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方位、挑战和应对策略

2019-03-05杨佳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方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杨佳江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银川 75002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思想,应用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势必会因为中国国情的不同而产生很多需要变通的方面,也会因为事物发展变化而做出一些延伸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然要认真考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形势和具体国情,以便于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追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是德国人,后来迫于普鲁士政府的压力,被迫流亡他国,一生都在致力于共产主义的事业。在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取得胜利,资本主义社会迅猛发展,工人运动跌宕起伏的历史背景下,通过研究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的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面临着完全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和国情,先后在胜利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艰难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国内外形势也各有不同,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形形色色,形成了独特的逻辑思维。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分析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逻辑思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未来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由低级向高级,由粗略到先进,永远向前发展变化。承认中国社会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需要把握时空的转换和变化,方能更准确的了解实际情况,即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永远向前发展,不会以个别人的意志发生转移。生产关系在不同时期以各种适应和变革的方式加以迎合,在快速发展或暂时停顿的瞬间,形成更好的发展格局。无论如何,问题必须回归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都必须在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展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经验与教训中不断成长,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

人民主体性,无产阶级利益至上,实现一个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和思想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维护其利益,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致力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中国社会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固然不一样,可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是同病相怜。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进入近代社会,无产阶级产生于破产农民。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天然的同盟军,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学说,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在人民群众当中呼声最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脚步永远都不会停止,更加不会消失。因为,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乐于接受并拥护马克思主义,珍爱这个一心只为老百姓的无产阶级政权。

综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思维主要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站在人民主体性的立场上,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核心思想,逐步展开,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方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20世纪初走向了21世纪,理论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量,分析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1 涵义界定

历史方位的涵义,可以从历史和方位两个方面的涵义组合中理解。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历史主要是指:“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②过去的事实;③过去事实的记载; ④指历史学。”方位主要是指:“①方向。东、南、西、北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为中间方位。 ②方向和位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历史方位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对发展阶段和发展势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定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当前发展阶段和形势所作的一个精确的判断,新时代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开始无处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个由电脑、智能手机和光宽带技术推广应用组成的魔幻时代,网上购物、订餐、订票、游戏娱乐和学习等APP满足了所有人的生活需求,甚至连支付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门不用带钱包,直接使用微信客户端的钱包或者支付宝的扫一扫功能就可以进行各种消费。在生产和业务开展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节约了很多时间。同时,类似抖音、直播和各种娱乐性软件也在逐步颠覆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发展离不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形影不离。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方位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属一个范畴,都是对发展阶段的判断,对发展形势的定位。

2.2 分析判断

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方位主要取决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1)时间维度。中国于195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82年正式确定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新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驶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之际,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从引进到发展100周年的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讲:“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讲,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已经是上个世纪尘埃落定的历史文献。可是他们的学说,主要内容和思想精髓依然生动鲜活,永远都是一颗耀眼的“宝石”。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还会继续向前推进。

(2)空间维度。相比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更侧重于形势的分析。国际形势通常包含的领域主要有地理位置、资源能源、领土主权、经济贸易、政治外交、社会治理和文化发展等各种要素。国际局势变化的课题包括中东的局部地区战争、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和中美贸易战争等。国际形势变化的根源多种多样,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主权问题的争执,经济贸易往来的利益纠葛等。国内形势同样如此,围绕经济发展、社会治安、就业创业、民生服务和大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等问题,常常会引发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总而言之,某一时期的国内外形势或者时代背景直接关系着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方位问题。

所以,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方位,只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维度,就能准确判断时势,及时应对各种挑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3 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准确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方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更快更好地方向发展。才能更好把握客观环境,找准各方面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稳扎稳打,逐步突破,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还要继续向前发展,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不同历史方位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挑战

时代背景可以诞生一个理论,也可以影响一个理论。复杂多变的局势,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又会迎来一个怎样的局面呢?

