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历史文化与现代英语研究
2019-03-05黄学周
黄学周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1 历史名人与好莱坞电影里的西部文化
作为一个建国仅200余年的国度,美语中的词组、习惯用语主要来之于他们发达的电影工业带来的电影、他们的西部拓荒史和他们所热爱的运动。运动可以给早期移民带来强壮的体魄,让他们可以在蛮荒的西部得以生存。所以可以推断出,美国的西部造就了今天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常用说法。
1.1 西部同一时代的印第安和美国历史名人以及内涵
(1)杰罗尼莫(Geronimo)。杰罗尼莫是美国西南部阿帕切族(Apache,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反坦克直升机就用该族命名)的印第安人领袖。他求生技巧高超,对现代枪械的使用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1886年他向美国政府投降,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失去了他的领导后再没有出现印第安族大规模反抗白人政权的案例。二战中美国伞兵跳伞空降作战的前晚,看了一场关于杰罗尼莫的电影。为了鼓舞士气,大家商定:第二天每个人跳伞前都大吼一声“杰罗尼莫”。跳伞后都可能遇到伞打不开或者气流吹离预定降落地点等等各种未知险情,人人都需要拥有杰罗尼莫的勇气和智慧来应变,如今西方军队和平民百姓跳伞时,也会大叫一声“Geronimo”。
(2)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被誉为美国南北战争的英雄之一。他是美国陆军西点军校(West Point)1861届34个毕业生中的最后一名。以他的毕业成绩,他只能被派到一些不知名的地方去驻守。但南北战争的爆发给了他机会,战势迫切需要用到所有的军官。在1862年的半岛战役(Peninsula Campaign)中,身为上尉的他惊人地俘虏了50个南军士兵,并缴获北军开战以来的第一面南军军旗。1863年23岁还没有大战指挥经验的他就被任命为北军的准将 (brigadier general),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将军。在葛底斯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中,他击溃了斯图尔特(Stuart)的南军进攻,但是其统帅的骑兵部队在葛底斯堡战死257人,是所有骑兵部队中损失率最大的。他虽作战勇敢,永远都是冲锋在前,但从不考虑属下官兵伤亡,所以并不受自己部下的信任和爱戴。士兵们因他精力旺盛和军纪严明给他起了“铁屁股(Iron Butt)”和“难缠鬼(Hard Ass)”的绰号。又因为他虚荣心很强,喜欢在报纸上抛头露面,常身穿黄褐色鹿皮服装来衬托他的金棕色卷发而被称为“卷毛人(Ringlet)”。卡斯特在1865年成功地在阿伯马托克斯(Appomattox Court House)封住了南军最高统帅罗伯特·李(Robert E.Lee)将军的退路,而有幸参加在该地举行的南军投降仪式,见证南北战争结束的历史性时刻。战争结束后,他先退伍又被复级为中校(lieutenant colonel),率领第七骑兵团,进军西部与印第安人作战。1876年6月25日,在蒙大拿州小巨角战役﹙Battle of Little Big Horn﹚中他因为轻敌只带领数百名骑兵,结果遭到伏击。面对绰号“Crazy horse疯马”“Red Cloud红云”与“Sitting Bull坐牛”的印第安酋长所率领的苏族(Sioux)与夏安族(Cheyenne)联盟三千多名印第安战士的攻击,卡斯特部队在不到三个小时内,都被消灭殆尽[1]。这是一次著名的但又在史学界存在争议的战斗,被人称为(Custer's Last Stand)卡斯特的最后之战。有些人把卡斯特视为英雄,还有人认为他一意孤行,盲目自负导致惨剧发生。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卡斯特和印第安民族英雄“疯马”同样受到世人的纪念和敬仰。今天,美国人已经能够客观地认识到西进运动的错误,明智地评价其得失,印第安人的“疯马”则被描述为一个绅士和勇敢的战士,他正是苏族历史上最伟大的传奇。卡斯特少将大战印第安人的油画也被描绘在以西部为主题的酒吧墙上。他的以寡敌众的故事常常与希腊历史中温泉关三百斯巴达勇士(Spartan 300 in Thermopylae)面对五十万波斯大军相提并论,流芳百世。
1.2 好莱坞电影传奇人物和相关词组
