆呀,谁再来吟诵?
生5吟诵“爆竹声中一岁除”
师: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而你又长大了一岁,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生:高兴、喜悦、欢喜……
师:把你们的心情送进你们的吟诵。
生齐诵“爆竹声中一岁除”
师:从你们声情并茂的吟诵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心中满满的欢喜。
(2)分享“喝屠苏”的画面
生: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我举起盛满可乐的杯子,眉开眼笑地说:“爷爷、奶奶,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奶奶笑得嘴都合不拢了,连连说:“好孙女,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又来到爸爸妈妈面前,高兴地说:“爸爸、妈妈,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大家互相祝福着,一句句祝福在家里回荡,一阵阵暖流流进心窝。
师:你写得真具体!此时,温暖的春风吹来,合家团圆,美酒飘香,我们的身上暖洋洋的,女同学,你们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女生吟诵“春风送暖入屠苏”)
师:我们的心里更是暖洋洋的,男同学,你们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男生吟诵“春风送暖入屠苏”)
(3)分享“贴春联”的画面
生:开始贴春联了!我先把旧春联撕了下来,又把崭新春联粘上胶水,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平平整整地贴到了大门上。爷爷放声读着:“春花吐艳香千里,快马加鞭跃九州。选得不错!”在一片欢笑声中,红红的春联终于贴好了。
师:迎着温暖的旭日,贴上大红的春联!此时我的心中充满了光明,你们的心里呢?
生:我心中充满了希望,吟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吟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我心中充满了欢乐,吟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我们读出了诗中真切的情感,读出了光明,读出了希望,读出了欢乐,读出了幸福……而这些情感作者用一个字就写了出来,找找看,哪个字?
生:“暖”。
师:同意的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找得真准!你们都有一双慧眼!(板书“暖”)就让我们把这一个“暖”字化作我们对整首诗的动情吟诵。
(生一起动情吟诵)
在反复读这首古诗后,学生已能从诗中得出粗略的印象,即概括出诗中写了哪几幅画面,初步感受到“诗中有画”的文体之美。但是对于诗中“放爆竹”“喝屠苏”“贴春联”的画面的想象一时难以具体,这就需要教师搭建支架,给予协助。为此,教师精心提示,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展开个性化的想象,并化为现场的书面描写。链接生活,笔尖沙沙,在充分的想象与描写中,诗中描绘的千年前的春节画面在当下的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变得真切、清晰、具体、生动。在有声有色的画面分享与交流中,每一位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浸润在诗境中,沐浴在诗情中,把一个深入人心的“暖”字吟诵得声情并茂!在概括、想象、描绘、吟诵中,这首诗的物象之美、画面之美、情境之美,已如春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三、诗中有义,读出“意之美”
朱熹认为,读书“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古诗之音为其皮肉,形为其骨,意为其髓。在读出“诗中有韵”“诗中有画”后,就可以透过文字,领略“诗中有意”了。如果让学生就诗品诗,读之再三,也难见其意。这种情形是由古诗精炼简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不了解诗人及其写作的背景,仅仅凭着诗句和画面,学生当然无法得见诗髓。《元日》的“髓”是诗中蕴含的特殊含义,其理解的难度较大。教学中,笔者通过补读资料、积累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虽然读诗要了解诗人写作时的一些生平资料已成为共识,但不少教师对作者生平信息不加筛选,这给学生带来了阅读负担和思悟困扰。在本诗教学中,笔者将收集来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整理,并辅以图片呈现。图文并茂的视频介绍让学生听得懂,能理解,为学生体会“诗中有意”提供了最佳帮助。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读出了“诗中有韵”“诗中有画”,你们知道吗?这首诗中还蕴含着特殊的含义呢!你们想了解吗?让我们来听听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一些情况介绍。
出示视频资料:
“当时,百姓生活十分艰苦,国家多年积贫积弱,社会制度很不合理。刚刚当上宰相的王安石看到这种状况,非常痛心,决心进行变法改革。他想通过废除旧的制度,颁布新的制度,改变社会现状。他相信新法的大力推行,一定能让国家繁荣富强,老百姓安居乐业。”
师:你觉得哪句诗带给你一种特别的感觉,好像蕴含着特殊的含义?
生:“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就像是“新的制度”,“旧符”就像是“旧的制度”。一个“换”字让我读出了“他想用新的制度换掉旧的制度”。
师:没错,他想“除旧布新”。而一个“总”字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王安石对“除旧布新”,充满了坚定的决心。
生:他还有必胜的信心。
生:我還体会到他对“除旧布新”充满期盼和豪情!
生:我觉得他还在告诉我们“新生的美好事物总要取代陈旧腐朽的事物”。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王安石的知音呀!让我们把王安石“除旧布新”的决心与信心、期盼与豪情、理想与抱负化作我们最为动人的吟诵吧!
(生全体起立,配乐齐诵)
师:还能把这首诗化作你声情并茂的背诵吗?
(生个别背后配乐齐背)
简短的文字使得有效信息的呈现更为清晰,图片信息使人物形象更加可感。至此,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明了诗中的特殊含义,体会到了诗中蕴含的哲理。加上配乐的渲染,每一位学生仿佛化身为诗人,诵读情真意切,令人深受感染。
当然,立足古诗文体,读出诗中“三美”,这儿的“三”既可实指,也可虚指。不同题材、不同作者的古诗作品,其美感也不尽相同。我们教学一首古诗,师生便是进行一次发现美、体味美、表达美的诵读之旅。这样的古诗教学,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