3.1 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历史中,不同阶级和不同立场的人进行了各种研究。形成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卢森堡、倍倍尔、拉法格和普列汉诺夫等学说。“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在资本主义时代发生剧烈变化中,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自诞生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及国际范围内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反击、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形成了世纪之交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论证的大格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列宁、斯大林、布哈林、考茨基和托洛茨基等,纷纷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实践展开了各种论战和斗争。1991年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这是自波匈事件和东欧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受到的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3.2 中国引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过程中的挑战

1919年,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从苏联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盘根错节,中国人民正在寻求救亡图存的时代里,主动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痛代价。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一篇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准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思想观念,后来又进一步衍生拓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1957年进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拉开了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后取得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进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一系列挑战,是水土不服,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存在问题?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充满着各种挑战。

3.3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

(1)国际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正在逐步凸显优越性,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恐慌。他们担心马克思的预言,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公民生活变化感到焦虑,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占据了他们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开始的拒绝到逐步接受。2017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进行对话。这场当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政党大会,有近300个世界各国的政党,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探讨中国方案,探索中国模式,中国的执政经验赢得了他们的一致认同。美国担心失去世界大国地位,担心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国家和世界强国。于是,美国政府运用一些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手段,试图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例如,提高关税,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继续推行“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和“文化侵略”;争夺意识形态“高地”等。从而危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危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威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权。

(2)国内方面。意识形态方面的舆论宣传声势浩大,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名称和简要内容家喻户晓,新闻媒体、大街小巷和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都能够见到或者听到相关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条不紊,党政机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中不足的是,很多人对于马克思或者马克思主义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或者只是听说个别名词和话语,学习也不过是流于形式。这就造成了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严重,更有甚者,可能还会曲解和误导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学习。这种情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他们正是思想活跃,情绪极不稳定的年龄阶段,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某些言论,情绪激动,在网络上随意发帖转帖,在同龄人群中任意散布等。如果这种情形被国外渗透势力或者敌对分子加以利用,将会产生非常可怕的后果。另外,带有个人主义偏见和民族主义偏见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为不利,以至于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

(3)党建方面。1921年建党之初,制定了党的章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下,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活力,打开了束缚在中国发展脖子上的枷锁,极大地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内改革,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框架下,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对外开放,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开阔了眼界和视野,促进了观念的开放。可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愈演愈烈。国外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思想和虚荣观念也走进了中国市场,影响了一大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党内逐渐出现了一些违背老百姓意愿的现象,一些党员干部被奢华的花花世界引诱变质,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利益,绞尽脑汁为自己求权贵,贪污腐败,腐化堕落。损害了群众利益,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变成了极个别人的工具,打着幌子,做一些中饱私囊的事情。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党的执政基础,伤及了老百姓的利益,就等于给自己掘墓。当前,反腐败力度越来越大,净化党员干部队伍正在进行中。对于一些仍然经受不住物质利欲诱惑且党性不坚定的党员干部,还需要提高警惕。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各种新形式的行贿受贿手段层出不穷,权贵思想和权术带来的快感以及巨大财富,时刻盯着党员干部及其家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会在个别堕落腐化的领导干部当中被利用,以至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不仅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反而会起到更大地阻碍作用。

(4)文化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将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挑战。大量的外来文化,在老百姓当中传播,社会发展让老百姓的价值观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产生了失衡,以个人兴趣爱好和利益取舍为基础对外来文化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等等,老百姓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喜好,对于马克思主义可能会出现充耳不闻的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灵魂,失去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则会进入迷途。人民群众在众多文化中忽视马克思主义,就会在拥护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方面出现纠结和犹豫,不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和发展。同样,对于本土文化的态度和观念,也会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发展步入了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程有序进行地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也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很多人一时产生了模糊的思想,究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及外来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间,如何协调自己的思想观念,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人盲目崇拜孔儒文化,排斥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或者漠视马克思主义等等。因此,新时代中国多元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协调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部分思想混乱乃至混淆的现象,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发展。

