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改善妊高症高危患者127例凝血功能临床价值研究
2019-03-06王改华孙红艳
王改华,孙红艳
西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西安 710004)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简称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好发于妊娠20周以后[1-2]。在我国,PIH发病率为9.4%,国外报道7%~12%[3]。PIH临床中以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及抽搐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PIH的发病原因,考虑与孕妇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免疫功能、子宫胎盘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相关[5]。PIH持续发展,患者凝血功能亢进,出现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出血栓烷逐渐释放,血管刺激增多,持续血压增高[6]。临床中,PIH的治疗以降压、解痉、扩容及利尿等为主要方向[7-8]。有研究认为,PIH患者自身高凝状态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失调,导致其凝血功能紊乱;故凝血功能的检测及积极干预治疗得到广泛重视[9]。阿司匹林肠溶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烷的生成[10];一些活血化瘀药物具有降低血粘度,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抑制脂质合成,与阿司匹林具有协同作用[11]。我院于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共收治PIH患者127例,分别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及安慰剂进行治疗,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对PIH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旨在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选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妊高症高危患者127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64)与对照组(n=63)。观察组年龄21~44岁,平均(31.25±5.33)岁,孕周4~38周,平均(17.35±3.44)周;对照组年龄22~46岁,平均(32.18±7.29)岁,孕周4~39周,平均(16.81±5.23)周; 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①妊高症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妇产科学》[12]:孕中期平均动脉压(收缩压+2×舒张压)≥平均动脉;仰卧位舒张压与左侧卧位差值≥仰卧位舒张压与;血液分析显示血细胞比容≥血液分析,全血黏度≥全血黏度≥mPa·s;②年龄≥18岁;③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血液疾病或凝血功能不全患者;②严重脑、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③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者及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 片)治疗,每次50 mg 口服,1 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主要成分为淀粉)治疗,每次50 mg 口服,1 次/d。两组患者均直至分娩前停用。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出现不适或其他症状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或者调整治疗方案。整个用药期间嘱患者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患者凝血功能的检测,主要通过抽血检查来完成。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器进行检测。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2-dimer,D-D),观察妊高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 两组患者妊高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观察组妊高症发病12例,发病率18.75%,明显低于对照组39.68%(25/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8,P=0.009),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妊高症发生率比较[例(%)]
注:两组比较χ2=6.738,P=0.009
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D-D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述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PT、APTT、TT明显延长,FIB、D-D含量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明显延长,FIB、D-D含量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76、5.536、2.356、14.158、16.176,P<0.05)。见表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发生消化不良、胃痛及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94%;对照组发生此类不良反应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94%,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χ2=0.334,P=0.563)。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注: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χ2=0.334,P=0.563
讨论
近年来,PIH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成为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数据显示,PIH的病死率为0.08%,约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10%左右[13]。PIH可导致患者多脏器损害,严重威胁患者及胎儿生命安全[14]。考虑其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免疫、胎盘缺血及氧化应激等因素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年龄、肥胖、遗传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羊水过多等均是诱发PIH的高危因素[15]。孕产妇子宫腔压力不断增加,胎盘缺血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前列腺激素类物质的下降,导致其血管扩张物质数量下降,血管扩张受到一定影响,血管壁加压物质反应性增加,进而使机体血压上升,血管痉挛等问题相继出现[16]。
对正常健康孕产妇而言,怀孕期间雌激素水平不断上升,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改变,机体凝血因子含量随之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下降,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及血小板数量增加,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产后出血后的止血环节发挥重要作用[17]。PIH患者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发生失衡,代谢紊乱,血栓形成的几率大幅度增加,DIC发生风险增加,严重者出现胎盘缺血及坏死[18]。另一方面,血栓形成后刺激血管壁,血管平滑肌发生收缩,进一步导致患者血压上升。因此,对于PIH患者而言,临床中密切监测其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给予科学干预治疗尤为关键[19]。
PIH的临床治疗,以抑制血液凝集及血栓形成为主要原则,主要包括降压药、利尿等。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其作用机理为,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有效调节PIH患者机体血栓素及前列腺素等,抑制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使其失活,血小板环氧酶发生不可逆的抑制,TXA合成下降,血栓素A2形成减少,黏附效应下降,最终发挥抗凝作用,血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改善患者高凝状态及血流灌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20-21]。同时,阿司匹林可有效抑制前列腺素的生存,进而减少患者胎盘绒毛TXA的合成。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妊高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阿司匹林肠溶片可有效控制妊高症的发生概率。
PT属于外源凝血系统的敏感性指标,有效反映血浆外源凝血因子水平;APTT反映血浆内源性凝血系统中的凝血因子水平变化。TT反映血浆中抗凝物质的含量及FIB的变化情况;FIB与凝血活性密切相关,其含量的增高,提示血小板聚集风险,是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因素[22]。D-D是机体高凝状态、纤溶亢进的有效标志物,其数值可以对机体的凝血状态进行表达[23]。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后,D-D含量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凝血功能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得到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提示PIH患者存在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机制,考虑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凝血因子缺乏变异,进而患者呈高凝状态,发生血栓风险增加;阿司匹林肠溶片可有效改善孕妇凝血功能状态,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的发生概率,改善高危患者凝血功能状态,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