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理工科教师文化素质的探讨
2019-03-05陈文玲
陈文玲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 430212)
随着近几年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盛大推行,各高职院校都偏向于以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重专业而轻人文,忽视了对文化素质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以强调人性、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人身心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不仅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更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学生成为具有“人文”内涵的“社会人”,能更好的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1]。学生的培育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近几年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提高高职理工科教师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是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教师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2]。有着优良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品质的学生。根据近几年学校对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出一种现象:很多毕业生(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综合素质能力低下、诚信不足、缺少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导致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低下,毕业生就业又失业,更换单位的情况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校的声誉。学生急切需要高素质教师的引导和熏陶。
自1977年大陆恢复高考后,国家急需专业人才,照搬苏联教学模式,开始了文理分科的步伐。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数理化是科学的基础,是人类科学认识自然的有力工具,更是今天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科技产品的根本源泉。理工科的社会地位引起莘莘学子一片学习的热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涯都不怕",也为我们国家培养出了一批批科技工作者,推动了国家科技的发展。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仅仅靠数理化是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而我国高校中理工学校偏多,理工类专业占大部分。理工科教师文化底蕴缺乏,创新思维不强也是当今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建设一支高文化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 高职院校理工科教师文化素质面临的问题
2.1 教师对自身文化素质的轻视
自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近几年各高校对高职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要求教师兼备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对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各项要求中,对教学、科研、质量工程、论文、教材的编写等有明确的要求,对文化素质相关的内容没有确切的要求。造成教师在追求职称晋升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素质方面的提升和学习。特别是对理工科教师,只注重对专业所需要的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上表现出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文史哲知识所知甚少,人文知识贫乏,教师自身也忽视了对文化素养的培养,更不会加强对人文教育的学习和进修。长此久往,教师在文化素养方面自然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很难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去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文化素养需求,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学校领导对教师文化素质的忽视
目前,高职院校的改革和竞争如火如荼,从“质量评估”到“示范院校”再到“优质院校”,各校为了生存可谓绞尽脑汁[3]。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行政占主导地位,行政主导教学,而管理层目光只停留在专业建设上,要求教师将专业做大、做强,以此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近几年,全国高职院校的比赛层出不穷,有展示教师利用信息新媒体能力的信息化教学大赛、有展示教师教育水平的微课竞赛、有展示教师 “互联网+教育”的慕课比赛,还有展示教师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技能竞赛,却极少有能展示教师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的竞赛。同时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拼命给教师增加工作压力和负担,教师忙于备课和琐碎的工作中,根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对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等进行反思、分析和总结,无形中淡化了教师的人文意识。
3 提高高职院校理工科教师文化素质的几种建议
3.1 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立足于社会[4]。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多阅读人文书籍,品读文化经典,加固人文知识底蕴,掌握一定的文学、艺术、哲学、美学以及心理学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在育人过程中,用自己的人文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知识、崇尚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提高事业责任心和使命感。内化于心,导之于行。教师要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收获情感、理想等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除此之外,高职教师应积极投入到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的传播中去,比如加入志愿者行列、担任社会团体顾问、带领学生设计和组织公益活动等。将文明的正能量传递给社会,以实际行动来展现知识分子的道德风貌。
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对人文精神追求的热潮,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董卿“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个人魅力。教师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应该追随这份热潮,捧起墨香,与书相约,将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做一名知行合一的领航人。
3.2 管理层保驾护航,制定科学的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作为领导者,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长期有效地推动全体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文化素质的提升。将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到更深的层面去认识,关心教师的成长,减少行政化的干涉,给予教师发展的空间,发掘每位教师的潜在能力,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教师自身也要有提升文化素质的渴求,要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能固守专业领域,要边教学边学习,把文化素质教育视为工作的一部分,时刻注意以自身文化素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4]。
在职称评定等考核中,将文化素质考核列入其中,是推进教师文化素质现状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将文化素质内容指标与专业指标相融合,建立教学满意度测评和职称评定的"双评"制度。增加师德师风指数、创新思维指数、人格魅力指数、课堂活跃气氛等指数,以评促教,促进理工科高职教师提高文化素养和建立人文精神的积极性。
同时,学校应该为教师进修学习提供机会并加大对理工科教师培训的力度,将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到专业教育同等的高度,率领教师走出校门、走向企业、走向国际,使广大教师拓宽视野、开拓思路、更新知识、转变观念,为每位老师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3.3 构建美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
2014 年教育部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学校应该鼓励高职教师丰富业余生活,通过开展诗词大会比赛、书法大赛、人格魅力展示竞赛等活动,让教师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这些活动可同时面向学生,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和参加,即能增加师生间更多的人文交流,也能帮助教师和学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促进师生文化素养的共同提高。引导教师徜徉在中国文化的知识海洋中,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走上知识的殿堂,让青春绽放光彩。
4 结 语
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是高职教师的职责。只有教师自身具备高水准的技能和文化素质,才能引领出高文化、高素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