(1)约翰·韦恩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好莱坞西部片的黄金年代出现在上世纪30-60年代,约翰·韦恩(John Wayne)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都是那个年代最代表性的人物。这两个明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代表着美国开拓进取价值观。老百姓眼中好男人的品质在他们扮演的角色里一览无遗。那种深沉、强悍无畏、对家人的忠诚、低调中略带些许深藏不露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美国人对这两位英豪毫不吝啬地送上他们所能想到的最优美的赞语,他们的名字就是有思想、负责任的男人代表,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描述就是“在压力下依旧不失优雅的活着[2]”。
(2)别再说话绕圈子!这个词组来自西部电影。很多好莱坞导演拍西部片时追求激动人心的场面。导演常会在部片场边喊道:“别在演男女间的感情戏了,观众花钱进影院可不是为了看这套,马上给我切到牛仔与印第安人枪战和追逐场面。”大家都爱看扣人心弦的场面。这些所谓“大场面”被认为是西部片的重要环节。但“cut to the chase”也流入民间,有了“言归正传,早些切入重点”的意思。
2 与马息息相关的惯用语
西部生活艰辛,很多地方不通铁路。牛仔出行自然离不开马,正如阿拉伯人一辈子离不开骆驼一样。阿拉伯语里面有400多个和骆驼有关的单词和词组,西部牛仔生活中也有诸多的词组与马息息相关。比如说get off one's high horse从马上下来(别太骄傲),hold one's horse拉住马绳,别让马跑了(别急,稍等),horse around骑四处马溜达(闲逛),A One-horse town只拥有一匹马的小镇(屁点大的地方),eat like a horse (中国人用猪来形容一个人饭量大,而美国人则用马来表达),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宁可相信马的话都别相信人,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手资料”),beat a dead horse(中国用的故事是朱买臣马前泼水示前妻,巧妙的是都跟马有关,意思也是接近,表示“覆水难收”“事已至此,无可挽回”),don't change horses in midstream (河水最急的地方就在河中心,那个时候换坐骑不是无比危险?中国人喜欢用“切勿临阵换将”来表达),wild horses could not drag me away (或者可以用over my deadbody 来表达“打死我也不干”的心境)dark horse黑马(中国如今的表达就是出自美国西部,“一个意想不到的获胜者”),talk horse 谈谈马(中国人吹牛,外国人是吹“马”),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not make him drink,(逼一个孩子坐在课堂上容易,让他真心投入读书却没那么容易,正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to kick up one's heels一匹俊马在草原上奔跑,兴奋地前腿往前伸,后腿往上踢(比如人到外面去寻开心)[3]。
3 由西部拓荒者和牛仔经历演变而来的习语
美国的边疆在西进运动中从密西西比河开始向太平洋以西不断延伸。疯狂的淘金热潮(Gold Rush)由于1848年的加利福尼亚金矿发现事件,迅速形成。西部生活是如此狂野,到处充斥着亡命之徒(outlaws)、警长(sheriffs)和牛仔(cowboys)。词组例如:“进退两难(caught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假货(bogus,今天用来形容一个不知是敌是友的人)、如撕裂长空般的咆哮(rip-roaring)、镇上的小酒馆(joint)、劫车(hijack)等,也逐渐被收容于英语之中。当然可别忘记淘金热中一个犹太人里维斯发明的适合牛仔们劳作的粗帆布裤子,成就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jeans)和牛仔裤品牌李维斯(Levis)。不管好莱坞电影如何的美化,实际生活中的牛仔兴盛时代是在1865-1895的30年间,美国东部急剧增加的人口加速了对肉制品的需求,而西部牛仔必须赶着牛群从牧场到附近的车站,保证这些牛能够顺利被送上火车,运到东部相对成熟发达的大都市,保证城市群里的肉类供应。
3.1 农场主Maverick
