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甘青结合部旅游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发展
2019-03-07王峥
王 峥
(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川甘青结合部是指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青海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简称果洛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简称黄南州)等相关地区,面积25万km2,人口177万,69.11%以上居民是藏族,是藏区工作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地区,也是连接内地和西藏的桥梁纽带。
川甘青结合部涵盖“三省五州”,分属不同的省级行政管辖主体,各省发展基础不尽相同,发展政策不尽统一,建设需求相差悬殊[1]。
1 “过渡位置”特点
从区域地理角度分析,川甘青结合部位于我国陆地轮廓的几何中心地带,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三大地形区连接处,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复杂性、脆弱性。同时,与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红军长征之路相互交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概括来讲,该地区是我国众多自然、人文地理界线经过处。
第一,是我国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海拔从1 000多米向西逐渐上升到4 000米以上,地形复杂,是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骨架。如九寨沟、黄龙等。
第二,是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长江水系的雅砻江、岷江、嘉陵江,黄河水系的湟水、洮河等上游大多发源于此。如查针梁子是我国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等。不仅如此,这些大江大河的上游支流从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流入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等,落差大,水能极其丰富,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是我国季风与非季风气候的重要界线。东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登上青藏高原,力量大大减弱,降水减少,自然景观、植被类型等形成明显差异,这是丰富多样的旅游景观形成的重要气候条件。这里是我国400mm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该区东半部多为山区,降水大多在400mm以上;而西半部多为高原地形,季风微弱,降水大多在400mm以下,形成了我国森林与草原的重要分界线。东半部多为茂密森林、灌木林,而西半部多为茫茫大草原,自然景观差异明显,也形成了我国农耕区与放牧区的重要界线。东半部地势稍低,热量充足,降水较多,适合发展种植业,而西半部高原地形,天然草场良好,适合发展畜牧业。如尕里台就是我国农牧业与农耕业分界线。
第四,是我国汉族聚集区向藏族聚集区的过渡地带。川甘青结合部,汉族人口比例下降,藏族人口比例上升,由东向西逐渐形成了汉藏民族文化的过渡区。这里的藏族建筑、佛教文化、风俗习惯、异域风情等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旅行者。
2 川甘青结合部旅游开发情况
2.1 旅游资源状况
川甘青结合部,因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过渡性特征而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具有非凡性、独特性。从自然旅游资源角度看,这里有众多的山峰、峡谷等地质地貌景观,众多的河流、湖泊、冰川等水文景观,多彩的蓝天、云朵等气象气候景观,多样的森林、草原、湿地、熊猫、猕猴等生物生态景观。从人文旅游资源角度看,这里有古城、古迹等古建筑景观,寺庙、玛尼堆等宗教文化景观,会议旧址、根据地等红色文化景观,非遗项目、民俗等民族文化景观。
2.2 旅游开发情况
近年来,随着西部文化旅游事业的兴起,川甘青结合部的旅游开发形成了良好的态势,无论是政策引导、资源开发、道路修建,还是旅游意识、环保观念、经济发展,都朝着区域或者全域旅游的方向发展,这对该地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三省五州”在旅游年接待人次和旅游年总收入方面都有可观成绩(图1)。
图1 “三省五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情况统计
由图1可以看出,“三省五州”旅游的年总接待人次已经突破6 529.02万,旅游总收入已达463.52亿元。特别是阿坝州的旅游业已成为地方财政的绝对主要收入来源。自从1998年阿坝州旅游发展的“一次创业”以来,缔造了以“九寨沟”和“黄龙”为代表的“龙头景区”产业神话,“九黄热”持续增温,以至近年来出现了“供小于求”的局面。
川甘青结合部的“三省五州”中,阿坝州、甘孜州、甘南州已被列入2016年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果洛州、黄南州虽然没有列入,但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旅游发展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可忽视的效益,也逐步树立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在旅游品牌树立方面,甘孜州计划3年时间构建“两环一带”旅游产业布局,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阿坝州提出“全域、全时、多元”三大路径,打造“阿坝全域旅游景区”新品牌。甘南州以“九色甘南香巴拉”为统领,打造“世界藏学府·中国拉卜楞”等主题县域旅游形象品牌。果洛州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理念,倾力打造“雪域净土、秘境果洛,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旅游品牌。黄南州制定“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热贡文化旅游节庆、坎布拉景区等品牌。
纵观“三省五州”旅游发展业态,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措施得力,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交通还是制约川甘青结合部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高速、高铁等现代化交通在这些地区还比较薄弱,比如久治等地均没有高速相通;高等级公路发展维护欠佳,特别是一些景点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建设,比如巴西会议旧址、俄界会议旧址等。
第二,接待能力尚不能满足新兴旅游业态发展的需要。就拿成熟的九寨沟、黄龙景区来说,每年的暑期高峰客流超满,除交通问题外,住宿极其拥挤,甚至“宰客”现象也时有发生。对于年保玉则等较为偏远的景区,久治县城的接待能力十分有限,而且价格居高不下,影响游客的再宣传。
第三,旅游生态环保观念不强。在大多数地广人稀的草原、湿地、森林、村落等,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垃圾桶,没有厕所,随地乱扔垃圾、塑料袋等,很多交通要道没有设置牧区牲畜及野生动物生态通道,致使交通受阻。
第四,旅游服务意识不强。游客是客人,也是财富来源。然而,由于服务意识不强,一些景区价格居高不下,宰客现象也时有发生。比如明明就是自然河道,圈起来就成为景区,而且价格奇高;又或者明明写着“免费停车场”,但却每车强行收取10元钱。
3 与“历史古道”渊源和“一带一路”融合发展
3.1 与“历史古道”渊源
