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学中英语兴趣的培养策略

2019-03-07徐庆梅

考试周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中学英语激发兴趣

摘 要:本文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关系,培养起融洽的师生之情,为学生创设各种参与英语学习的条件,通过精心设计教与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积极状态下获取知识,使我们教学收到最佳效益。

关键词:中学英语;兴趣;培养;激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面临着不断学习,以适应发展的形势。因此,未来的教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始终保持浓厚兴趣,从而达到促进智能发展、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如果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觉得学习是“包袱”,是“负担”,这就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丧失学习积极性。而英语是一种交际语言,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语言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使学生达到这种目的,必须解决的就是英语课堂教学与培养学生兴趣的关系这一问题。现在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这种交际语言。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一、 强化内容趣味性意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而兴趣又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即求知欲。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英语是一种语言,就形式而言,它本身并无趣味。

但是,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有效控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环境,从而使课本上枯燥的语言知识通过“加工”,融入了一个愉快、真实的语言实践中,从而大大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究竟采用什么形式,要根据教材内容。如在学习“Earthquake”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使学生能接触感知大量有用信息,视野开阔,增强趣味性;在学习“The Attributive Clause”时,可用图片、歌曲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充分调动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Music”时,教师让同桌两名学生分别准备一些歌曲,轮流扮演different famous bands,到讲台上去表演; 在学习“Which band do you like best? Why?”时,可让学生进行连锁回答,学生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很浓。全班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总之,根据课本上语言材料的特点,利用不同形式,采取多种手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二、 激發学生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

(一) 创设环境,促使创新

教师应该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有利于激发求知欲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要摆脱“满堂灌”的应试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教nothing serious这个语言点时,出示一块手表说:This is my watch,its a nice watch,but it doesnt work,whats wrong with it? Who can tell me? 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it.教师表扬他们回答正确。

接着说:这个句子如果把它改成否定句,有几种方法?看哪一位同学先做出来。这时学生就使劲地动脑筋,同时让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直至完全正确有两种。

再提问anything与nothing都可用于否定句,它们有什么区别?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时的位置怎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然后出示一幅画,提问医生检查病人时说“你没什么重的毛病!”应该怎么说?学生就能异口同声地回答出两种。

(二) 培养协作精神,促使学生求知

课堂教学是师生合作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才能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发挥想象力,牢固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师生合作的思想代替“跟我走”的观念。教师首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

例:教师在教“watch(看)”,并与其他几个“看”区别时,准备了四幅图画。让学生看图完成句子(图1.Glad to you.图2.Lilya——book,Lucy——TV.图3.They are going to the animals in the zoo.图4,Look! They are the monkeys)然后分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图画演示会话并讨论see,read.look,watch的区别。

再集中请一组学生到黑板前演示会话。会话的学生有声有色,观看的学生聚精会神(会话略)。这段会话演示得相当好,教师就说“Very Good! Very Good!” 学生们拍手鼓掌。最后换一组发表讨论后的结果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他们正确无误地回答了问题。

这样教学使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又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培养了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转化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 发扬民主,互帮互学

教师要改变一味追求课堂纪律“好”的误区,而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评论。起到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

例如:教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课文较长,按教师讲、学生听的惯例,一节课要上完很困难。但教者发挥了学生互帮互学的作用,一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针对课文提出四个问题:

①When did English have the most speakers?

②From AD 450 to 1150,what language did English sound more like?

③When was Shakespeares English spoken around?

④Which country has the fastest growing number of English speakers in the world?

让座位前后的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请一组的学生回答,其余同学认真听,随时可以发表意见。通过这种课堂民主意识的培养,可以营造浓厚的学生间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学习的情绪高低和兴趣与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学习的快慢和成败。而且,许多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只有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让他们热情饱满地去学习,教师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怎样才能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 优化师生关系,增强教与学的和谐性

表面上,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仅是一种工作关系,而实际上它更是师生之间心灵和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可见,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对教学活动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也要以之为前提。师生之间只有做到心相印、情相融,才能创造配合默契、气氛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所以,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搞好关系,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 教师要主动扩大与学生的接触面,尽量缩短师生距离,而且要重视通过一些细小环节,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比如课前师生见面时适时即兴的几句寒暄,像Glad to see you again!/How are you today?/A fine day,isnt it?/You look worried. Whats wrong? Can I help you?等等,都能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学生从中也定能确确实实地感觉到教师的可亲和可爱,从而为深厚的师生之情奠定基础。