这是德克萨斯一个牧场主的名字。过去农场之间并没有打桩(stake)拉铁丝网,牛可以自由走动吃草。所以牧场主必须在自己蓄养的牛身上打上烙印,可就只有Maverick的牲口身上不加上任何印记,他说其他人都打了,那没有打的牛就一定是他的。到了后来,其他人看到一头牛身上没有记号时都会说那准是Maverick的牲口!现在Maverick是形容那些“有独立主见,按照自己意志行事的职员”。飞行员也爱用“Maverick”这个词来作为自己的昵称,因为他们都是单枪匹马在天上作战的“独行侠”。连NBA联盟所在城市之一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都用这个词:无主小牛“Maverick”来命名自己的篮球队。
3.2 谁拔枪快谁赢
在电影里面大家不时会看到两个牛仔面对面站在一条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决斗,每个人的一只手放在枪套上。看谁能更快的拔出枪,把对方击倒。那个放着枪的枪套就叫做upholster. 枪套上的盖子也被叫做枪套帽,即“hat”。二个对手拼的就是在拔枪套盖的一瞬间谁能更快掏出枪,射杀对方。At the drop of a hat即“迅雷不及掩耳、马上”的意思。
3.3 耳朵贴地倾听
美国拓荒者在与印第安人接触时学了一个技巧,那就是躺着把耳朵贴地,可以听到几英里外动物的蹄声。他们听到的也许是印第安人杀到时马群的奔跑声,还有可能是奥斯卡获奖电影《与狼共舞》或者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监制的史诗类电视剧《西部风云》里面几千头水牛飞奔的场景。不及时躲避的话会被践踏成泥。如今印第安人和野牛群的威胁已经不复存在,但把耳朵贴在地上这个方法已经俨然成为俗语,在英文里也就是 “to keep an ear to the ground保持警惕, 及早认识到某些问题的苗头”。
3.4 “脱柄的斧头”和“叫错的树”
一开始是西班牙人、然后是荷兰人和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英国人,他们从17世纪初就来到北美洲靠大西洋一侧的如今美国东南部地区建立殖民地。逐渐花200多年来向内地进军,开拓这块地球上最后的边疆。到任何一个陌生环境自然都是十分辛苦,而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美国的语言因为这些活动而丰富起来,变得与其他国家的英语与众不同,即便在今天,在口语里,还可以发现当时开拓时期生活的痕迹。拿斧头来举个例子:它大而重,还有锋利的刀口。当在西部砍树挥动斧头时,斧锋不慎从斧柄上脱落,有哪个倒霉蛋正好从旁边经过,就极有可能被砍伤。美国人爱把“勃然大怒”用“To fly off the handle”(脱柄的斧头)来阐述[4]。美国、加拿大的拓荒者在打猎的时候有对猎犬进行把用猎枪打中的动物叼回来的训练。因为这些动物的肉可以作为食物,皮毛可以用来制衣御寒。而某些动物比如浣熊(racoon)为了逃命,往往会被逼得爬到树上去。猎犬往往追得急,一时糊涂没看清动物究竟上了哪棵树,结果对着一棵完全错误的树乱叫。今天“To bark up the wrong tree”不就是可以用来表示“找错人了”。
4 印第安人生活延伸来的习语
自15世纪起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美洲的黄金、珠宝等带回欧洲,许多探险家也纷纷来到这块“神奇的土地”。,欧洲白人特别是英国信奉新教的清教徒,他们在宗教或政治上受到旧大陆势力的迫害,不惜牺牲性命横跨大西洋,希望可以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天堂”,但天花、霍乱、伤寒等这些新世界不存在的病毒就是他们给北美原住民的回报。印第安人起初试图和这些不速之客和平相处,但不久就发现他们疯狂杀戮当地动物,掠夺所需财富,甚至开始血腥屠杀印第安人,双方矛盾日益激化。不知道多少个黑夜,印第安勇士划着柳枝制成的独木舟,从河上偷袭白人殖民点,印第安式独木舟轻巧且速度快,舟体龙骨用桦树皮包住,边部靠动物肠子缝合。划船人必须技术高超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驾驭,更别提还有办法去帮助其他人,“划自己的船to paddle one's own canoe”因为这个典故,如今用来表示“独立谋生;独立支撑”。 19世纪末,to paddle one's own canoe伴随着划船运动的风靡,也跟着流行开来。第16届总统林肯(Abraham Lincoln)更是喜欢把to paddle one's own canoe当作自己的口头禅,有了这个美国历史上第二伟大的总统“加盟”,该词组就这么流行起来。
4.1 从斧头到解雇的表达
印第安各个部族之间常常会产生矛盾,加上又有白人殖民者收买其中爱好饮酒者做奸细从中作梗,导致各部落之间冲突不断。印第安人逐渐识破了白人的不良居心,如果有人替白人做事或伤害到部落利益,他则会遭到驱逐出境的“礼遇”。酋长会交给被驱逐者一把防身用的斧子(axe),让他从此以后自谋生路。被逐之人别无选择,唯有接过斧子,自行离开。现代人利用这个处理方式拿“to give sb. the axe”来表示“解雇;取消某个部门;取消计划等”,也可以叫做get the sack (香港人叫做“炒鱿鱼”,因为鱿鱼被爆炒弯起来的样子很像把铺盖卷起来,大部分时候把铺盖卷起来表示老板不要你了。而过去印第安人也是自带工具出去干活的)。