川甘青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交流交往的重要交集地区。具体来说,是丝绸之路的连接之地,唐蕃古道的来往之地,茶马古道的延伸之地,红军长征的经过之地(图2)。
图2 川甘青经合部在历史古道的位置
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都城洛阳为起点,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和中亚各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抵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 440公里,主要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川甘青结合部,正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2]。
唐蕃古道,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去吐蕃和亲开始,数百年来,双方使臣和商人往来不断,在长安与拉萨之间踏出了一条“黄金路”,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这条大道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和西藏5个省区,全长约3 000公里,是汉藏友好的历史见证,被誉为民族团结的“千年平安路”。川甘青结合部,正是唐蕃古道的重要节点。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青藏高寒地区包括内蒙古高原牧区,人们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为主食,脂肪多,蔬菜少,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因而牧区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牧区不产茶,这就需要川滇及内地生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与牧区的骡马、皮毛、药材进行交易,为此形成了“茶马互市”,在川西南来北往的深山中形成了日趋繁荣的“茶马古道”。川甘青结合部,正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
红军之路,是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0月相继开始由我国东南地区转移到西北地区,于1936年10月最后一支红军抵达陕北的长征历程。途径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湖北、河南、四川、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爬雪山,过草地,行进两万五千里,最终到达陕甘宁根据地。川甘青结合部,正是红军长征之路的重要节点。
3.2 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3],川甘青结合部即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国家对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地的定位是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川甘青结合部自然符合这一特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作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曾多次对川甘青结合部等地进行考察,并提出了“民族走廊”这一概念,认为川甘青结合部是“河西走廊”和“陇西走廊”的丁字连接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称之为“青藏高原的窗口”“藏族地区现代化的跳板”。
因而,要发挥川甘青结合部的“承东启西、南来北往”的区位优势,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向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融入长江流域经济带,向西融入青藏高原经济板块,向东联络中东部发达城市。“旅游一动百业兴”,并且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无形贸易,上手快,融入快,契合“一带一路”宗旨,吸引中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人员、文化、市场、金融、产业等要素,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为此,提出以下发展路径:
3.2.1 树立“旅游发展”理念
川甘青结合部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捷径。为此要推进全方位开放开发格局,打破行政区划隔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切实把文化旅游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4]。
3.2.2 推进“交通先行”战略
发挥区位优势,发挥历史商贸通道作用,积极打造现代版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红色之路等,交通必须先行。目前该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巨大,必须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多方筹资,加快如马尔康—九治等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发展完善的立体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区域内外交通互联互通,提高交通通达度。
3.2.3 做强“大旅游”品牌
川甘青结合部,对于外界来说,异域特征明显,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景,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此要建立“大旅游”联动机制,政策融合,规划一体,营造品牌,宣传到位,借助“一带一路”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共塑旅游“大品牌”、共推旅游“大线路”、共优旅游“大环境”,打造川甘青文化旅游经济国际黄金圈和国际旅游精品走廊。
3.2.4 建设“生态安全”旅游
旅游本身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最大保护,但这需要广泛的文明旅游知识和环保思想意识的宣传。鉴于该地区是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区域,生态本来就很脆弱,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谨防过度开发,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合理规划环境容量,注意保护旅游环境,同时还要考虑民族、风俗等问题,避免社会民族矛盾激化。
3.2.5 打造“现代服务”环境
川甘青结合部是我国民族贸易与文化共融的重要地区,藏民为主,信仰佛教,人文基础好,民风淳朴,但对于外来人口增多,生活风俗不同程度被打扰,应该有很好的心理准备。为此在发展现代旅游过程中,应加强旅游服务知识培训,在语言交流、饮食起居等方面,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积极营造现代化、国际化的旅游服务环境。
4 结语
在全域开放、经济繁荣的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来说,川甘青结合部就是一座“桥梁”,“交通先行”“旅游先行”是很好的路径选择,依托文化历史区域,推进经济社会协作发展,这既有利于该地区与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又有利于民族团结、脱贫致富等,对我国实现东西部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