(三) 教师要用自己的和蔼可亲和宽容谅解去感动学生

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更要时时怀着一份积极的态度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对他们多表扬、少批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学业的成败,树立乐观向上的自我有效感。例如当某些学生回答问题时“卡”住了,教师不应该横加指责或讥笑训斥,而是应该多用亲切友善的目光、充满鼓励性的语言(如It doesnt matter,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等)来安慰学生。

同样,当某些后进生答对问题后,教师满意的微笑和点头以及像very good!/well done!等由衷的表扬,都会似一股股暖流强烈地温暖学生的心田。这样的教师定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师生之间也定能建立起一份特殊的情感。而且,这份情感又会不断地激励学生再次勇敢地去尝试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期望。从而课堂的“死角”没有了,气氛也就更活跃了。

(四) 优化教学模式,侧重形式的多样性

重视交际功能的外语教学,实践性强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教师讲到底而不管学生的反应,冗长的语法分析、过多过细的讲解、呆板单调的操练形式只会引起學生心里的烦躁和紧张,甚至还会出现逆反心理。

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每节课不同的知识内容,精心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合理调整和搭配教与学、讲与练,并且要不时穿插活泼新颖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自觉思考的兴趣。

例如在对课文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无非是先示范领读,学生模仿再跟读,课上学习新词和语法,课后还要背单词和课文。这种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苦不堪言。

但假如教师能把对课文的讲述、提问,讨论、答疑交替进行;默读,朗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有选择性地穿插训练,那定能通过这些个别、集体、双人、小组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这一系列课堂活动中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热烈。

(五) 优化教学情景,体现教学的趣味性

我们经常能感觉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过于沉闷压抑的课堂上,某些学生的注意力常常难以稳定或者难以持久。如果想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从而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好的办法还是莫过于“以趣激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经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中“趣”的因素,并且充分运用唱歌、表演、竞赛、游戏、猜谜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实物、图片、录音、幻灯、简笔画等教学手段恰到好处的呈现,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牵动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内心强烈的学习需要,从而达到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如果一味地请同学造句,那就很容易导致其他听的同学漠不关心、置之不理。但如果请同学运用形容词做一个先描述他人再猜谜的游戏,学生强烈的兴趣很快就会促使他们加入游戏中来。

最后,你会发现,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同学们想的、说的、听的都是所学的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这不仅有效地制止了某些学生上课走神现象的发生,而且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更好更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 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別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

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所以教师对学生首先应该倾注爱心。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效应,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教学的热情,这是教育心理学的一条普遍规律。教师对学生应该倾注爱心,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在课堂上多鼓励,少批评;课后又主动关心他们,这样师生之间产生了和谐和共鸣,这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能够使学生由喜欢教师而喜欢英语,从而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笔者曾经接手过一个班级,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带着排斥心理,有的甚至故意逃课,或在课堂上捣乱,但我并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批评他们,或者讲什么大道理。

每次上完课后,总是“混”入他们当中,像朋友一样谈论象棋,谈论前一天的电视节目,还有一些朋友之间的话题,然后在不经意的时候突然出击:“你昨天怎么没来上课?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吗?”或者“你今天上课好像很没精神,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要注意休息了。”那些调皮的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之下,当然是不好意思再有什么异常举动了,很快我就和这一班学生打成一片。

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因为在他们的学习中,受到的指责多于赞扬。他们经常被人忽视,甚至被人嘲笑,他们的自尊常处于被挫地位,因此也特别地敏感。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批评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反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学习成绩日趋下降,还有可能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为了消除他们的这种心理,教师经常有意识接近他们,亲近他们,满腔热情地从思想、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相信教师,把教师当成知心人,有了师生间相互信任的基础,再采取必要的教育手段,才会使英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这批学生,应采用“三多”“三少”的原则。“三多”就是: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耐心。“三少”是:少一点批评,少一点武断,少一点偏见。一旦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那份温馨便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共鸣。有这样的融洽关系,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就不再是意料之外的了。

参考文献:

[1]孙锦涛,季登训.成功愉快教育模式、方法、案例全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刘金国.21世纪中国教改研究[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徐庆梅,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第十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英语激发兴趣
学会在生活中学英语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英语书面表达教学谈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