4.2 从火鸡到认真的谈话
to talk turkey(谈谈火鸡)。一个印第安人与一个白人相约一起出去打猎,事先谈好打到的猎物平均分配。当天收获颇丰,逮到了一头大火鸡和一只鹌鹑,想分到20磅火鸡的白人又想装大方要面子,他想了想对印第安人说:“大火鸡我可以给你。但是你别看鹌鹑小,其实美味的不得了。如果你会喜欢这么棒的鹌鹑,那我就勉为其难拿火鸡了。”印第安人早看透这个白人的伎俩,说到:“你开口闭口跟我谈火鸡,那我也就对你谈谈火鸡吧。”to talk turkey今天因为这个故事而被用来表达“坦率地谈话”。
4.3 诚实的人
在长期的对抗过程中,白人发现印第安人粗犷勇敢,是令人头疼、很难对付的对手,但和他们交往中,又发掘了他们诚实善良、有情有义的一面。这可以从美语中的“honest India诚实的印第安人”看出他们在美国民众心中的形象总体是美好的。honest Indian(或Injun)可以表示“我不骗你,绝对真的,如假包换”。
4.4 从战利品到奖赏
在印第安人的传统里面,有一个是杀死对手或者在对手死前把他头皮剥下来的习俗。就好像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把敌人的头砍下来作为邀功的证据(该词组“headhunter”也演变到今天变成了猎头人才公司的意思)。印第安人看头皮数来决定一个人是不是很勇敢。所以“scalp头皮”就变成了战利品的意思[6]。Take one's scalp就变成了“拿到自己的奖品”之意。但在今天scalper表示的意思不是“得到奖品的人”,而是“票贩子”,也被称做“黄牛党”。
4.5 和解的方式
bury the hatchet 这个词组可追溯到公元14世纪的美国印第安传统,当两个部落为某事争吵很长时间最终达成和议时,双方的酋长会各自把他们的武器:一把印有各自部落图腾的小斧头埋在一起,象征着争吵结束,和解。
4.6 荣誉的象征
feather in one's cap 炫耀荣誉。印第安把羽毛看作向人炫耀的资本,据说每杀死一个敌人,印第安人就有资格在帽子上插一根羽毛,羽毛的数量越多,自然是这个人勇敢的象征和荣誉标志。
4.7 季节的认知
当刚踏上新大陆的首批移民遭遇到第一场霜冻时,都以为冬天将至。印第安人则告诉他们大地即将再次回暖。移民们认识到这一自然现象后,便将这段深秋初冬之交的宜人气候叫做“印第安人之夏”,类似国人说的“10月小阳春”。Indian Summer慢慢有了“回光返照”的含义,也可以用来指“幸福且安宁的晚年”。这段天气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真正寒冬。更有甚者用“小阳春”来形容爱情,是那种无尽的悲伤之前的短暂“幸福”。
5 西部中出现的英语和文化与印第安人的故事
5.1 感恩节的由来
仁慈善良的印第安人常常选择帮助那些刚到这块美洲新大陆上的白人欧洲移民。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Mayflower)”号船带着英国一群寻求政治避难的清教徒到达美洲朴茨茅斯。经历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冬天102人中只有50个幸存。住在附近的印第安人教他们怎样种植谷物和抓河里的鳗鱼。在印第安朋友的帮助下,朴茨茅斯种植园的清教徒喜获丰收。为了感谢上帝赐给他们新的天地,清教徒们邀请到90个印第安土著一同庆祝了三天。这就是最早的一次感恩节。1863年林肯总统颁布法令,把感恩节设为法定节日,到了1941年,罗斯福总统将庆祝日期最终定在11月的第4个星期四。当代美国总统都有在白宫举办一个“赦免”火鸡活动,被赦免的火鸡不用再担心被宰杀,可以安心地在农场度过余生。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加拿大庆祝感恩节。加拿大的感恩节庆祝时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
5.2 美国人的印第安情结
(1)印第安人的悲惨结局。随着白人殖民者势力扩大,印第安人生存越变越难,终究失去了自己的家园。美国白人政府划了“Indian reservation保留地”,将他们从芝加哥一带赶走,接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印第安人在这条漫漫西迁的血泪之路上丢了性命。活下来的人的自由也受到了限制。1851和1868年,印第安主要部落被迫和美国政府签订了二次不平等条约——《拉勒米堡条约》,条约规定美国政府每年给印第安各部落以物品的形式(不能是金钱,因为怕印第安人用钱买枪对抗美国军队)进行相应的补偿,来换取美国政府在西部拥有驻军、修建铁路和设碉堡的权利。条约的不平等表现在印第安人和白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谁对与否的最终决定权在政府手里,而一旦美国政府判印第安人的错,政府有权不给印第安人今年的物质补偿。19世纪末,当保留地附近被发现拥有金矿后,贪婪的白人蜂拥而至,《拉勒米堡条约》更是成为一纸空文,印第安人又被驱逐到当时更为荒凉的密苏里河以西的草原上。几次对他们的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口已经从北美最初估计的3000万至1亿人锐减到38万,生存几近绝境。
