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多样评价缔造《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课堂

2019-03-07罗英

考试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应对策略道德与法治

摘 要:课堂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教学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小学课堂评价必须贴合新型评价理念,实际课堂应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考察的重视程度,并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应发挥出课堂评价优势,将课堂评价切实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堂评价在教学高效应用进行探究提出几点具体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应对策略

对于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课堂评价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做到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使学生不会盲目地被表扬所驱使,一味地为表扬而学习。在课堂评价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并激发其勇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一、 正面评价,让学生积极学习

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且正确的课堂评价应具有原则性,尽量做到正面评价,告知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引导学生在正确道路上保持进步,帮助其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教学《我们小声点儿》(统编版二上下同)教师设计了“看动画片”的环节,播放《熊大与熊二》的动画片,结果有许多同学造就看过了,有的同学不喜欢了,就开始小声说起话来,结果有几个没看过动画片却不喜欢了,向老师告状,说他们影响了自己看动画片。教师暂停了播放,针对这件事,正面批评了讲话学生,告诉这种是不好行为,会直接影响他们观看,甚至影响今后同学之间的关系,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从而在真实体验中,感知嘈杂环境对他人的不良影响,以此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不打扰别人。

二、 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不足

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不仅要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应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学中,在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自己完成练习后,让其独立思考、判断,再想想自己在思考、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自己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甚至可以通过学生以同桌或前后为一小组进行组内交流,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进行自我合理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向偏差和判断失误,在纠正中不断学习、调整、提高,从而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三上),教师设计了“不要轻信陌生人”教学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活动听到的故事,然后教师进行模拟演练,请了一位朋友在我上课时,叫出了一位学生,谎称这位学生的爸爸有事走不开,叫他来接的。结果这位学生真的跟他出去了。后来我问这位学生,为何刚学的知识又忘记了,学生红着脸说:“我认为是真的呢”,然后我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错在哪儿。全班同学也在不断反思评价自己,这样一来,达到了教学要求,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 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到喜悦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均喜欢得到赞扬,适当的夸奖可以促使学生课堂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激发其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和启发性。例如,在教学《周末巧安排》(二上)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合理安排空闲时间,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懂得好好安排周末才能使周末时光变得更加精彩。所以在实际课堂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中,你们利用这些时间做了什么?并抽取几个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内容进行总结,无论学生回答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师要求,教师均应对其进行适当鼓励,即每个学生的周末都是丰富多彩的,并对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赞扬。此外,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在其基础上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游刃有余,避免过度感受学习压力,并通过正确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整体性感受文章内容、分析和探究文章、联系生活实际等具体步骤,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

四、 多元评价,让学生理性学习

在教学中,课堂评价的目的主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能变得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完成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还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进行课堂评价时,应该实施多元评价,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尽量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学生自评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因,啟发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运用自评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和改进自我。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互评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从伙伴的优点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学生共同发展。避免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总是挑对方的“刺”,老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引导他们慢慢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能正视自己、正视伙伴。

总之,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教育评价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情况,实现课堂评价多样性,必将会给《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李义茹,黄甫全.论道德与法治的深度备课——以《他是“小气鬼”吗》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7(10):39-42.

[2]郝玮.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J].魅力中国,2017(42).

作者简介:罗英,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应对策略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