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在子宫癌、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血中表达
2019-03-06高磊张春玲周文婷
高磊 张春玲 周文婷
恶性肿瘤患者多处于血液高凝和继发纤溶亢进状态,增加血栓性疾病发生风险,这是引起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2]。血液高凝和继发纤溶亢进会导致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碎片,因γ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γ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形成D-二聚体碎片,从而导致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增加。D-二聚体是机体凝血和纤溶活性增高重要标志物之一,其含量检测可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3-4]。子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其诊断及分期判断的指标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对子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患者的血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其含量与三种恶性肿瘤诊断及分期间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6年4月—2018年3月我院妇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97例,其中子宫颈癌36例,子宫癌31例,卵巢癌30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47.2±4.0)岁。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另外收集同期收治的子宫颈炎患者30例,子宫肌瘤患者32例,卵巢囊肿28例作为良性对照,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6.5±3.6)岁;收集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健康对照,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47.0±3.9)岁。上述研究对象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妊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影响凝血和纤溶活性的疾病,均未使用阿司匹林和避孕药等影响凝血、纤溶活性的药物,各组年龄等基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患者治疗前的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含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离心获得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采用日本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D-二聚体正常值范围为低于0.55 mg/L。健康对照组采用同法检测血D-二聚体。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诊断截点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血D-二聚体含量对比情况
子宫颈癌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高于子宫颈炎患者(P<0.05);子宫癌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高于子宫肌瘤患者(P<0.05);卵巢癌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高于卵巢囊肿患者(P<0.05)。子宫颈癌、子宫癌、卵巢癌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子宫颈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D-二聚体含量对比情况[( ±s) mg/L]
表1 各组血D-二聚体含量对比情况[( ±s) mg/L]
注:①代表子宫颈癌,②代表子宫癌,③代表卵巢癌,④代表健康对照组,⑤代表子宫颈炎,⑥代表子宫肌瘤,⑦代表卵巢囊肿;t①/④=7.428,P= 0.000;t②/④= 6.746,P=0.000;t③/④= 7.422,P= 0.000;t⑤/④= 1.507,P= 0.137;t⑥/④= 0.482,P= 0.723;t⑦/④= 1.323,P= 0.196
子宫颈癌① 36 1.73±0.36 子宫颈炎⑤ 30 0.30±0.08 6.730 0.000子宫癌② 31 1.47±0.25 子宫肌瘤⑥ 32 0.28±0.09 6.389 0.000卵巢癌③ 30 1.54±0.22 卵巢囊肿⑦ 28 0.30±0.10 6.400 0.000健康对照组④ 35 0.27±0.03
2.2 不同肿瘤分期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对比情况
宫颈癌、子宫癌、卵巢癌三种癌症患者随着分期的升高,其血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肿瘤分期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对比情况[( ±s) mg/L]
表2 不同肿瘤分期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对比情况[( ±s) mg/L]
Ⅰ期 13 0.58±0.22 8 0.58±0.22 6 0.56±0.19Ⅱ期 11 1.86±0.34 12 1.06±0.58 10 1.02±0.45Ⅲ期 7 2.03±0.87 6 2.20±0.66 8 2.16±0.84Ⅳ期 5 3.17±0.92 5 2.87±0.93 6 2.81±0.82 F值 - 10.554 - 5.875 - 5.164 P值 - 0.000 - 0.022 - 0.030
2.3 三种癌症诊断的ROC分析
以子宫癌对子宫肌瘤+健康对照、子宫颈癌对子宫颈炎+健康对照、卵巢癌对卵巢囊肿+健康对照制作ROC曲线,发现血D-二聚体含量对子宫颈癌、子宫癌、卵巢癌的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2(95%CI:0.940~2.047,P<0.05)、0.965(95%CI:0.921~2.349,P<0.05)、0.983(95%CI:0.961~2.401,P<0.05),最佳截点值分别为0.492 mg/L、0.586 mg/L、0.543 mg/L,以截点值为界诊断子宫癌、子宫颈癌、卵巢癌的诊断特异度均为100.0%,敏感度分别为90.5%、82.7%、87.1%。
3 讨论
肿瘤细胞释放癌性促凝物、肿瘤细胞侵润血管内皮、血小板激活等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凝血、纤溶亢进的重要因素[5-6]。凝血因子活化后在XⅢ因子作用下产生一系列生物学反应而产生D-二聚体[7-8]。D-二聚体反映了机体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和纤溶活动[9-10]。有研究发现,很多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D-二聚体升高现象,其升高程度与肿瘤类型有关[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子宫癌、卵巢癌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高于宫颈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说明宫颈癌、子宫癌、卵巢癌患者均存在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现象。血D-二聚体含量与肿瘤负荷和肿瘤恶性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宫颈癌、子宫癌、卵巢癌患者随着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肿瘤分期升高,其血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提示宫颈癌、子宫癌、卵巢癌的FIGO分期与其血D-二聚体含量呈正相关,表明三种恶性肿瘤随着分期升高,其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更显著。
本研究采用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含量对子宫颈癌、子宫癌、卵巢癌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血D-二聚体含量检测对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线下面积(AUC)均>0.95,灵敏度均高于82.0%,特异度均达100.0%,说明其对三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较高。然而本研究所收集样本较小,其诊断价值还需扩大样本加以证实。
总之,检测血D-二聚体含量对子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诊断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