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患者为中心,医药协同”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03-05陈妍潘迪付凌云甘诗泉肖潮达沈祥春
陈妍,潘迪,付凌云,甘诗泉,肖潮达,沈祥春
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贵州 55002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改善、国民对医疗高质量需求的不断增加,药学教育的工作重心从传统的“供应保障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1]。药学人才培养也由原来单一的创新药物研发逐步转变为创新药物研发与医学教育协同并存的模式,亟需培养“富有创新精神懂医精药”的应用型人才。为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本校药学院从“以患者为中心,医药协同”视角下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探索,旨在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
1 药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药学人才培养是医药卫生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前提与基础[2]。我国现代药学教育经过百年发展,历经了不同时期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应对缺医少药的局面,药学专业教育采用“以化学为基础、以药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3],培养“会做药”的人。该模式对促进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迅速改变我国药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但该培养模式忽视了掌握用药指导、药学监护及安全合理用药“会用药”的人才培养,也忽视了医与药的深度融合,人为割裂分离了医与药的结合。近年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加强了能指导合理用药的药师型人才培养,国际药学教育理念逐渐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型[4]。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以及对药学服务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高等药学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药学人才培养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药学人才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5],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
药学人才培养过程应以“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解决当前药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6]。此外,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模式也逐步与国际接轨。自2007年获得贵州省药学示范性本科专业以来,本院围绕“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贵州区域特色和大健康发展战略,开展了药学培养质量工程的研讨。经过广泛的讨论、深入调研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院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化医学与药学的联系,探索医学与药学、教学与科学研究、第二课堂与生产实践的“三结合”,使各实践育人环节实现有机链接。
2 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转变
针对我国当前高等药学教育特点以及贵州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为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对药学人才培养新的要求,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三个转变:从“以药物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从“考试能力”到“实践能力”以及“科教协同”的转变。在上述转变的过程中,以“药物发现”与“临床疗效”两个模块为支撑点[7],形成集“医、药、教、研、用”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并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医药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从“生物-医学-药学-社会”的药学教育模式出发[8],多方面搭建课程培养体系,重视“药物生产”与“医和药及患者”有机融合,学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环节全面推动药学专业教育的转型调整,提升药学专业人才的服务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懂医精药”的新型药学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3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传统药学课程以“化学-药学”体系为核心,围绕化学课程群开设[9]。现代药学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化学-药学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并拥有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实践经验与能力以及一定的人文素养[10]。因此,本院对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
减少化学基础课学时:减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四门课程学时总数,增加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其中,无机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过去是64学时和32学时,现在改为40学时和36学时;有机化学从理论课108学时、实验课36学时改为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36学时;物理化学72学时的理论课改为54学时,24学时的实验课改为36学时;分析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则由原来的72学时和32学时,分别改为64学时和44学时。另外,学院还修改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以适应教学需要。
增加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医学生物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包括在专业基础课中增加了临床医学概论和医学遗传学的课程,在考查课程中增设全科医学、社会医学、临床药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为学生今后参加临床药物治疗的相关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在药理学和临床药学的课程中增加合理用药内容的学时数,突出合理用药,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患者在药物治疗上的特殊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和知识,并能够监测他们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型和适宜性。
根据贵州省大健康发展战略要求,结合药学学科最新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社会对药学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学院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加了贵州省情课程,开设药苑飘香大讲堂系列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设大健康与药学发展的前沿讲座,并新增生物技术制药、药物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以及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等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的课程。另外,增设10个学分的人文通识选修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创业基础以及人文公共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构建多重交互、内涵丰富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
在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一直重视实验、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本校医学资源,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成教学实验课程;另一方面学院与学校各附属医院、省内其他医院、药店、药企及科研院所签订稳定的实践基地协议,构建多环节贯通的实践教学基地。此外,学院还开设了创新创业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多重交互、内涵丰富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为构建全面育人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实验课程教学方面构建“一中心三层次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11],将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毕业实习和科研训练等多元化模块相互衔接,完成药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同时学院还建立实践教学实验室、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管理规范)模拟车间等,在全真模拟环境下开展实验教学。该实验教学体系除完成常规教学实验外,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实验共计100余次,参与学生总数达1100余人次。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不仅丰富了课堂实验教学内容,达到课程要求的实验教学目标,多样化的课外开放性实验还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实践综合素质。
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涵盖医院、药房、科研院所和药企四个部分,为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实训教学提供平台保障。首先,学院充分利用本校9家附属医院及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国家卫计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优质资源建立多个实训基地,加强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学的教学体系,使药学与医学融合,提升学生服务临床的能力。学院一直倡导以临床医学问题指导药学研究、以临床应用需求指导新药开发的学科发展理念,与学校多个附属医院建立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协助医院药学部和其他科室发展科研和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附属医院主动配合实习期间的教学和教改,提升学生实习的教学质量极大地提高了药学专业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学院与贵州同济堂、贵州芝林大药房、贵州万顺堂健康药房建立药房实习基地,进一步提高药学专业学生对药品的认识,并使学生初步掌握药品销售方法,锻炼学生与人接触、与人沟通的能力;再次,学院与“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17家科研院所建立多个科研训练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学院还与贵州益佰制药有限公司、贵州百灵制药有限公司、贵州科伦制药有限公司等数10家著名制药企业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提高药学院的成果转化能力,加强与知名药企的联系,积累大量的药企人脉和资源。
学院通过创新创业园的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支持。自2012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来,学院共有200余人次的药学专业本科生参与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型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其中有21项为国家级计划。近3年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创新创业活动,累计参与学生数约400人,并在各项创业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如在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创业大赛中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充分体现出学院药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的说来,学院通过对各类平台资源的有机融合、有效集成,建立丰富多样的实践实训基地,实现医教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相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得到不同难度层次、不同知识内涵、不同实践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全方位提升其综合能力。形式多样的教学基地为系统完成“以患者为中心”的融药物安全、合理使用、药物研制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过程提供良好的平台,有利于开展早期接触、模拟接触、实地接触、延展接触、全面接触药物为主线的特色医教药研活动,增强学生的执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才、用才机制,实行特殊人才政策。同时建立与人才引进、聘用、考核激励、人才培养等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采取直接和柔性引进的招纳人才政策,打造出一支有质量有水平的教师队伍。结合学科建设需求,一方面柔性引进外单位优秀人员,聘请为客座教授;另一方面直接引进省外重点院校优秀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并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学院引进美国康奈尔大学、HHMI医学研究所的林和宁教授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共聘请了校外兼职教师15名,重点培养了19名35岁以下的青年博士。学院除聘请医院临床科室医生和药师讲解临床药物治疗有关课程,还派出本院教师到一线临床进行培训,将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另外,学院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并设立“西部人才奖励计划”资助教师去国外访学。学院每年均派出5~8名青年教师去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苏州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进修半年以上;派出3~4名青年教师去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学习1年以上。在进修访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药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药学服务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水平。学院还设立提高学生医学知识储备、临床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各类教学改革项目,鼓励教师对现有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自身教学理念和思路以适应当前药学人才转型的需求。学院采用科研反哺教学的策略,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相长,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研究项目,特别是让本科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不仅为后续研究生培养早做储备,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本院教师逐渐形成“医药相彰,以药为主,科教结合”的特色培养观念和方式。
6 结语
在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下,“以患者为中心,医药协同”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我国当前高等药学教育特点与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作出的药学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改革。该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目前国情发展需求,满足贵州大健康发展战略并适应本院学科建设与发展。本院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提升了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储备,提高了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增加了去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就业的机会,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