总之,由于人的认识水平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出生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立场和角度不同,利益取向不同,对待和看待某一事物总会产生意见分歧。事物的发展就是在矛盾运动和相互转化中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亦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在所难免,也可能面临着一些个别人的偏见、曲解和歪曲思想,引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和误解。未来,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可能还会在新的历史方位中,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挑战。为了防患于未然,在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马克思主义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应对措施,意义重大而深远。

4 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各种挑战的策略

20世纪初,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马克思主义挽救了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了能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发展,应该积极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方位,分析研究各种挑战,形成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4.1 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门的行政机构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筹领导和方向把握,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该机构有中央级和地方级,可以直接设立在各级政府机关当中,主要职能包括:统一管理全国各类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科研院所机构;在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方面发挥智囊团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判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现状;提供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等。实质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门的行政机构充当领导群体的角色,发挥指导全局的作用,“领袖群体的政治地位、驾驭能力和理论敏锐力,使其具有批判精神、斗争勇气,善于发现和纠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沿着正确轨道前行。” 让马克思主义在更加权威的机构中,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提供可行的政策支持,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事业把好方向,正确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航线。

4.2 建立一套执行文件和贯彻落实的监督机制

当前,监督执行文件和贯彻落实是一个空白区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机关当中,文件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形成、下发和传达等环节上。至于文件的执行和贯彻落实情况,则掺杂了很多个人意志。主要表现有,根据个人的情绪和喜好执行文件精神;根据个人意志安排超越文件精神的工作等。基于各级领导的认知水平,感情色彩,个人意志和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一些“极左”或者“极右”的思想行为,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和蛊惑人心的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过于乐观的革命形势估计导致王明在革命动员形势上盲目自信。他无视苏区的实际困难,提出不切实际的动员目标,采用过于形式化的动员方式,推行过火的阶级斗争给中央苏区革命动员工作带来严重危害。” 反映出个体的思想对集体行为的影响较大,制定监督机制,就是防微杜渐,在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方位中,避免个别领导干部“过左”或者“过右”思想的偏差,引起全局结果的负面效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的表现。

4.3 建立信息收集和及时反馈的常态化机制

在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之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步入了新时代,新问题和新挑战以各种形式层出不穷,掌控其动态,前提条件就是要收集和反馈各类信息,以及时应对和解决。新时代,信息化生产生活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智能手机遍地开花,高精尖端技术引领下的光宽带业务日益先进,人民群众的言论世界充满了自由。这种集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自由,各种自媒体形式的出现和大范围使用,让言论毫无忌讳和界限。这给各种渗透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挑拨离间和造谣生事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也给舆情危机埋下了隐形炸弹,一旦爆发,失于控制,则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各种政策制定和文件下发过程中,假如一些领导干部出现“左倾”或者“右倾”错误,人民群众也会在网络信息世界中第一时间发布各种情况。建立了信息收集和及时反馈的常态化机制,就能够协调各方,统一管理,监视网络媒体的动向,坚守网络媒体领域的主阵地,第一时间解决和处理好相关事情,防止事态扩大,也能够严格控制历史虚无主义之类的玷污人文伦理的行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突破和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方位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4.4 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必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1)来自领导管理层的挑战。(2)来自实践主体的因素。(3)外围环境因素。其中,关键因素是前两个。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而人的思想在利益取舍和环境影响中存在着一些极不确定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制造各种阻碍和摩擦,影响正常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人们的利益取舍和物质精神追求也千变万化,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实践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能够紧扣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关键,掌握事物发展的动向。对于故意曲解文件精神,夸大或者弱化文件精神的行为;对于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过程中,任由自己的个人意志随意发挥,致使出现“过左”或“过右”的行为;对于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指导实践活动产生阻碍和负面影响的行为;予以惩罚,追究责任,如果能纳入行政法,可能会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因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奖惩机制保障,就能成功应对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

综上所述,自从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到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逐步建成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充满着挑战,也在挑战中坚强前行。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和出现的新挑战,只要能够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判断有可能出现的挑战,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继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方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认方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