(2)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思维。“低等和未开化”是美国白人给印第安人贴的歧视性标签,从开国元勋华盛顿、第3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直至世界级的民主伟人林肯和生活在同一年代的南北战争北方名将谢尔曼,都是用同样有色的眼光看待印第安人,把白人文明当做高等的象征。这些民权斗士在西部开发时代都有过明确或者默许对印第安人屠杀的言论和行为。一些在屠杀中幸存的小孩也被强行从他们亲生父母手中带走,让他们在白人开办的寄宿学校接受所谓“正统”的基督教教育。他们被禁止说自己的母语,更不能信仰印第安自己的宗教。美国政府这些行为,不仅是出自他们对印第安文化的鄙视,更多是因为作为一个“大开发商”,在征收土地的时候可以不需要对这些可怜的原住民做过多的补偿,用近乎免费的方式获得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良田和数不清的矿产,让美国政府可以大踏步的发展经济,为美国成为世界顶级强国做了铺垫。甚至二战时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及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处理手段”的方式残忍。
(3)今天的印第安人和美国。今天的美国人在得到丰厚的物质生活后开始反思这些号称的“文明开化”给原住民印第安人带来的痛苦。印第安人那种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一去不复返。只剩在西部车轮的滚滚红尘中述说着当年白人的自大和印第安人的豪迈。美国政府出资为印第安人开办了自己的大学,让他们研究自己祖先的历史,并给与这些原住民充足的奖学金。但是因为过去政府给他们划分的保留地生存环境恶劣,加上印第安人不被美国主流文化包容,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产生了嗜赌和酗酒的习惯,这大大缩短了印第安人的寿命。今天21世纪的美国虽然还有314处的印第安保留地,但因为生活习俗、环境、健康等多重问题,印第安人口还占不到全美总人口的1%,仅为0.6%。美国有半数以上的州、千条河流、百余个湖泊和数不清的城镇、林区、自然公园等依旧保留着当年印第安语的名称[5]。今天,用一种默然“为生存而斗争”的方式活着的印第安人对英语的贡献永远也不会被抹杀。
6 总 结
美国在1865年结束南北内战后,全国上下一心继续着西进运动。一开始只是获得印第安人的大量耕地并吸引海外移民进入西部开发农业。到了后期逐渐变成了工业的拓展,一直到今天以深度科技开发为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都是在西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进行的。西部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成就了美国作为农业和粮棉出口大国的地位;随后西部工业的发展让美国打破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最后科技革命的兴起缩小了美国东西部差距,造就了整个美国社会的繁荣。虽然在西进运动中导致众多印第安文明的灭亡,但是一往直前、开拓边疆、揽天地入怀的牛仔文化和边疆精神逐渐变成了美国人的精神象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美式英雄主义成就了今天的美国成为世界顶级经济科技强国。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这些西部历史文化中的点滴,以史为鉴,以语言为契机,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能从美国的西部历史文化中吸取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经验,为把自己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